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我们变笨了吗?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gu8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涉及内在的精神方面时,当代文化(主要指互联网)让人更快乐也更满意。——泰勒·考恩
  
  尼古拉斯·卡尔以《浅滩》(TheShallOWS)引发争论,互联网让我们变笨了吗?网络是不是让我们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每一个伟大的技术、创新、文化变迁,都必然会引发这样的争论,引发精英的担忧。对于网络的争论,这不是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泰勒·考恩是典型的乐观主义者,在《商业文化礼赞》中,他赞美了流行文化对高雅文化的支撑,而在新著《创造你自己的经济》中,他对近十年来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变化极其乐观:“当涉及内在的精神方面时,当代文化让人更快乐也更满意。”
  认为互联网让人变笨一方的基本逻辑是信息碎片化、持续打断、缺乏深度。这些因素导致人无法深入思考。并且,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面上看互联网加剧“往下笨”(dumplng down)这一现代社会的典型现象,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肤浅的品味。但网络和好莱坞不同的是,好莱坞只是迎合大多数人需求的、所谓“最小公分母效应”那最笨的一面,网络却可以同时承载从最浅到最深的任何文化。网络是聪明还是笨,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从中选择什么形成自己的集合。
  在上一次围绕这一话题的争论中,文化学者史蒂文·约翰逊选择了正面迎战,他写了本书,书名直译过来是“所有坏事对你都很好”,他的实证研究证明:“玩家与游戏环境互动时,就是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那些对观众要求更多的节目已经跻身于电视史上最赚钱的节目之列。”“互联网的繁荣带来对大脑的三个挑战,可参与性迫使用户认识新界面及创造新的人际互动通道。”总的来说他的结论是,大众文化“使我们变得更聪明睿智了”。
  作为经济学家的泰勒·考恩在分析互联网对人的影响时,切入点是传统经济学的“成本”概念,结论则为经济学的“个体思想的内在秩序”,简单地说就是个人的心理感受。他首先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会广受欢迎,“获得资源的成本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资源唾手可得,我们会倾向于选择简单而又令人高兴的小东西。如果困难重重,我们则倾向于寻找大规模的产品、豪华演出和杰作。”这就是他所谓的“大文化”“小文化”之分,从文化的整体趋势讲,简短是基本趋势;从个人角度讲,消费“小文化”更容易。在考恩看来,小文化的优点是使我们更容易尝试新鲜事物。
  “我们的文化信息越变越小,数量却越来越多。”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注意力的分散。不过,考恩指出,在各个时期。大多数新的文化媒体(如小说、漫画、摇滚、电视)都曾被谴责,原因是它们导致人们注意力时间的缩短。考恩更看重信息变小变多的价值,他认为尼古拉斯·卡尔的不足就是没有注意到人们积累、收集和整理这些一小点一小点的信息的持久兴趣。考恩赞同这样的观点,不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只存在过滤器失败的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我们需要掌握混合这些小文化、结集成自己文化的能力,而未来的前景(或当下)就是这样的:“你不再受制于任何特定的文化时刻,而是专注于自己建立的信息流,以及如何量身定制自己每天体验的信息量。”不过,正如书中考恩引用葡萄牙诗人佩索亚的话,提示对过度信息量和信息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掌握信息整理/精神整理的能力,从而生活是快乐而不是负担:“聪明人会将自己的存在置于单一的状态,因此每个细小的事件似乎都值得惊叹。”
  在分析只有140个字母的Twitter(也就是中文互联网服务中的所谓微博)时,考恩从非常正面的角度分析这个迄今为止信息粒度最小的新文化产物,他写道:“(如果一直用)你会强迫自己对于你正在做的事做更深入的思考。今天哪件小事值得列出来?应该如何描述?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些问题听上去很傻,但Twitter让我们很多人思考得更深入和更周全。”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一过。”互联网在让我们思索,即便不会使我们更聪明,也不会让我们更笨。
其他文献
信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电话也不普及,所以大家就很有心情写信,于是书报委员成为与生活委员同样受欢迎的干部,于是谁一天同时接到几封信成为比吉尼斯纪录还令人骄傲的成果,于是大家热衷于交流信纸有几种叠法,邮票有几种贴法,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有经验的父母不用拆信,隔着信封一揣厚薄就知道吉凶。那种薄信是让他们如释重负的平安信,那种厚厚的信则让他们心惊肉跳,抒发过洋洋万言的父母恩情后,最后会怯怯地加一句:
期刊
理光相机    刚进北大的时候,张锐曾经疯狂地迷恋摄影,装备是从家里带来的合理光全手动机械胶片相机。当时他考虑最多的是怎么才能不浪费胶卷里的36张照片。这台机械相机陪伴了张锐很长一段时间,帮助他在大一夺得了当年北大新生摄影比赛的冠军。    耐克足球鞋    张锐喜欢运动,玩得最多的是足球,为了能在正式足球比赛中表现出色,还专门买了两双耐克专业足球鞋,与当叫学校足球场上大量“双星”和“三球”的球鞋
期刊
鱼香肉丝    如果有曾经上过大学的人混在群众堆里难以分辨,你只要说出四个字——“鱼香肉丝”,看谁在咽口水,去抓那“馋货”肯定没错,这种条件反射比贪官听到“钱”、股民听到“牛市”还要强烈。鱼香肉丝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已经可以归为海鲜一类了,却又物美价廉。对于有钱的学生来说,在食堂要个小炒,点的多是这个菜,而对于没钱的学生来说,下馆子也多是点这个莱,因为特下饭,能让你就着菜把米饭吃饱。    二锅头 
期刊
CD机IP卡CS    那时候,学生们刚刚告别Walkman,时髦货是cD机:用手机的人很少,所以在寝室里总能找到一摞IP卡,CS如日中天地霸占着各个网吧,网络游戏也开始大规模流行。总之,现在看起来那是个对今天具有启蒙意义的时代。    《南方周末》孙燕姿窦唯    有一段时间,小七每星期的零花钱只有10元,却把其中的1.6元固定用来买《南方周末》,这是她唯一的“奢侈品”。童也特别喜欢看文化版,也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开始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开始与世界接轨,而他们的梦想也开始国际化。    1998年夏天的一个炎热的中午,张锐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喜讯:他成了当年广东省高考的文科状元。于是好梦成真,张锐从遥远的汕头进入北大,开启了他的理想人生的航程。  大学期间,张锐是一个风云人物——曾经担任过北大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北大明德学生联合会主席等多个组织团体的领导工作;出版了3本畅销书:《
期刊
大学生群体一直都是《职场》关注的人群之一,他们未来都将成为职场人。深入了解这个群体,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未来职场的趋势。在消费方面也是如此,了解大学生喜爱的品牌、追逐的潮流,也意味着了解未来的主流。  虽然今天我们正在挟持着话语权,不屑地把90后所热衷的时尚称之为“非主流”,但请回想一下2000年左右,当时的“主流”人群对80后年轻人的评价吧!你还能追溯得更早一些:50后、60后、70后…
期刊
作为一个服务类网站,中华英才网更像一个桥梁,帮助无数大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换。  中华英才网(ChinaHR com)成立于1997年,当时招聘网站的概念在中国方兴未艾。从那时起,中华英才网就以自身的专业性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直到后来这个行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从企业创建之初,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就一直是中华英才网的关注对象。我国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且就业压力大,大多数人对就业问题感到茫然。
期刊
职场中的黑锅经常出现,只要有竞争、只要有工于心计的人,就肯定会出现黑锅现象。虽然背黑锅的事情在所难免,但要不要替领导背黑锅还真让人费思量。背吧,平白无故成为替罪羊,可能因此影响前程甚至饭碗;不背吧,会因此得罪领导,说不定以后日子更难过……    01  紧要关头的人情考验    坚决不背黑锅,让领导自己扛吗,这样做的结果将是领导受到他的领导的斥责。如果他就此被调离或者被辞退,倒也罢了,至少不会影响
期刊
有两句描述现代人生活的话,非常有意思——别谈钱,伤感情!别谈感情,伤钱!生活中,有多少情况是因为五花八门的关系、深浅不一的交情而把自己裹挟进人情和金钱纠结的洪流中?本期调查选择了三个职场中最常见的“人情调查”——借钱、摊钱和送钱,力图通过不完善的数据反映一个相对真实的职场人心态。    AA风,还是人情风?    同事之间相约吃饭、唱K,你是始终坚持AA制还是因人而异呢?  人多的话就M,人少则视
期刊
如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不单单是中国,而是全世界。这也正是英孚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大学生做的事情。    虽然离寒假还有几个月,可现在英孚寒假游学团的销售情况非常火爆,很多大学生早已经选好了到澳大利亚的课程,利用寒假到温暖的澳洲学习语言,实在是个绝佳的选择。事实上,英孚各具特色的海外语言课程正吸引着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加入。  游学在中国还是比较新兴的名词,但英孚早在1965年就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