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片阅读的自由空间;唤起学生心灵体验,点燃他们闪现个性思维的火花,享受学习文本的乐趣。让我们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熠熠发光”。
【关键词】 人文教育;情感体验;个性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感经验不同由文本信息所引起的情感反映也不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引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张扬个性,灵活地理解文本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阅读焕发出个性光彩。
1. 心灵体验,沟通文本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读到文章精彩的部分或一个感人的情节时,不禁会为之喝彩或潸然泪下。这是因为我们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去阅读,融进了自己的阅读情感、理解与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关注以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的形式来完成知识的内在生成。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欣赏奇特的、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以及名符其实的“鸟的天堂”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想象大榕树的英姿,鸟的天堂的热闹。经过学生踊跃发言后,我适时创设情景,以游客的身份走进“鸟的天堂”,这时几位学生来了兴致,背靠背紧挨着围成圈,双手展开不停地颤动,塑成了一株茂盛的榕树。有的站在“榕树”旁说:“你好,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你到鸟的天堂,请你尽情欣赏吧!”另一同学自豪地说:“朋友,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山美、水美,比不上鸟的天堂美。”“瞧,一幅树与鸟,鸟与水相结合的画卷多么生动活泼啊!”一位女生唱起了《小燕子》歌词改编的歌儿,同学们伴者歌声拿着自制的白鹤、灰麻鹤……在“榕树”上盘旋飞舞,个别同学还轻声学鸟叫。此时,教室成了“鸟的天堂”。从学生此时的情态和灵动的发言中,可以想到他们完全身临其境,融入了《鸟的天堂》中,他们用灵性的语言与文本、教师沟通交流。
阅读教学使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话中,语言感悟、表达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2. 想象体验、感受意境
周龙兴指出:“主体通过想象、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体验。”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时,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使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情景角色之中,从而透过语言文字受到文本情景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针对这段话中的一些描述展开想象,有的由“细雨如丝”联想到丝绵的柔软和细密,有的由“贪婪吮吸”联想到饥渴的婴儿在吸母乳那种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饰的贪吃的样子,有的由“伸展”联想刚睡醒,伸腰时的舒畅和轻松,通过想象,学生从语文文字中感受到了那种在春天里充满着的旺盛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的动人意境。阅读真正成了学生个性化行为。
3. 激起学生个性的思维火花由于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是多层面的,也就是存在着多元反应,作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对阅读的体验感悟,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闪现个性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称象》一课,引导学生针对“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可以怎样改进?”进行争论,有的同学提出:“不用搬石头上船,改用把军队里的战马赶上船的办法。”有的同学说:“赶马上船,不如改用人的办法,因为人听指挥,叫上船就上船,叫下船就下船,能够节省时间。”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创作思维的火花,每一句掷地有声的发言无不闪现个性的火花。这种争论的激情不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个性张扬的灵动课堂吗?课堂上孩子们用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中感受了语言的魅力,更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我们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去个性阅读。
4. 赏识言行、张扬个性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展示个性,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心灵,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近你,视你为知己,大胆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应该对给老师挑毛病,给教材挑缺点的学生加以赏识,以激励促进形成个性特点。
《狐狸和乌鸦》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了一片肉,刁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教学中,再联系上下文细读课文汇报交流时,学生对这一段课文提出异议,有的说:“乌鸦找到肉,心里很高兴,一定会急着到洞里喂孩子。”有的说:“这时候,窝里的小乌鸦已饿得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哪有心思听狐狸的甜言蜜语。”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我旁边的树上,为什么不直接飞进窝里为小乌鸦,却要等狐狸来骗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经过相互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可改为“乌鸦飞累了,停歇在路上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我们不仅为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文本的精神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经常换位思考,给学生多加赏识,跟自己多挑毛病,从而激励创新、张扬个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熠熠发光”。
收稿日期:2010-04-22
【关键词】 人文教育;情感体验;个性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感经验不同由文本信息所引起的情感反映也不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引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张扬个性,灵活地理解文本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阅读焕发出个性光彩。
1. 心灵体验,沟通文本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读到文章精彩的部分或一个感人的情节时,不禁会为之喝彩或潸然泪下。这是因为我们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去阅读,融进了自己的阅读情感、理解与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关注以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的形式来完成知识的内在生成。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欣赏奇特的、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以及名符其实的“鸟的天堂”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想象大榕树的英姿,鸟的天堂的热闹。经过学生踊跃发言后,我适时创设情景,以游客的身份走进“鸟的天堂”,这时几位学生来了兴致,背靠背紧挨着围成圈,双手展开不停地颤动,塑成了一株茂盛的榕树。有的站在“榕树”旁说:“你好,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你到鸟的天堂,请你尽情欣赏吧!”另一同学自豪地说:“朋友,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山美、水美,比不上鸟的天堂美。”“瞧,一幅树与鸟,鸟与水相结合的画卷多么生动活泼啊!”一位女生唱起了《小燕子》歌词改编的歌儿,同学们伴者歌声拿着自制的白鹤、灰麻鹤……在“榕树”上盘旋飞舞,个别同学还轻声学鸟叫。此时,教室成了“鸟的天堂”。从学生此时的情态和灵动的发言中,可以想到他们完全身临其境,融入了《鸟的天堂》中,他们用灵性的语言与文本、教师沟通交流。
阅读教学使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话中,语言感悟、表达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2. 想象体验、感受意境
周龙兴指出:“主体通过想象、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体验。”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时,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使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情景角色之中,从而透过语言文字受到文本情景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针对这段话中的一些描述展开想象,有的由“细雨如丝”联想到丝绵的柔软和细密,有的由“贪婪吮吸”联想到饥渴的婴儿在吸母乳那种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饰的贪吃的样子,有的由“伸展”联想刚睡醒,伸腰时的舒畅和轻松,通过想象,学生从语文文字中感受到了那种在春天里充满着的旺盛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的动人意境。阅读真正成了学生个性化行为。
3. 激起学生个性的思维火花由于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是多层面的,也就是存在着多元反应,作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对阅读的体验感悟,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闪现个性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称象》一课,引导学生针对“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可以怎样改进?”进行争论,有的同学提出:“不用搬石头上船,改用把军队里的战马赶上船的办法。”有的同学说:“赶马上船,不如改用人的办法,因为人听指挥,叫上船就上船,叫下船就下船,能够节省时间。”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创作思维的火花,每一句掷地有声的发言无不闪现个性的火花。这种争论的激情不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个性张扬的灵动课堂吗?课堂上孩子们用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中感受了语言的魅力,更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我们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去个性阅读。
4. 赏识言行、张扬个性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展示个性,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心灵,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近你,视你为知己,大胆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应该对给老师挑毛病,给教材挑缺点的学生加以赏识,以激励促进形成个性特点。
《狐狸和乌鸦》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了一片肉,刁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教学中,再联系上下文细读课文汇报交流时,学生对这一段课文提出异议,有的说:“乌鸦找到肉,心里很高兴,一定会急着到洞里喂孩子。”有的说:“这时候,窝里的小乌鸦已饿得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哪有心思听狐狸的甜言蜜语。”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我旁边的树上,为什么不直接飞进窝里为小乌鸦,却要等狐狸来骗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经过相互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可改为“乌鸦飞累了,停歇在路上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我们不仅为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文本的精神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经常换位思考,给学生多加赏识,跟自己多挑毛病,从而激励创新、张扬个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熠熠发光”。
收稿日期: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