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农业生产对水需求量很大,许多地方都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井越打越深,对水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已成为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性限制因素。如果能高效利用好降雨资源将极大的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我们根据多年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经验以我区旱地冬小麦为例,阐明了一些对土壤墒情监测数据的应用方法,以期更加精准高效的从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及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降雨资源。
关键词:土壤墒情;冬小麦;降雨量
一、露地水分监测结果及对作物影响
图1显示了盐湖区8个旱地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从2018年3月至10月间的不同层次土壤墒情数据平均值,从中可以分析出盐湖区的农田土壤墒情变化规律。0~20 cm从3月1日至4月11日土壤墒情呈现下降趋势,由适宜变为干旱甚至是严重干旱。通过比较图1到图3即2016-2018年土壤墒情均有一个相同特点,便是3月上旬土壤墒情为适宜,主要原因是上一年秋季均有大量降雨。由于冬季土壤处于封冻期,小麦停止生长无水分需求及冬季降雨量十分稀少,在此期间,会停止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开展,也没有记录此期间的雨量。有些人认为“瑞雪
兆丰年”的一个因素是缓解了旱情,其实高估了降雪所能折合的雨量,3mm以下降雨量被认为是无效降雨,能折合10mm及以上雨量就可以称之为暴雪了,而我区这几年的降雪都达不到大雪标准,次数也仅有3-4次左右,对于进入春季后的墒情影响完全可以忽略。由图4可以看出2018年4月下旬有较多的降雨,明显高于往年,达到了50mm,有效解除了旱情。5月10到5月25日,土壤墒情呈下降趋势,由适宜及不足变为了不足甚至是干旱。但2018年冬小麦的产量并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主要是2018年4月上旬的倒春寒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造成了大范围的减产甚至绝收,苹果、桃、梨等经济作物也在此次寒潮中受损严重,造成了大范围减產甚至是绝收。2016和2017盐湖区的冬小麦均获得了丰收。也就是说这三年旱地的土壤墒情在三月上旬是几乎相同的,其后因每一年的降雨量及分布不同而呈现不同走势,相同的是土壤墒情均会测出有严重干旱,且主要出现在4月上旬。
二、月均降雨结果及对作物影响
由图4可知,这3年的3月份降雨量均十分稀少,此时小麦进入返青和拔节期时,由于在天气回暖土壤水分蒸发量变大和作物吸收水分进入高峰两大主要因素的作用下,4月份土壤含水量会迅速下降,测出的墒情数据经常相对含水量在30%以下也就是达到了严重干旱水平,但这三年小麦自身并未有严重干旱的表现,
出现了所谓的“土旱苗不旱”,除了2018年旱地小麦受了冻害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017年和2016年小麦均获得了丰收。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因素是前一年的秋季均有大量降雨,而监测数据只是记录了土壤0- 20cm和20-40cm的数据,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数据,导致检测出来的数据所对应的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可以通过对上一年秋季的降雨量的统计来修正检测数据的评价指标,在秋季降雨量充沛的情况下,4月份表现的“土旱苗不旱”情况无需太过担心,并不影响作物的丰收。
根据我区这几年的降雨分布特点,9月与10月均有大量降雨,2018年属于气候异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4月份降雨量明显高于往年,且呈递增状态,是否能稳定延续需进一步观察。二是10月份没有有效降雨,但并没有影响冬小麦的播种及出苗,由于此阶段其他主要作物也处于或已经完成了收获,此时的土壤墒情检测数据只对小麦的出苗有意义,但由于这几年均是有大量降雨,检测结果通常是适宜或过多,因此我们可以根据9月及10月的月均降雨量来判断土壤墒情状况,只需记录降雨量即可。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测工作,使工作经费得到更优化的使用。
由于我区历年来春季均降雨稀少,而秋季的9月和10月有大量降雨,故上一年秋季的降雨量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在发现2018年10月没有有效降雨时,我们便判断2019小麦受干旱影响减产的可能性很大,在当年的土壤墒情简报上便提出了警告,对于小麦来说,抗旱的关键点在返青期以前,通过覆膜、碾压、中耕等措施保墒,之后只能通过灌溉来缓解旱情。
三、土壤监测数据的使用方法
每年墒情监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我认为现在为对于墒情监测的数据使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数据的使用必须体现出以当地气候为背景,才能提前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根据这几年的观察,9月和10月的降雨量是我区旱地小麦能否收获的关键因素,而3月初小麦返青前土壤墒情的检测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后由于没有除了浇水以外更多的缓解旱情手段,其预测意义已经不大。我认为应该通过比较5年或更久的月均降雨量来判断当地的气候情况,结合历年来土壤墒情检测数据寻找的对作物产量及未来生育发展影响的关键因素,体现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预测作用。
①通常土壤相对含水量≥80%为过多,60%-80%为适宜,50%-60%为不足,30%-40%为干旱,30%以下为严重干旱,会因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小幅度调整。
关键词:土壤墒情;冬小麦;降雨量
一、露地水分监测结果及对作物影响
图1显示了盐湖区8个旱地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从2018年3月至10月间的不同层次土壤墒情数据平均值,从中可以分析出盐湖区的农田土壤墒情变化规律。0~20 cm从3月1日至4月11日土壤墒情呈现下降趋势,由适宜变为干旱甚至是严重干旱。通过比较图1到图3即2016-2018年土壤墒情均有一个相同特点,便是3月上旬土壤墒情为适宜,主要原因是上一年秋季均有大量降雨。由于冬季土壤处于封冻期,小麦停止生长无水分需求及冬季降雨量十分稀少,在此期间,会停止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开展,也没有记录此期间的雨量。有些人认为“瑞雪
兆丰年”的一个因素是缓解了旱情,其实高估了降雪所能折合的雨量,3mm以下降雨量被认为是无效降雨,能折合10mm及以上雨量就可以称之为暴雪了,而我区这几年的降雪都达不到大雪标准,次数也仅有3-4次左右,对于进入春季后的墒情影响完全可以忽略。由图4可以看出2018年4月下旬有较多的降雨,明显高于往年,达到了50mm,有效解除了旱情。5月10到5月25日,土壤墒情呈下降趋势,由适宜及不足变为了不足甚至是干旱。但2018年冬小麦的产量并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主要是2018年4月上旬的倒春寒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造成了大范围的减产甚至绝收,苹果、桃、梨等经济作物也在此次寒潮中受损严重,造成了大范围减產甚至是绝收。2016和2017盐湖区的冬小麦均获得了丰收。也就是说这三年旱地的土壤墒情在三月上旬是几乎相同的,其后因每一年的降雨量及分布不同而呈现不同走势,相同的是土壤墒情均会测出有严重干旱,且主要出现在4月上旬。
二、月均降雨结果及对作物影响
由图4可知,这3年的3月份降雨量均十分稀少,此时小麦进入返青和拔节期时,由于在天气回暖土壤水分蒸发量变大和作物吸收水分进入高峰两大主要因素的作用下,4月份土壤含水量会迅速下降,测出的墒情数据经常相对含水量在30%以下也就是达到了严重干旱水平,但这三年小麦自身并未有严重干旱的表现,
出现了所谓的“土旱苗不旱”,除了2018年旱地小麦受了冻害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017年和2016年小麦均获得了丰收。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因素是前一年的秋季均有大量降雨,而监测数据只是记录了土壤0- 20cm和20-40cm的数据,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数据,导致检测出来的数据所对应的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可以通过对上一年秋季的降雨量的统计来修正检测数据的评价指标,在秋季降雨量充沛的情况下,4月份表现的“土旱苗不旱”情况无需太过担心,并不影响作物的丰收。
根据我区这几年的降雨分布特点,9月与10月均有大量降雨,2018年属于气候异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4月份降雨量明显高于往年,且呈递增状态,是否能稳定延续需进一步观察。二是10月份没有有效降雨,但并没有影响冬小麦的播种及出苗,由于此阶段其他主要作物也处于或已经完成了收获,此时的土壤墒情检测数据只对小麦的出苗有意义,但由于这几年均是有大量降雨,检测结果通常是适宜或过多,因此我们可以根据9月及10月的月均降雨量来判断土壤墒情状况,只需记录降雨量即可。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测工作,使工作经费得到更优化的使用。
由于我区历年来春季均降雨稀少,而秋季的9月和10月有大量降雨,故上一年秋季的降雨量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在发现2018年10月没有有效降雨时,我们便判断2019小麦受干旱影响减产的可能性很大,在当年的土壤墒情简报上便提出了警告,对于小麦来说,抗旱的关键点在返青期以前,通过覆膜、碾压、中耕等措施保墒,之后只能通过灌溉来缓解旱情。
三、土壤监测数据的使用方法
每年墒情监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我认为现在为对于墒情监测的数据使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数据的使用必须体现出以当地气候为背景,才能提前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根据这几年的观察,9月和10月的降雨量是我区旱地小麦能否收获的关键因素,而3月初小麦返青前土壤墒情的检测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后由于没有除了浇水以外更多的缓解旱情手段,其预测意义已经不大。我认为应该通过比较5年或更久的月均降雨量来判断当地的气候情况,结合历年来土壤墒情检测数据寻找的对作物产量及未来生育发展影响的关键因素,体现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预测作用。
①通常土壤相对含水量≥80%为过多,60%-80%为适宜,50%-60%为不足,30%-40%为干旱,30%以下为严重干旱,会因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小幅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