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走进忻州市代县聂营镇黑山庄下街村时看到,原先一处黄土覆盖的尾矿砂地上,建起了3座双层拱棚和4座双层日光温室大棚。“说起这个特色香菇产业项目的实施推进,可多亏了山西农业大学派驻到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富振华。富书记想方设法带领全村村民过上了‘富日子’。他真是我们下街村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村支书程计平激动地说。
高校行政人员担重任
2017年12月,时任山西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的富振华接受了省委组织部的选派,一头扎进了自己知之甚少的贫困山区深处。从一名高校行政人员,变为聂营镇黑山庄下街村的第一书记,他决心发挥自己所学的食用菌专业特长优势,誓将全体村民带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食用菌项目有着原料广泛、技术简单、利润见效快、适宜大规模推广的优点,项目依托省级平台,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都有了可靠保障。然而,村民中对项目的响应者却寥寥无几,这让富振华感到十分痛心。但他仍坚定地认为:“帮助村民转换脱贫思路势在必行。”
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年多时间里,富振华对“小农意识”的保守本质逐渐有了更清醒的理解。“农民因为长期贫穷,没有能力去承担改变所需的成本,也经受不起任何风险的冲击。”富振华说。
怎样才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呢?富振华重新审视一度被自己束之高阁的食用菌项目,经过认真分析,他意识到:项目的最大优势是有着可靠的技术平台和销售渠道,而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启动资金。对于抗风险能力差的贫困农民来说,真正缺乏的不是脱贫的热情,而是资金的后盾。如果争取拨款,在项目资金到位的过程中,食用菌的栽培期极有可能延误。
弃耕地上筹资建大棚
为了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富振华决定自筹资金。他带领有投资能力的村支部书记程计平、村长高有恩和村民梁计平前往食用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终于在2018年末用真心诚意打动了大家,4人合力筹集到项目资金100万元。
“项目敲定后,急需要解决的就是场地问题。”富振华告诉笔者,下街村周边荒地不少,这些弃耕地地势高、风力强,新植树木尚不能形成有效遮挡,村民谁也不愿去复耕搞种植。在富振华看来,这些不宜进行传统耕作的“土疙瘩”,却因其大风低温的特点,有利于食用菌出菇。此外,废菌袋还可在破碎后施于农田变为肥料,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加快周边植物生长、利于防风固沙的作用。于是,富振华邀请技术人员前来实地考察,得到了可行答复。
接下来的工作似乎一帆风顺,置办材料、雇佣工人、聘请技术人员、搭建大棚,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然而,今年3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吹倒了历时一个月辛辛苦苦搭建起的两座双拱棚,将双拱棚吹得一片狼藉的同时,也吹倒了村民们好不容易才鼓起來的信心。“选的什么地方?”“那地方连庄稼都不能种,还能搭建大棚?”怪怨的人有,说各种风凉话的也接踵而至。
面对质疑,富振华沉着应对,坦率承认自己没有充分估量到风力的破坏性这一疏漏,并提出可以借鉴蔬菜种植的连体拱棚,改变传统双拱棚的搭建思路,用废弃的电线杆配合钢结构来固定。有了改进计划,大伙又提振了信心,自发加快施工速度,长达230米的3座拱棚和长达220米的4座日光温室大棚终于骄傲地矗立在这片“土疙瘩”上。大伙看着新搭建的大棚,在感慨一路艰辛的同时,脸上也绽开了暖意的笑容。
年纯收入将达74万元
如今,随着食用菌产业项目的落地,下街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支撑点。
指着培育出的菌棒,富振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现有的生产规模,预计可年产香菇7万棒,反季香菇5万棒,平菇6万棒。7万袋香菇年产可达7.5万公斤,以2元/公斤的市场最低批发价计算,年产值可达60万元以上;5万袋反季香菇年产可达5万公斤以上,以2.25元/公斤的市场最低批发价计算,年产值达55万元以上;平菇单袋产量1.5公斤以上,6万袋平菇年产可达9万公斤,以1.5元/公斤的市场最低批发价计算,年产值可达27万元以上,预计纯收入最低可达74万余元。修建大棚共流转农民土地14.5亩,涉及23户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45万元。
富振华,这位已到中年的第一书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理应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但为了驻村帮扶工作和帮扶村的贫困村民,他只能将家庭重担卸在一旁,甚至无暇顾及临产的爱人。他坦言,现在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食用菌周年化高产栽培项目当中。
看着那堆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香菇菌棒,我们仿佛看到农民群众跟上香菇产业点票子、鼓腰包的喜悦神情,也能听到富振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铿锵誓言的落地声响。
高校行政人员担重任
2017年12月,时任山西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的富振华接受了省委组织部的选派,一头扎进了自己知之甚少的贫困山区深处。从一名高校行政人员,变为聂营镇黑山庄下街村的第一书记,他决心发挥自己所学的食用菌专业特长优势,誓将全体村民带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食用菌项目有着原料广泛、技术简单、利润见效快、适宜大规模推广的优点,项目依托省级平台,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都有了可靠保障。然而,村民中对项目的响应者却寥寥无几,这让富振华感到十分痛心。但他仍坚定地认为:“帮助村民转换脱贫思路势在必行。”
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年多时间里,富振华对“小农意识”的保守本质逐渐有了更清醒的理解。“农民因为长期贫穷,没有能力去承担改变所需的成本,也经受不起任何风险的冲击。”富振华说。
怎样才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呢?富振华重新审视一度被自己束之高阁的食用菌项目,经过认真分析,他意识到:项目的最大优势是有着可靠的技术平台和销售渠道,而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启动资金。对于抗风险能力差的贫困农民来说,真正缺乏的不是脱贫的热情,而是资金的后盾。如果争取拨款,在项目资金到位的过程中,食用菌的栽培期极有可能延误。
弃耕地上筹资建大棚
为了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富振华决定自筹资金。他带领有投资能力的村支部书记程计平、村长高有恩和村民梁计平前往食用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终于在2018年末用真心诚意打动了大家,4人合力筹集到项目资金100万元。
“项目敲定后,急需要解决的就是场地问题。”富振华告诉笔者,下街村周边荒地不少,这些弃耕地地势高、风力强,新植树木尚不能形成有效遮挡,村民谁也不愿去复耕搞种植。在富振华看来,这些不宜进行传统耕作的“土疙瘩”,却因其大风低温的特点,有利于食用菌出菇。此外,废菌袋还可在破碎后施于农田变为肥料,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加快周边植物生长、利于防风固沙的作用。于是,富振华邀请技术人员前来实地考察,得到了可行答复。
接下来的工作似乎一帆风顺,置办材料、雇佣工人、聘请技术人员、搭建大棚,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然而,今年3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吹倒了历时一个月辛辛苦苦搭建起的两座双拱棚,将双拱棚吹得一片狼藉的同时,也吹倒了村民们好不容易才鼓起來的信心。“选的什么地方?”“那地方连庄稼都不能种,还能搭建大棚?”怪怨的人有,说各种风凉话的也接踵而至。
面对质疑,富振华沉着应对,坦率承认自己没有充分估量到风力的破坏性这一疏漏,并提出可以借鉴蔬菜种植的连体拱棚,改变传统双拱棚的搭建思路,用废弃的电线杆配合钢结构来固定。有了改进计划,大伙又提振了信心,自发加快施工速度,长达230米的3座拱棚和长达220米的4座日光温室大棚终于骄傲地矗立在这片“土疙瘩”上。大伙看着新搭建的大棚,在感慨一路艰辛的同时,脸上也绽开了暖意的笑容。
年纯收入将达74万元
如今,随着食用菌产业项目的落地,下街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支撑点。
指着培育出的菌棒,富振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现有的生产规模,预计可年产香菇7万棒,反季香菇5万棒,平菇6万棒。7万袋香菇年产可达7.5万公斤,以2元/公斤的市场最低批发价计算,年产值可达60万元以上;5万袋反季香菇年产可达5万公斤以上,以2.25元/公斤的市场最低批发价计算,年产值达55万元以上;平菇单袋产量1.5公斤以上,6万袋平菇年产可达9万公斤,以1.5元/公斤的市场最低批发价计算,年产值可达27万元以上,预计纯收入最低可达74万余元。修建大棚共流转农民土地14.5亩,涉及23户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45万元。
富振华,这位已到中年的第一书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理应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但为了驻村帮扶工作和帮扶村的贫困村民,他只能将家庭重担卸在一旁,甚至无暇顾及临产的爱人。他坦言,现在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食用菌周年化高产栽培项目当中。
看着那堆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香菇菌棒,我们仿佛看到农民群众跟上香菇产业点票子、鼓腰包的喜悦神情,也能听到富振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铿锵誓言的落地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