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把“受教需求”和“施教要求”有效结合起来。强化专业针对性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思路,要在课程大纲、内容、方法及考核上全面考虑专业针对性。这样才能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吸引力,为学生精神成人与专业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专业特点;马克思主义概论课;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95-02
引言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尽管这并非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而言,但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如何增加学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重视,则要使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学马列“管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动中。近年来,我们在体现国家思政课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应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原理”课的教学吸引力,为学生精神成人与专业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一、增强教学实效性——基于学生专业的“原理”课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
1.进一步转变思路,让学生真心喜爱和受用“原理”课
“原理”课是本科阶段的必修课,而本科专业众多,培养目标千差万别,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合专业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该课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四门思政课里对“原理”课的喜爱程度最低,认为难学,不愿学。而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不考虑学生需求,不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只顾自己讲授,还举一些跟他们不相关的例子,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他们对“原理”课的喜好与学习热情。教育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会变得有意义。“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传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须体现专业针对性,传授跟学生今后专业工作相关的哲学、经济学等知识,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得力助手。要把“施教要求”与“受教需求”相结合,要从学生专业出发,研究其理论基础水平及专业课学习方式等特点,了解其需求与困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必要调整,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只有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这门课程对其专业课学习及深造与就业均有巨大作用,他们才会真正接受这门课,认真学习并真心喜欢这门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原理”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
2.进一步探寻“受教需求”,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
近些年来学生的学习功利性日益凸显,在面对一门课的时候,会主观上去认定该课程“是否有用”,“有用的程度”多大。在思考的过程中多是基于短期的好处,较少关心长远发展。学生普遍重视学好专业课,因为他们认为以后是“靠专业吃饭”的。而“原理”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好处。有学生认为“原理”课大而空,无实际用处;有学生认为我是搞理工科,“原理”课跟我毫无关系;有的学生认为“原理”课有特定目的的,是说教性质的,是想在思想上影响个人,无其他功用。我们如若在教学中不去适应学生专业特点,不去想办法改变学生这些感受,一味地泛泛而谈,则必然降低课程的吸引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肯定会下降。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学生专业特点,探寻“受教需求”,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
3.进一步梳理“施教要求”,强化教师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教学的意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同等重要,而对社会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这二者也缺一不可。一方面,要让学生拥有在某一领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二者之间相互促进,没有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将缺乏物质基础。如若没有扎实的精神成人的根基,专业成才的路走不远。“原理”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哲学部分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存在着指导作用,而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也印证着哲学原理,深化了人们对哲学原理的认识,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经济学部分,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则跟当今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跟几乎所有专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是当代社会人人所必备的知识。所以,教师进一步梳理“施教要求”,“立课”的精神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授课内容及学时分布、教学方法等要因专业而异,进一步强化教师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教学的意识。比如在面对新闻出版专业学生时,可以考虑用歌词等艺术作品来阐明道理;在面对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时,则可更多地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思想观点等。
二、强化教学专业针对性——基于学生专业的“原理”课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我们始终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也积极进行着一些尝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2]
1.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现专业针对性
一是教学大纲应根据专业而异,章节课时分布也要因专业而不同。对工科学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侧重于自然辩证法,在授课时可相对丰富些;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等政治经济学部分,和专业的结合自然紧密一些,课时则可分布相应得更多。二是该课程内容也须随专业有所取舍,甚至同一内容不同案例选择的重要依据就应当是学生专业。比如在讲解唯物论、辩证法时,出版等文科专业就可把这部分和中国古代哲学联系起来,可多采用古代名人的诗词来阐述;而在工科专业授课时,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各自然学科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在设计艺术学院授课时,可以用艺术作品蕴含的哲理来阐明一些道理。 2.教学方法体现专业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多样化,根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给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对同一认识对象,不同的人认识不同”这一内容时,可以审美标准为题展开讨论,尝试用美学鉴赏的形式,让学生们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畅所欲言,来启发学生理解原理。同时要深入挖掘与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并在轻松愉快中实现理论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此外,还须针对学生专业安排相关的课堂讨论,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在教师讲解完基本概念与原理之后,由学生自组成队,结合专业学习来“发现”并论证专业知识学习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概念。团队的学习成果要让小组代表在课堂用PPT演示和讲解,介绍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呈现团队精彩的学习成果。每一个团队都希望呈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精彩的结果,所以学生在课后都必须思考,学习内容有什么现实价值?团队的观点有什么创新?最后,还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浅入深出地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
3.实践教学体现专业针对性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知识的累积使学生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二十岁左右年龄段的人在心理上有着较为突出的成人感,自我表现欲望较强。学生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并希望回馈社会,他们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希望自身的能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期盼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顺应这些心理诉求,应充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展示自己的才能,体悟奉献的意义,提升掌握“原理”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们努力钻研业务,有效增强其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自觉。
4.课程考核体现专业针对性
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综合采用多种考核办法。课程考核强化专业针对性,加大课堂表现及写心得体会比例,来激发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问题,达到“原理”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融合。期末考试也因专业而异,选取跟学生专业相关的材料或题目进行考核,如在美术专业期末考核时尝试要求同学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在印刷专业结合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印刷史中探讨人类文化发展规律。
三、结语
基于学生专业的“原理”课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有不小的收获。首先,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如让学生寻找与专业相结合的“原理”案例作业,案例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学生须发现并论证其专业知识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且计入平时成绩,这无形中调动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其次,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不仅要对“原理”课的相关概念、原理烂熟于心,而且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因为老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对学生案例效果的评价,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更多地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调整教学策略,这无形中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当然,老师进一步参与到基于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升的挑战中去,是对老师的素质能力的严峻考验,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郭霞.理论魅力在“大众化”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目的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57-159.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6-147.
关键词:专业特点;马克思主义概论课;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95-02
引言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尽管这并非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而言,但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如何增加学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重视,则要使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学马列“管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动中。近年来,我们在体现国家思政课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应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原理”课的教学吸引力,为学生精神成人与专业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一、增强教学实效性——基于学生专业的“原理”课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
1.进一步转变思路,让学生真心喜爱和受用“原理”课
“原理”课是本科阶段的必修课,而本科专业众多,培养目标千差万别,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合专业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该课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四门思政课里对“原理”课的喜爱程度最低,认为难学,不愿学。而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不考虑学生需求,不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只顾自己讲授,还举一些跟他们不相关的例子,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他们对“原理”课的喜好与学习热情。教育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会变得有意义。“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传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须体现专业针对性,传授跟学生今后专业工作相关的哲学、经济学等知识,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得力助手。要把“施教要求”与“受教需求”相结合,要从学生专业出发,研究其理论基础水平及专业课学习方式等特点,了解其需求与困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必要调整,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只有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这门课程对其专业课学习及深造与就业均有巨大作用,他们才会真正接受这门课,认真学习并真心喜欢这门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原理”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
2.进一步探寻“受教需求”,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
近些年来学生的学习功利性日益凸显,在面对一门课的时候,会主观上去认定该课程“是否有用”,“有用的程度”多大。在思考的过程中多是基于短期的好处,较少关心长远发展。学生普遍重视学好专业课,因为他们认为以后是“靠专业吃饭”的。而“原理”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好处。有学生认为“原理”课大而空,无实际用处;有学生认为我是搞理工科,“原理”课跟我毫无关系;有的学生认为“原理”课有特定目的的,是说教性质的,是想在思想上影响个人,无其他功用。我们如若在教学中不去适应学生专业特点,不去想办法改变学生这些感受,一味地泛泛而谈,则必然降低课程的吸引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肯定会下降。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学生专业特点,探寻“受教需求”,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
3.进一步梳理“施教要求”,强化教师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教学的意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同等重要,而对社会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这二者也缺一不可。一方面,要让学生拥有在某一领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二者之间相互促进,没有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将缺乏物质基础。如若没有扎实的精神成人的根基,专业成才的路走不远。“原理”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哲学部分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存在着指导作用,而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也印证着哲学原理,深化了人们对哲学原理的认识,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经济学部分,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则跟当今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跟几乎所有专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是当代社会人人所必备的知识。所以,教师进一步梳理“施教要求”,“立课”的精神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授课内容及学时分布、教学方法等要因专业而异,进一步强化教师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教学的意识。比如在面对新闻出版专业学生时,可以考虑用歌词等艺术作品来阐明道理;在面对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时,则可更多地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思想观点等。
二、强化教学专业针对性——基于学生专业的“原理”课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我们始终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也积极进行着一些尝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2]
1.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现专业针对性
一是教学大纲应根据专业而异,章节课时分布也要因专业而不同。对工科学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侧重于自然辩证法,在授课时可相对丰富些;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等政治经济学部分,和专业的结合自然紧密一些,课时则可分布相应得更多。二是该课程内容也须随专业有所取舍,甚至同一内容不同案例选择的重要依据就应当是学生专业。比如在讲解唯物论、辩证法时,出版等文科专业就可把这部分和中国古代哲学联系起来,可多采用古代名人的诗词来阐述;而在工科专业授课时,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各自然学科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在设计艺术学院授课时,可以用艺术作品蕴含的哲理来阐明一些道理。 2.教学方法体现专业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多样化,根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给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对同一认识对象,不同的人认识不同”这一内容时,可以审美标准为题展开讨论,尝试用美学鉴赏的形式,让学生们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畅所欲言,来启发学生理解原理。同时要深入挖掘与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并在轻松愉快中实现理论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此外,还须针对学生专业安排相关的课堂讨论,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在教师讲解完基本概念与原理之后,由学生自组成队,结合专业学习来“发现”并论证专业知识学习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概念。团队的学习成果要让小组代表在课堂用PPT演示和讲解,介绍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呈现团队精彩的学习成果。每一个团队都希望呈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精彩的结果,所以学生在课后都必须思考,学习内容有什么现实价值?团队的观点有什么创新?最后,还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浅入深出地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
3.实践教学体现专业针对性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知识的累积使学生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二十岁左右年龄段的人在心理上有着较为突出的成人感,自我表现欲望较强。学生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并希望回馈社会,他们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希望自身的能力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期盼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顺应这些心理诉求,应充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展示自己的才能,体悟奉献的意义,提升掌握“原理”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们努力钻研业务,有效增强其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自觉。
4.课程考核体现专业针对性
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综合采用多种考核办法。课程考核强化专业针对性,加大课堂表现及写心得体会比例,来激发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问题,达到“原理”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的融合。期末考试也因专业而异,选取跟学生专业相关的材料或题目进行考核,如在美术专业期末考核时尝试要求同学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在印刷专业结合文化传承,让学生在印刷史中探讨人类文化发展规律。
三、结语
基于学生专业的“原理”课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有不小的收获。首先,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如让学生寻找与专业相结合的“原理”案例作业,案例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学生须发现并论证其专业知识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且计入平时成绩,这无形中调动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其次,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不仅要对“原理”课的相关概念、原理烂熟于心,而且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因为老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对学生案例效果的评价,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更多地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调整教学策略,这无形中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当然,老师进一步参与到基于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学效果提升的挑战中去,是对老师的素质能力的严峻考验,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郭霞.理论魅力在“大众化”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目的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57-159.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