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法制社会,教育者应当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法制教育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有崇高的理想,有广博的知识,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还需要有正确的法制观念,熟悉法律法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提起法制教育,人们常常会想到法制专场,法律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因为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经常性的进行,但是未成年人却是在不断地成长,法制教育一旦跟不上,那么可能就会造成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从而产生无视法律法规肆意妄为的事情。媒体上经常报道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也就是法制教育短缺的直接见证。除了专门的法制教育活动之外,有没有其他的途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有效的法制教育呢?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的“三拳”从文学的角度看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可谓经典,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中职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否则,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杀人如麻,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我们可以将“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封建黑暗社会背景与今天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汉的悲惨遭际的批判理解。鲁迅的《一件小事》,事情虽小,意义不小,要理解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品质及其对文中主人公一个小知识分子灵魂的震动的主题,突破口就是“车夫该不该去扶老女人”,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交通法规,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其中第四章第四节对行人穿马路就有明确的规定,而我们学校门口紧靠交通繁忙的安漳大道,学生中乱穿马路的现象与事实一定存在,如果这样切人,文章久远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是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交通法规自我教育的能力。再比如托尔斯泰的《穷人》,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这样做并非是教唆学生仇富、对现行社会体制不满,而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锁定“三农问题”,而我们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民工子弟,相关法制教育的实际意义不言而喻,在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找回新一代青少年身上缺失的人文精神(仁爱之心、向善之心、感恩之心)等。此外,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兄嫂对于勒态度的反复无常,起因是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遗产,课堂上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已经出嫁的女儿能否继承父母的遗产”?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不能。然后我们大胆借用叶澜老师“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理念,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向父母请教,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去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种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自然,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多,效果不错。
二、在语文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形成学生的法制道德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严重危害;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三、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河南台的《临刑会见》、山东台的《说事拉理》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促使学生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法制教育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有崇高的理想,有广博的知识,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还需要有正确的法制观念,熟悉法律法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提起法制教育,人们常常会想到法制专场,法律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因为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经常性的进行,但是未成年人却是在不断地成长,法制教育一旦跟不上,那么可能就会造成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从而产生无视法律法规肆意妄为的事情。媒体上经常报道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也就是法制教育短缺的直接见证。除了专门的法制教育活动之外,有没有其他的途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有效的法制教育呢?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法制意识,并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的“三拳”从文学的角度看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可谓经典,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中职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否则,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杀人如麻,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我们可以将“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封建黑暗社会背景与今天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汉的悲惨遭际的批判理解。鲁迅的《一件小事》,事情虽小,意义不小,要理解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品质及其对文中主人公一个小知识分子灵魂的震动的主题,突破口就是“车夫该不该去扶老女人”,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交通法规,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其中第四章第四节对行人穿马路就有明确的规定,而我们学校门口紧靠交通繁忙的安漳大道,学生中乱穿马路的现象与事实一定存在,如果这样切人,文章久远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是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交通法规自我教育的能力。再比如托尔斯泰的《穷人》,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这样做并非是教唆学生仇富、对现行社会体制不满,而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锁定“三农问题”,而我们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民工子弟,相关法制教育的实际意义不言而喻,在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找回新一代青少年身上缺失的人文精神(仁爱之心、向善之心、感恩之心)等。此外,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兄嫂对于勒态度的反复无常,起因是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遗产,课堂上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已经出嫁的女儿能否继承父母的遗产”?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不能。然后我们大胆借用叶澜老师“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理念,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向父母请教,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去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种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自然,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多,效果不错。
二、在语文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形成学生的法制道德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严重危害;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三、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河南台的《临刑会见》、山东台的《说事拉理》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促使学生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