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素质教育是在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的教育。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标志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讨和有效尝试。
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教育素质的实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给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素质教育,就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张扬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由此可见,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面向新世纪,教师需不断学习新业务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进行个人经验总结,走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道路,让经验和教训成为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此外,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促进他们的个性与特长的主动积极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素质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由于处在生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心理因素不稳,学习情绪随之波动,在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特征,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对学科的厌恶与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成效。针对上述情况,首先我们应该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特征,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使之在大脑中形成较深印象。其次,我们应该把握学生的争强好胜心,针对教材中容易模糊的概念,难懂的问题,有意引发他们的争辩,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启发思维延伸,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要做到:其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工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学习惯则指主动自觉独创性地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以及用脑卫生的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青年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中诸如观察的细致性,思维的严谨性,作图的精美性,书写的规范性等品质主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工夫进行这方面的示范,并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训练。
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古人早就提出因材施教,而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都真诚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冒尖,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扩大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对待中差生,教师更应该放爱心在他们手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上进的心态,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不能歧视伤害他们,要坚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使他们也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我也能学会的良好心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注重学科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最佳情境,质疑激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每个学生都各有不同特点。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整个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围绕同一问题、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对待。并且要注意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是对学习吃力的差生,要特别关心和帮助他们,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心理特点。比如: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常让他们到黑板上板演习题;上进心强的学生,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表现”自己,或个别辅导,发现问题所在。这样帮助教育就有了“准线”,长期坚持,进步就会很快。也有教師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实践,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功课的勇气和信心。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从整个发展着眼,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着手,结合教材和学生差异、个性表现,有意识地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总之,新时期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大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开拓进取,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理解《大纲》及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吃透学生,注重实效,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更好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标志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讨和有效尝试。
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教育素质的实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给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素质教育,就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张扬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由此可见,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面向新世纪,教师需不断学习新业务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进行个人经验总结,走教学与教研相结合的道路,让经验和教训成为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此外,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促进他们的个性与特长的主动积极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素质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由于处在生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心理因素不稳,学习情绪随之波动,在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特征,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对学科的厌恶与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成效。针对上述情况,首先我们应该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特征,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使之在大脑中形成较深印象。其次,我们应该把握学生的争强好胜心,针对教材中容易模糊的概念,难懂的问题,有意引发他们的争辩,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启发思维延伸,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要做到:其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工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学习惯则指主动自觉独创性地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以及用脑卫生的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青年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中诸如观察的细致性,思维的严谨性,作图的精美性,书写的规范性等品质主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工夫进行这方面的示范,并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训练。
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古人早就提出因材施教,而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都真诚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冒尖,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扩大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对待中差生,教师更应该放爱心在他们手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上进的心态,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不能歧视伤害他们,要坚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使他们也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我也能学会的良好心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注重学科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最佳情境,质疑激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每个学生都各有不同特点。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整个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围绕同一问题、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对待。并且要注意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是对学习吃力的差生,要特别关心和帮助他们,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心理特点。比如: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常让他们到黑板上板演习题;上进心强的学生,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表现”自己,或个别辅导,发现问题所在。这样帮助教育就有了“准线”,长期坚持,进步就会很快。也有教師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实践,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功课的勇气和信心。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从整个发展着眼,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着手,结合教材和学生差异、个性表现,有意识地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总之,新时期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大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开拓进取,提高自身素质,深刻理解《大纲》及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吃透学生,注重实效,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更好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