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媒体转型变革的要求使得移动新闻直播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华西都市报及封面新闻系列直播报道进行内容层面的分析,试图找出现存的问题,并对移动新闻直播的报道方式加以思考。
【关键词】移动直播;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一、移动新闻直播的应用价值
移动新闻直播主要依靠手机拍摄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相比传统的电视直播,移动新闻直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为迅速高效。移动新闻直播的“即时性”特征打破了新闻节目原有的线性步骤,“低门槛”的生产方式,使其面对突发新闻时更能凸显其优势,为媒体抢占第一手新闻素材和最佳发布时机带来便利。新闻事件的获取与报道几乎无缝衔接,移动新闻直播报道因此成为了互联时代最贴合新闻时效要求的报道形式。6月24日,封面新闻在茂县山体垮塌发生7小时内发布的【直击四川茂县山体垮塌救援现场】新闻直播,对灾害情况及救援现场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直播。此次直播获得18万次播放、21.4万次阅读、600余条评论。直播中对山体垮塌事件关键节点的同步报道与追踪,使具有价值的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发挥了移动新闻直播的长处。同时,4G网络的覆盖给予移动新闻直播高速、高清播放的技术支持,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区隔,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移动直播,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同步,而且为新闻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内容选项,以丰富的信息积极探寻与受众关注的契合点。移动新闻直播中传受之间的交互传播成为新闻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这使“互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传播内容,且贯穿在整个传播过程中”。[1]互动实则是用户体验的反馈,传播者根据用户的实时评论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能更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移动新闻直播所呈现的非常规报道视角,突出与传统新闻直播在内容层面上的差异化,贴合受众对多元信息的需求。
随着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有图有真相,转而需要更为直接的感官刺激——“全息化、直播态的融合型信息流”[2],受众摆脱了传统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媒体格局。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用户思维”得以体现,受众转而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受众通过在直播过程中的留言评论与直播主体产生互动,实现自我表达的社交需求,获得了信息交换的满足感。因此,受众粘性在这种交互传播中得到提高。此外,移动新闻直播具有较强的传播力,由于新闻直播类节目很大程度上以社交媒体为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一键分享”的形式进行二次传播。社交媒体的强连接属性以人际传播拓展了受众范围,使节目内容延展到以目标受众为基础的社交关系网络,从而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二、移动新闻直播方式的探析与思考
华西都市报是四川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也是中国西部最大区域组合城市媒体。[3]笔者选取华西都市报及封面新闻2017年 1-6月播放量破万的173场移动新闻直播为样本进行新闻题材、传播技巧方面的分析。
第一,选题主要包括健身美食、四川新闻、国内新闻、娱乐明星、社会人文等领域。其中,健身美食、四川新闻、社会人文具有明显优势,分别占据总量的26%、27%、21%。健身美食类直播已经形成常态化栏目,其中“运动教室”、“八分饱美食”已形成品牌,聚集了一批固定受众;四川新闻、社会人文也是选题的侧重面,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本地新闻资讯和反映社会动态的软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
第二,为洞察哪类题材更贴合受众需求,笔者对样本中播放量前十的直播进行排序整理。受众对具有重大政治社会意义的内容保持极大关切,两会期间的直播播放量达到了901万,受众对移动新闻直播的诉求紧扣着新闻价值,并不单纯是追求娱乐方面的需求。
第三,从传播技巧看,直播封面的设置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除重大特殊类直播内容,笔者对样本中以人物、景物、静物与动物为封面的直播进行播放量的统计。以人物为封面的播放量為161万次,远超过以景物为封面的59万次和以静物与动物为封面的94万次。直播封面能够直观地反映直播内容的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移动新闻直播的方式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尽管内容多元是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势所在,但直播内容应当立足本地资源,依靠地域优势,抢占独家报道,以差异化吸引受众眼球,打造自身特色。本土化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与受众的接近性心理相契合,能够产生极大的共鸣,因此传播效果佳。贴近生活的直播内容能够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3月24日的直播节目【学霸妹子带你逛成都七中2017年华西“升学季”大型系列直播带你走进成都七中,体验其中外教课】,播放量达到1万,评论数有496条。评论中网友围绕成都七中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部分留言者的身份均和七中有一定关系,比如曾经在此就读等。内容题材的接近性激发了受众的表达欲望,加之直播通过“学霸妹子”对七中的概况进行介绍,语态亲切自然,个性化特征显著,因而受众参与程度较高。由于受众的分众化特性,媒体难以凭借一己之力提供满足各类受众需求的直播内容,只能利用PGC和UGC 挖掘优质内容资源,并对直播内容进行整合与分享,扩展直播内容来源,丰富直播题材,最大化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例如“腾讯视频与新京报合作推出了《我们视频》项目。新京报强大的专业储备确保了直播视频的内容质量,腾讯的诸多平台则为该项目提供了优质的渠道。”[4]移动新闻直播对画面镜头的精细程度要求不高,受众对直播内容的关注侧重于其是否符合他们的兴趣。UGC直播中去媒体化的“原始镜头”有助于拉近受众与直播主体的距离。利用未经“加工”的“非常规视角”还原新闻现场,增加受众的代入感,提升受众的新闻参与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移动新闻直播的互动方式以评论和弹幕为主,这类浅层次的互动方式在维持受众关切度时往往会面临“沉默的螺旋”的困境。例如3月23日的直播【#八分饱美食#来盘麻辣尖椒鸡吃饱了为中国队加油】播放次数为1万,评论数为47。美食4月14日的直播【#运动教室#徒手健身去肥膘】播放次数为1万,评论数为45条。5月19的直播节目【#上班女郎大改造#高校版“马思纯”解锁情侣照新姿势 520甜到炸~】播放次数高达3万,但评论仅为61条。从统计数据看,上述三条直播节目数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受众,但从评论的数量上看受众的参与度较低,节目内容并没有使其产生交流欲望,在直播过程中他们成为了隐匿的“沉默者”。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造成多数人对新闻信息停留在获取阶段,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交流参与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媒体对受众的互动需求把握不足,媒体的互动方式以浅层次互动呈现。移动直播凭借其较强的社交属性与传统的电视直播相区别,视频直播事实上是社交方式的一种,如何通过深层次互动来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才是提升用户粘性和培养栏目忠诚度的关键。即便短时间内,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难以改变,但为受众提供最佳的观看体验,注重受众观看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探寻其深层次的互动需求,用丰富的互动手段延长在线观看时间,根据反馈对节目内容及时调整,以此调动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比如美食教学类、运动健身类直播,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机制来激励受众观看,增强受众的节目参与感,从而提高互动的频率。
【关键词】移动直播;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一、移动新闻直播的应用价值
移动新闻直播主要依靠手机拍摄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相比传统的电视直播,移动新闻直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为迅速高效。移动新闻直播的“即时性”特征打破了新闻节目原有的线性步骤,“低门槛”的生产方式,使其面对突发新闻时更能凸显其优势,为媒体抢占第一手新闻素材和最佳发布时机带来便利。新闻事件的获取与报道几乎无缝衔接,移动新闻直播报道因此成为了互联时代最贴合新闻时效要求的报道形式。6月24日,封面新闻在茂县山体垮塌发生7小时内发布的【直击四川茂县山体垮塌救援现场】新闻直播,对灾害情况及救援现场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直播。此次直播获得18万次播放、21.4万次阅读、600余条评论。直播中对山体垮塌事件关键节点的同步报道与追踪,使具有价值的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发挥了移动新闻直播的长处。同时,4G网络的覆盖给予移动新闻直播高速、高清播放的技术支持,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区隔,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移动直播,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同步,而且为新闻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内容选项,以丰富的信息积极探寻与受众关注的契合点。移动新闻直播中传受之间的交互传播成为新闻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这使“互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传播内容,且贯穿在整个传播过程中”。[1]互动实则是用户体验的反馈,传播者根据用户的实时评论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能更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移动新闻直播所呈现的非常规报道视角,突出与传统新闻直播在内容层面上的差异化,贴合受众对多元信息的需求。
随着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有图有真相,转而需要更为直接的感官刺激——“全息化、直播态的融合型信息流”[2],受众摆脱了传统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媒体格局。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用户思维”得以体现,受众转而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受众通过在直播过程中的留言评论与直播主体产生互动,实现自我表达的社交需求,获得了信息交换的满足感。因此,受众粘性在这种交互传播中得到提高。此外,移动新闻直播具有较强的传播力,由于新闻直播类节目很大程度上以社交媒体为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一键分享”的形式进行二次传播。社交媒体的强连接属性以人际传播拓展了受众范围,使节目内容延展到以目标受众为基础的社交关系网络,从而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二、移动新闻直播方式的探析与思考
华西都市报是四川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也是中国西部最大区域组合城市媒体。[3]笔者选取华西都市报及封面新闻2017年 1-6月播放量破万的173场移动新闻直播为样本进行新闻题材、传播技巧方面的分析。
第一,选题主要包括健身美食、四川新闻、国内新闻、娱乐明星、社会人文等领域。其中,健身美食、四川新闻、社会人文具有明显优势,分别占据总量的26%、27%、21%。健身美食类直播已经形成常态化栏目,其中“运动教室”、“八分饱美食”已形成品牌,聚集了一批固定受众;四川新闻、社会人文也是选题的侧重面,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本地新闻资讯和反映社会动态的软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
第二,为洞察哪类题材更贴合受众需求,笔者对样本中播放量前十的直播进行排序整理。受众对具有重大政治社会意义的内容保持极大关切,两会期间的直播播放量达到了901万,受众对移动新闻直播的诉求紧扣着新闻价值,并不单纯是追求娱乐方面的需求。
第三,从传播技巧看,直播封面的设置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除重大特殊类直播内容,笔者对样本中以人物、景物、静物与动物为封面的直播进行播放量的统计。以人物为封面的播放量為161万次,远超过以景物为封面的59万次和以静物与动物为封面的94万次。直播封面能够直观地反映直播内容的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移动新闻直播的方式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尽管内容多元是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势所在,但直播内容应当立足本地资源,依靠地域优势,抢占独家报道,以差异化吸引受众眼球,打造自身特色。本土化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与受众的接近性心理相契合,能够产生极大的共鸣,因此传播效果佳。贴近生活的直播内容能够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3月24日的直播节目【学霸妹子带你逛成都七中2017年华西“升学季”大型系列直播带你走进成都七中,体验其中外教课】,播放量达到1万,评论数有496条。评论中网友围绕成都七中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部分留言者的身份均和七中有一定关系,比如曾经在此就读等。内容题材的接近性激发了受众的表达欲望,加之直播通过“学霸妹子”对七中的概况进行介绍,语态亲切自然,个性化特征显著,因而受众参与程度较高。由于受众的分众化特性,媒体难以凭借一己之力提供满足各类受众需求的直播内容,只能利用PGC和UGC 挖掘优质内容资源,并对直播内容进行整合与分享,扩展直播内容来源,丰富直播题材,最大化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例如“腾讯视频与新京报合作推出了《我们视频》项目。新京报强大的专业储备确保了直播视频的内容质量,腾讯的诸多平台则为该项目提供了优质的渠道。”[4]移动新闻直播对画面镜头的精细程度要求不高,受众对直播内容的关注侧重于其是否符合他们的兴趣。UGC直播中去媒体化的“原始镜头”有助于拉近受众与直播主体的距离。利用未经“加工”的“非常规视角”还原新闻现场,增加受众的代入感,提升受众的新闻参与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移动新闻直播的互动方式以评论和弹幕为主,这类浅层次的互动方式在维持受众关切度时往往会面临“沉默的螺旋”的困境。例如3月23日的直播【#八分饱美食#来盘麻辣尖椒鸡吃饱了为中国队加油】播放次数为1万,评论数为47。美食4月14日的直播【#运动教室#徒手健身去肥膘】播放次数为1万,评论数为45条。5月19的直播节目【#上班女郎大改造#高校版“马思纯”解锁情侣照新姿势 520甜到炸~】播放次数高达3万,但评论仅为61条。从统计数据看,上述三条直播节目数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受众,但从评论的数量上看受众的参与度较低,节目内容并没有使其产生交流欲望,在直播过程中他们成为了隐匿的“沉默者”。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造成多数人对新闻信息停留在获取阶段,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交流参与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媒体对受众的互动需求把握不足,媒体的互动方式以浅层次互动呈现。移动直播凭借其较强的社交属性与传统的电视直播相区别,视频直播事实上是社交方式的一种,如何通过深层次互动来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才是提升用户粘性和培养栏目忠诚度的关键。即便短时间内,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难以改变,但为受众提供最佳的观看体验,注重受众观看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探寻其深层次的互动需求,用丰富的互动手段延长在线观看时间,根据反馈对节目内容及时调整,以此调动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比如美食教学类、运动健身类直播,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机制来激励受众观看,增强受众的节目参与感,从而提高互动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