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凭借教具的演示,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是学生理解它、掌握它,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为此,备课时要认真考虑采用什么教具,用它来说明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演示的顺序如何安排等等。
教具的设计、制作和选用不求华丽,主要考虑能否正确的揭示知识的本质,有效地说明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简单易制或现实的实物做教具,以达到省时、省力、省钱、多用、效果好的目的。例如教长方体时,要求学生每个人带一个盒子,据此可观察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棱、面、顶点以及有关长方体的知识,推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并由此想象,学习求铁皮水管、有盖箱、无盖箱、抽屉、电视机外壳等用料的计算等。使学生对抽象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概念理解得十分具体。再如叫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收集20根小棒,或者替他们每人准备20粒黑白围棋子,教很多单元时都可以使用。例如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数的组成,凑十加法算理,乘法的意义,包含和等分除法的区别,两数大小的比较关系,几倍和几分之几等等,从而能正确地解决计算问题。又如教圆的概念时,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几个圆纸片,让学生在圆上画半径、直径,能画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怎样?把圆对着后是什麽样的情况?从不同的方向对折又怎样?这样学生对圆的特征就理解得一清二楚,对“重合”、“对折”、“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等概念也理解得非常具体形象,可以牢记不忘。小学数学教学,用不用教具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其实小学里所用的教具非常简单易得,只要做个有心人,教具的得来并非难事。有些必须制作的教具,如几何形体模型,制好后妥善保管,年年可用。
使用教具时,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开始,先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而启发思索、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部规律,从而抽象出概念、公式或法则,最后要求学生据此联想、演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阐明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
教具演示要注意几点:
一、要注意观察的选择性
观察不能漫无目的, 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着眼点,否则将看不到关键的东西,或者是“视而不见”。例如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着眼点是每次分后的余数是多少?能不能在分一次?这样学生就能看出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观察的着眼点是圆柱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后,底面积和高成了长方体的什么部分,大小与高度有没有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得到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二、要注意观察的灵活性
有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例如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相同的等腰梯形合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两种不同图形的关系,推导出公式;再让学生观察一个梯形,思考怎样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通过割补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从而推导出同样的公式。再如演示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粘贴起来组合成的图形,再观察把一个长方形一端两个角各剪去一个三角形,可以得到同样的图形。这样学生就懂得,同一个图形既可看作“相加组合”,又可看作“相减组合”,可以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复杂一些的图形,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 要注意观察的完整性
就是在演示时要有顺序地揭示知识的结构、实质,通过观察,完整地认识问题,不疏忽每一个条件。例如演示圆柱与圆锥体积之比时,要观察:(1)两者底面相等;(2)两者高度相等;(2)两者容积的比较。如忽视前两点,学生就不能获得精确的知识。再如演示圆柱体的特征时:观察:(1)测量两个底直径的结果;(2)圆柱侧面,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3)把圆柱横截开,观察截面与底面的大小。通过观察,学生就能完整地概括出圆柱的特征。如果忽视某一点,例如最后一点,学生就会根据前两点判断“腰鼓是圆柱”。不完整的观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可以把教具的不同部位涂上鲜明的颜色,让学生边看边想。教师演示动作要慢一点,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演示的过程和所揭示的问题,如果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可以重复演示一次,并提出观察时应注意的地方,以纠正错误的认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具的设计、制作和选用不求华丽,主要考虑能否正确的揭示知识的本质,有效地说明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简单易制或现实的实物做教具,以达到省时、省力、省钱、多用、效果好的目的。例如教长方体时,要求学生每个人带一个盒子,据此可观察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棱、面、顶点以及有关长方体的知识,推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并由此想象,学习求铁皮水管、有盖箱、无盖箱、抽屉、电视机外壳等用料的计算等。使学生对抽象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概念理解得十分具体。再如叫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收集20根小棒,或者替他们每人准备20粒黑白围棋子,教很多单元时都可以使用。例如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数的组成,凑十加法算理,乘法的意义,包含和等分除法的区别,两数大小的比较关系,几倍和几分之几等等,从而能正确地解决计算问题。又如教圆的概念时,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几个圆纸片,让学生在圆上画半径、直径,能画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怎样?把圆对着后是什麽样的情况?从不同的方向对折又怎样?这样学生对圆的特征就理解得一清二楚,对“重合”、“对折”、“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等概念也理解得非常具体形象,可以牢记不忘。小学数学教学,用不用教具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其实小学里所用的教具非常简单易得,只要做个有心人,教具的得来并非难事。有些必须制作的教具,如几何形体模型,制好后妥善保管,年年可用。
使用教具时,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开始,先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而启发思索、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部规律,从而抽象出概念、公式或法则,最后要求学生据此联想、演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阐明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
教具演示要注意几点:
一、要注意观察的选择性
观察不能漫无目的, 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着眼点,否则将看不到关键的东西,或者是“视而不见”。例如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着眼点是每次分后的余数是多少?能不能在分一次?这样学生就能看出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观察的着眼点是圆柱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后,底面积和高成了长方体的什么部分,大小与高度有没有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得到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二、要注意观察的灵活性
有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例如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相同的等腰梯形合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两种不同图形的关系,推导出公式;再让学生观察一个梯形,思考怎样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通过割补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从而推导出同样的公式。再如演示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粘贴起来组合成的图形,再观察把一个长方形一端两个角各剪去一个三角形,可以得到同样的图形。这样学生就懂得,同一个图形既可看作“相加组合”,又可看作“相减组合”,可以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复杂一些的图形,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 要注意观察的完整性
就是在演示时要有顺序地揭示知识的结构、实质,通过观察,完整地认识问题,不疏忽每一个条件。例如演示圆柱与圆锥体积之比时,要观察:(1)两者底面相等;(2)两者高度相等;(2)两者容积的比较。如忽视前两点,学生就不能获得精确的知识。再如演示圆柱体的特征时:观察:(1)测量两个底直径的结果;(2)圆柱侧面,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3)把圆柱横截开,观察截面与底面的大小。通过观察,学生就能完整地概括出圆柱的特征。如果忽视某一点,例如最后一点,学生就会根据前两点判断“腰鼓是圆柱”。不完整的观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可以把教具的不同部位涂上鲜明的颜色,让学生边看边想。教师演示动作要慢一点,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演示的过程和所揭示的问题,如果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可以重复演示一次,并提出观察时应注意的地方,以纠正错误的认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