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黄鸟》中的“移情”想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鸟》是伊拉克战争的代表作品,作者凯文·鲍尔斯是亲身经历过伊拉克战争的退伍老兵,因此对这场战争有着深切的感受。作者以悲伤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入了残酷的伊拉克战场。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作者的“想象”成为最真实的描述,在“移情说”的作用下,《黄鸟》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将具体探讨小说《黄鸟》中的“移情”想象分析,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黄鸟》;移情;想象
  作者简介:万紫曦(1995.10-),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引言:
  凯文·鲍尔斯的小说《黄鸟》写了自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经历。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了21岁的巴特曾经向母亲承诺,一定要将墨菲从战争中带回来,可是在黑暗的社会风气中,巴特逐渐被不良习气腐蚀,他成为战争中的懦弱者,为了求生背弃了曾经的理想道义。这部小说中的“移情”想象分析十分独到,读者在作者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1、“移情”说
  所谓的“移情”说,是指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其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1]。
  西方不同的美学家对“移情”有不同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最早关注到了“移情”的现象,并认为这是一种主体与外物相互融合的境界。德国美学家费舍尔认为,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汇,是主观情感进入审美客体之后形成的自我与对象的统一。而立普斯认为,“移情”是主體心理功能的体验,主体的感觉和审美对象的地位一致,在主体的审美情感中还包含了心理错觉等心理规律。
  国内对“移情”较有研究的学者是美学大家朱光潜。朱光潜与立普斯的看法一致,认为“移情”基于主体的心理功能。但是他对审美移情的阐释有所突破,朱光潜认为自然物在审美移情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而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就是说,当审美主体关照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本无生命的审美对象进入了人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可以感染人的感情。因此朱光潜的“移情”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向移情。
  将“移情”说放在《黄鸟》之中,可以发现作者的“移情”不仅可以用于人和人之间,也能用于物和物之间。在“移情”的想象中,作者为读者创造出类似真实的世界,读者身临其境,能感受到一个伊拉克老兵对战争的深刻体验和心灵创伤。
  2、《黄鸟》中的“移情”想象分析
  2.1《黄鸟》中“鬼”的想象分析
  《黄鸟》中“鬼”的意象和读者的既定概念有所不同。所谓的“鬼”不只指死人,也指活人。在伊拉克的战争中,活人就是“鬼”的替身,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在战争中死去,成为没有身躯和灵魂的“鬼”,就算活下来,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成为空剩皮囊的“鬼”。在《黄鸟》中有一段描写,当人们知道青年人在伊拉克战争中被杀时,大家表现得非常平静,人们说:“我们确定他很多年以前在南德克萨斯州已经是‘鬼’了。”也就是说,在伊拉克战争中,人亦是“鬼”,“鬼”亦是人。
  一般的读者认为,“鬼”就是人失去生命之后的一种想象。但是在作者“移情”的作用下,读者仿佛能感知到“鬼”的生命。文本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我喜欢去想,假如那时有一个同情鬼在我心中,而且有机会去看看那些风信子的话,我肯定会去好好欣赏一番的。”世界上本无“同情鬼”,但是在作者的想象中,在“同情鬼”的移情作用下,读者能够领悟到伊拉克战争已经让人们失去了同情心,对待一切都秉持着麻木不仁的态度。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是被战争腐蚀的“鬼”,这些人迷失了自我,以残忍的杀戮来获得片刻满足,整日沉浸在荒谬的想象中,做着最荒唐的事情。
  2.2《黄鸟》中“雪”的想象分析
  西方的“移情”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外在事物。在描写“雪”的意象时,作者把文本人物的主观性格注入到外物之中,使意象成为了生动具体的形象[2]。比如,《黄鸟》中的主角巴特,在对雪进行想象时说“你可能会问我‘雪’是否意味着什么……墨菲进入我生命的时候天空飘着雪花,然而墨菲离开我的生活时同样天空飘着雪花。”在“移情”的想象中,“雪”成为了一种生灵,暗示着生命的此消彼长。在巴特的眼中,战争中的人们就像这“雪”一样,只有短暂的生命,来无影,去无踪。
  在大多数的读者眼中,“雪”是纯洁和美好的化身,也是自由的象征,但是在《黄鸟》中,“雪”却成为生命无常短暂的象征,巴特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雪”的意象中,此时的雪花在巴特的心里就是伊拉克战争中的无数游魂,他们因战争而死,没有归宿,只能慢慢融化,消失在土地之上。
  2.3《黄鸟》中“尘土”的想象分析
  尘土的意象在《黄鸟》中十分常见。西方的《圣经》有言: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说明“尘土”本身就有死亡和新生的双重意象。在主人公巴特的眼中,“尘土”的象征意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墨菲躺在尘埃当中,身边流淌着鲜血时,“尘土”充满了死亡气息,暗示墨菲最终回归于尘土。
  随着故事的发展,“尘土”的意象发生改变,巴特认为自己是“茫茫尘埃中的一粒”,也就是说每个军人,在战争中的地位都是沧海一粟,都是战争中的飞扬尘土。
  结论:
  《黄鸟》是描写伊拉克战争的力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应用了“移情”想象,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身临其境,可以体悟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王闻. 意象重现与意境重建——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作用[J]. 湘南学院学报,2010,01:59-62.
  [2]王烨. 郑振铎早期的文学功能观与立普斯“移情”理论的关联[J]. 长江学术,2013,04:21-26.
其他文献
摘 要:莱辛认为摹仿另一种艺术的实际题材是创造性摹仿,摹仿另一种艺术的风格和方式是抄袭性摹仿。莱辛对“创造性摹仿”和“抄袭行摹仿”的界定,实际上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对“诗画一致说”进行道德审判,其落点是申辩诗与造型艺术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拉奥孔》的“抄袭”与当下文艺创作语境中的“抄袭”虽在所涉艺术对象、评判标准上有古今之别,但前者对于审视当下文艺创作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仍有启示意义,例如“抄袭性摹仿
本文引入了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且基于多元系统理论这一视角,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批评方法 ,并从全新的视角对从改革开放至今产生的20多种汉译本的《洛丽塔》进行历时性描述的
西欧有一些铀矿,知道的人并不多;法国国营核原料总公司(Compaqnie Gener(?)le de Matiéres Nucleaires)在法国利摩日以北地区经营许多小矿山,这些矿山有助于法国日益扩大的
一、继续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引导全社会关心下岗职工。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优势,立足发展,为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要宣传各
一般Z—17型装岩机的卸载高度只有1.01米,而矿山广泛使用的“U”型矿车都要求装载机的卸载高度在1.2米以上。所以在使用Z—17型装岩机时都要在下磨盘与减速箱间加4个200毫米
对新疆兵团棉田主要养分含量现状作了归纳分析,根据新疆棉区生态特点及平衡施肥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有机肥及氮、磷、钾、锌等化肥的平衡施肥技术原则和近三年内“稳氮、控磷、
《人鼠之间》是一部沉重而蕴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它讲述了乔治等几个流动农场工人追逐土地梦想却最终希望落空的经历。小说旨在呈现出在阶级性的压迫和残酷的资本剥削下,在贫富
目的与方法:本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菌丝体直径的测量和分析天平称重的方法比较,寻找高产深层富硒灵芝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方法;结果:用葡萄糖作碳源,在500mL的三角烧瓶中装入200mL的培养基、接种
前日采访时,遇到一位19岁的同行,我由衷称赞“19岁就当记者,真了不起!”他回答:“我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来实习的。”我更诧异了,怎么大二就实习?难道不上课?详细了解后才知道
摘 要:小说《迷惘》,也被称作是“疯子的人间喜剧”,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所著,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其中也涉及了许多中国元素。  关键词:彼得·基恩;孔子;孟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埃利亚斯·卡内蒂是英国籍犹太作家,他的一生经历颇多:1905年出生于保加利亚,后辗转多次移居奥地利,二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