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村落的确立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推进,也是乡村建设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但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村落损毁严重、村落人才流失严重、符号化开发、保护方向存在迷失等现实化困境。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并巩固保护意识、因地制宜、建立电子档案、利用民间力量等再思考。
一、引言
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单元,在今天依然承载着55162万的中国人口,略低于84843万人的城镇人口。在中国,由于庞大的乡村人口数量,村落的发展依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2000年时,我国的自然村落共计363万个左右,到2010年时,我国自然村落总数缩减至271万个,[1]伴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无数传统文化与特色民俗都伴随着村落的消逝而埋入历史的尘埃。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等国家部门于2012年联合开始进行传统村落的调查。传统村落指的是形成时间较早、具有丰富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传统特色建筑风貌与选址的村落。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们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更表现在它们具有的经济、社会、历史价值,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是一个理应被保护的文化符号。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
尽管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强,保护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损毁严重
自然村落的数目逐年减少,已经确认为传统村落的自然村落面临的损毁形势也极为严峻,这其中受损情况最为严重的就是当地的古建筑。古建筑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定位传统村落的产生时间,丰富古建筑、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古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其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古建筑的设计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村民希望有更宽敞的屋舍,更方便的出行,因而对古建筑进行了破坏性的拆除和改造。而更多的古建筑则处于危房之列,以木材作为房屋主要结构的建筑更是遭受了虫蛀与腐朽,修缮难度大,成本高。最终,在许多传统村落里呈现出了新房与古危房并存的局面。
(二)农村的人才流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适应的,用工需求有了极大地提高,这就使得以务农为主要工作的村民开始走入城中谋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进城务工的收入一般而言要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属于城市的拉力因素,另一方面是农村简单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闭塞的消息以及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使得农民进程务工,这是农村的推力因素。务工潮的兴起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的大规模出现。大学扩招后,农村的学生大量进入高校学习,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进入城市工作并安家,导致留在农村里的相关建设人才不足。高素质人才的流出、青年劳力的务工,导致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不能担任起建设乡村的重任,进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难以完成。
(三)传统村落的符号化开发
旅游业是传统村落最常用的开发方式,但是受限于当地居民的整体水平,村落的开发主要通过外来资本完成。在外来资本的接手过程中,当地居民逐渐从农业或手工业生产者变成服务业者,在居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传统村落物质发展与居民精神发展的脱节。除此之外,商业化的开发可能仅仅将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符号化地处理,毕竟在商业中资本最求利润,保护文化是次要的。这就可能导致在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中,尽管村落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文化底蕴各不相同,但是游客们体验过后并不能区分出本地的文化具体有何特殊之处,进而不利于长期的旅游开发。
(四)保护方向的迷失
大部分研究所定义的传统村落保护主要为具体物品的保护,如建筑、手工艺品等,但是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筑就能让传统村落一直存在下去吗?部分传统村落采用了较为极端的行為进行保护,如将村民全村迁出旧址,将村落作为一个标本建成博物馆供人参观。尽管这种做法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村落的原貌,但是极为不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保护传统村落的目的,是要为历史悠久的村落在新时代下寻求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是为了将其当前的模样以及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一起传承下去。而这种方法则将村落框定在了当下,热闹的村落也不过是个旅游景点,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再思考
尽管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困难重重,但是对于现状进行再思考,有利于提出更合理的政策建议,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
(一)培养并巩固保护意识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当地居民的责任,更是当地政府、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开发商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责任。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提高,则会主动维护村内的建筑,减少破坏。当地政府对传统村落的现状以及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发掘,有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保护政策以及开发政策,在保护村落内部设施的同时,能够保护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保障传统村落外在与内在相统一。提高开发商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全传统村落的内在与外在,进一步将文化传统融入在旅游项目中,设计更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项目。
(二)适度开发,因地制宜
传统村落的开发方式有很多,不同的传统村落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如利用当地手工艺优势,将手工艺与流行因素融合,生产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底蕴的手工艺产品。也可以发展新型农业,开发农业体验项目。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可以开发民俗活动,引入竞技性的民俗活动比赛,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传统民俗一直延续下去。
(三)建立电子档案
为了防止传统村落消失,要注意电子档案的建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特色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结构与建造方式,并进一步扫描、建模并存为电子档案,可以有效地对古建筑进行防护,并在建筑被破坏后可以尽快进行重建。除此之外,古籍等历史资料也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处理,并通过数字化处理为电子档案。对于特色民俗以及特色手工艺,一方面要寻找传承人,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对工艺和民俗通过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电子档案是对传统村落的记录,可以直观地向世人展现村落的历史与传统,也作为一种保险,在村落消失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复原工作。
(四)合理利用村落内部的民间力量
农村之中,宗族的力量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充分利用宗族的力量。另外,还可以建立民间组织,以巩固村民的信仰,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维护传统村落稳定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军民,庄袁俊琦.传统村落文化脱域与保护传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1):6-9.
[2].高翔,李建军.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5):130-140.
[3].郑瑞.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如何实现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0(15):76-77.
[4].董天倩,吴羽.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中民间力量与政府角色分析——以安顺吉昌村“抬汪公”活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9):68-72.
[5].黄学军.古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人民论坛,2020(08):140-141.
项目名称:2018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 + 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项目成员:曲悦、龙钰、孙颖、高蕾、刘佳
一、引言
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单元,在今天依然承载着55162万的中国人口,略低于84843万人的城镇人口。在中国,由于庞大的乡村人口数量,村落的发展依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2000年时,我国的自然村落共计363万个左右,到2010年时,我国自然村落总数缩减至271万个,[1]伴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无数传统文化与特色民俗都伴随着村落的消逝而埋入历史的尘埃。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等国家部门于2012年联合开始进行传统村落的调查。传统村落指的是形成时间较早、具有丰富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传统特色建筑风貌与选址的村落。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们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更表现在它们具有的经济、社会、历史价值,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是一个理应被保护的文化符号。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
尽管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强,保护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损毁严重
自然村落的数目逐年减少,已经确认为传统村落的自然村落面临的损毁形势也极为严峻,这其中受损情况最为严重的就是当地的古建筑。古建筑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定位传统村落的产生时间,丰富古建筑、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古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其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古建筑的设计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村民希望有更宽敞的屋舍,更方便的出行,因而对古建筑进行了破坏性的拆除和改造。而更多的古建筑则处于危房之列,以木材作为房屋主要结构的建筑更是遭受了虫蛀与腐朽,修缮难度大,成本高。最终,在许多传统村落里呈现出了新房与古危房并存的局面。
(二)农村的人才流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适应的,用工需求有了极大地提高,这就使得以务农为主要工作的村民开始走入城中谋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进城务工的收入一般而言要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属于城市的拉力因素,另一方面是农村简单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闭塞的消息以及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使得农民进程务工,这是农村的推力因素。务工潮的兴起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的大规模出现。大学扩招后,农村的学生大量进入高校学习,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进入城市工作并安家,导致留在农村里的相关建设人才不足。高素质人才的流出、青年劳力的务工,导致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不能担任起建设乡村的重任,进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难以完成。
(三)传统村落的符号化开发
旅游业是传统村落最常用的开发方式,但是受限于当地居民的整体水平,村落的开发主要通过外来资本完成。在外来资本的接手过程中,当地居民逐渐从农业或手工业生产者变成服务业者,在居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传统村落物质发展与居民精神发展的脱节。除此之外,商业化的开发可能仅仅将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符号化地处理,毕竟在商业中资本最求利润,保护文化是次要的。这就可能导致在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中,尽管村落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文化底蕴各不相同,但是游客们体验过后并不能区分出本地的文化具体有何特殊之处,进而不利于长期的旅游开发。
(四)保护方向的迷失
大部分研究所定义的传统村落保护主要为具体物品的保护,如建筑、手工艺品等,但是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筑就能让传统村落一直存在下去吗?部分传统村落采用了较为极端的行為进行保护,如将村民全村迁出旧址,将村落作为一个标本建成博物馆供人参观。尽管这种做法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村落的原貌,但是极为不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保护传统村落的目的,是要为历史悠久的村落在新时代下寻求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是为了将其当前的模样以及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一起传承下去。而这种方法则将村落框定在了当下,热闹的村落也不过是个旅游景点,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再思考
尽管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困难重重,但是对于现状进行再思考,有利于提出更合理的政策建议,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
(一)培养并巩固保护意识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当地居民的责任,更是当地政府、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开发商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责任。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提高,则会主动维护村内的建筑,减少破坏。当地政府对传统村落的现状以及文化底蕴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发掘,有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保护政策以及开发政策,在保护村落内部设施的同时,能够保护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保障传统村落外在与内在相统一。提高开发商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全传统村落的内在与外在,进一步将文化传统融入在旅游项目中,设计更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项目。
(二)适度开发,因地制宜
传统村落的开发方式有很多,不同的传统村落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如利用当地手工艺优势,将手工艺与流行因素融合,生产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底蕴的手工艺产品。也可以发展新型农业,开发农业体验项目。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可以开发民俗活动,引入竞技性的民俗活动比赛,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传统民俗一直延续下去。
(三)建立电子档案
为了防止传统村落消失,要注意电子档案的建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特色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结构与建造方式,并进一步扫描、建模并存为电子档案,可以有效地对古建筑进行防护,并在建筑被破坏后可以尽快进行重建。除此之外,古籍等历史资料也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处理,并通过数字化处理为电子档案。对于特色民俗以及特色手工艺,一方面要寻找传承人,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对工艺和民俗通过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电子档案是对传统村落的记录,可以直观地向世人展现村落的历史与传统,也作为一种保险,在村落消失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复原工作。
(四)合理利用村落内部的民间力量
农村之中,宗族的力量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充分利用宗族的力量。另外,还可以建立民间组织,以巩固村民的信仰,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维护传统村落稳定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军民,庄袁俊琦.传统村落文化脱域与保护传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1):6-9.
[2].高翔,李建军.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5):130-140.
[3].郑瑞.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如何实现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0(15):76-77.
[4].董天倩,吴羽.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中民间力量与政府角色分析——以安顺吉昌村“抬汪公”活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9):68-72.
[5].黄学军.古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人民论坛,2020(08):140-141.
项目名称:2018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 + 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项目成员:曲悦、龙钰、孙颖、高蕾、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