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1]。校本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支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以下简称南小)面向全体学生,以“服务个体发展”为理念,开设六十多门“博雅”校本课程,课程目标是:提供“博雅”選择,顺应学生发展需求;营造“博雅”氛围,激发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探索“博雅”途径,引导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学校也提出了教师发展目标:拥有敬业奉献的教育情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精深的教育能力,专业独到的教育特长。学校以校本课程为实践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另辟蹊径。
一、激發兴趣,引导专业发展自觉化
教师除了具有执行课程的能力外,更应增强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特别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实施的动机和意愿[2]。为此,学校敏锐地捕捉教师的兴趣点,辅之以校本培训,为教师从“兴趣”向“专业”发展提供鼓励和帮助,并加强教师的自我研修,以发挥其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如南小的胡震宇老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在鸟类的研究、保护、摄影方面有专长。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发了“鹭岛飞羽”校本课程。由最初的图片赏析、常识介绍,逐步发展为科学、完整的模块式教学,已编排了“观鸟观自然、爱鸟爱自己”“认识我们的朋友——鸟类”“快乐观鸟去”“鸟类与人文”四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一系列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鸟类基本知识以及厦门鸟类生存状况,意识到鸟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还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常开设观摩课、专题讲座,撰写研究论文,研究领域从观鸟拓展为生态环保教育。以兴趣为起点,其专业的广度、深度得到了提升。因其在生态环保教育领域的引领,学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二、提升经验,引导专业背景利用最大化
学校要多了解教师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经历,特别是职业经历,因为教师往往是在实践中成熟起来的,其职业经历可视为其专业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体制的特殊性,有些特教老师、幼儿教师、中学教师调入学校任教,他们分别在随班就读学生指导、舞台表演、文学赏析方面有过研究,由于教师资源的多样化是校本课程多样化的基础,所以学校要帮助这部分“转型”教师树立信心,肯定他们既往的研究成果,结合现在的工作要求,做好调整和提升,让他们不一样的工作经历,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南小的姚少鸿老师有特教工作的经历,学校引入专家指导,促进其专业水平提升。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特殊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个人适应与社会融合”课程,致力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养成健康的体魄,发展和完善人格;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习惯与态度,充实社会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社会环境中,通过合作学习、与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来习得更多的社会常识和社会技能。姚少鸿老师因工作突出,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
三、聚焦视角,引导专业发展创新化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课程的高度整合。为此,学校要引导教师胸怀学科,高于学科,聚焦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研究回归“教什么”的领域,校本课程无疑给予了更大的空间,由此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也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创新实践过程。鉴于此,学校在引导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时,要引导教师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重点领域,让教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专业创新成为一种可能。
如南小的综合实践课教师陈娴,在校本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她带领综合实践活动备课组开设了“种植”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是四年级综合学科中每学期设计、实施一个主题活动;选修课面向四年级部分学生开展每周一次的课程服务。课程致力于实现三个愿景:让学生有一个亲密接触自然、接触植物的机会,了解植物一生完整的生长过程,以培养他们长期观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能有“活化”课内所学知识的机会,以及劳动锻炼、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如今的四年级综合活动课中的种植主题深受学生喜欢;选修课中学生完成的《环保除虫我能行》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市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陈娴老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中找到了方向,在参与该学科的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中,因理念新颖、方法独特而获得高度评价。
四、借力合作,引导专业发展协同化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由此教师将成为与专家一起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成为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与人合作的研究者。而校本课程资源使用的灵活性无疑使教师的合作成为可能和必然。为此,学校应明确教师发展的短板,借助校本课程这个平台,帮助教师在合作共同体中汲取养料,完善能力结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长足发展。
南小的武术课程、跆拳道课程、体育舞蹈课程、英语口语课程都加强了对外合作,校外的优秀师资促进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林林老师是刚毕业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但在课程开发与学生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她与少年体校下派指导的教师合作,共同开发了“动感拉丁”校本课程,致力于通过拉丁舞的速度、力量塑造学生阳光健康的体魄;通过欢快与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舞蹈中不仅感受艺术的力与美,也在日积月累的培养中成为文明高雅有气质、活泼大方有胆识、博学多才有素养的“博雅”南小学子。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南小学生在各级体育舞蹈比赛中频获佳绩,叶林林老师也逐步成熟起来,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更多专业自信。
综上所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可以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丰富课程理论知识,获得行动研究的能力。换言之,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态度都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一、激發兴趣,引导专业发展自觉化
教师除了具有执行课程的能力外,更应增强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特别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实施的动机和意愿[2]。为此,学校敏锐地捕捉教师的兴趣点,辅之以校本培训,为教师从“兴趣”向“专业”发展提供鼓励和帮助,并加强教师的自我研修,以发挥其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如南小的胡震宇老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在鸟类的研究、保护、摄影方面有专长。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发了“鹭岛飞羽”校本课程。由最初的图片赏析、常识介绍,逐步发展为科学、完整的模块式教学,已编排了“观鸟观自然、爱鸟爱自己”“认识我们的朋友——鸟类”“快乐观鸟去”“鸟类与人文”四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一系列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鸟类基本知识以及厦门鸟类生存状况,意识到鸟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还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常开设观摩课、专题讲座,撰写研究论文,研究领域从观鸟拓展为生态环保教育。以兴趣为起点,其专业的广度、深度得到了提升。因其在生态环保教育领域的引领,学校荣获“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二、提升经验,引导专业背景利用最大化
学校要多了解教师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经历,特别是职业经历,因为教师往往是在实践中成熟起来的,其职业经历可视为其专业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体制的特殊性,有些特教老师、幼儿教师、中学教师调入学校任教,他们分别在随班就读学生指导、舞台表演、文学赏析方面有过研究,由于教师资源的多样化是校本课程多样化的基础,所以学校要帮助这部分“转型”教师树立信心,肯定他们既往的研究成果,结合现在的工作要求,做好调整和提升,让他们不一样的工作经历,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南小的姚少鸿老师有特教工作的经历,学校引入专家指导,促进其专业水平提升。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特殊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个人适应与社会融合”课程,致力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养成健康的体魄,发展和完善人格;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习惯与态度,充实社会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社会环境中,通过合作学习、与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来习得更多的社会常识和社会技能。姚少鸿老师因工作突出,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
三、聚焦视角,引导专业发展创新化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课程的高度整合。为此,学校要引导教师胸怀学科,高于学科,聚焦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研究回归“教什么”的领域,校本课程无疑给予了更大的空间,由此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也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创新实践过程。鉴于此,学校在引导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时,要引导教师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重点领域,让教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专业创新成为一种可能。
如南小的综合实践课教师陈娴,在校本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她带领综合实践活动备课组开设了“种植”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是四年级综合学科中每学期设计、实施一个主题活动;选修课面向四年级部分学生开展每周一次的课程服务。课程致力于实现三个愿景:让学生有一个亲密接触自然、接触植物的机会,了解植物一生完整的生长过程,以培养他们长期观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能有“活化”课内所学知识的机会,以及劳动锻炼、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如今的四年级综合活动课中的种植主题深受学生喜欢;选修课中学生完成的《环保除虫我能行》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市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陈娴老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中找到了方向,在参与该学科的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中,因理念新颖、方法独特而获得高度评价。
四、借力合作,引导专业发展协同化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由此教师将成为与专家一起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成为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与人合作的研究者。而校本课程资源使用的灵活性无疑使教师的合作成为可能和必然。为此,学校应明确教师发展的短板,借助校本课程这个平台,帮助教师在合作共同体中汲取养料,完善能力结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长足发展。
南小的武术课程、跆拳道课程、体育舞蹈课程、英语口语课程都加强了对外合作,校外的优秀师资促进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林林老师是刚毕业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但在课程开发与学生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她与少年体校下派指导的教师合作,共同开发了“动感拉丁”校本课程,致力于通过拉丁舞的速度、力量塑造学生阳光健康的体魄;通过欢快与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舞蹈中不仅感受艺术的力与美,也在日积月累的培养中成为文明高雅有气质、活泼大方有胆识、博学多才有素养的“博雅”南小学子。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南小学生在各级体育舞蹈比赛中频获佳绩,叶林林老师也逐步成熟起来,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更多专业自信。
综上所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可以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丰富课程理论知识,获得行动研究的能力。换言之,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态度都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