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有商品交换行为以来,经济活动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媒体的出现,则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成为其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经济新闻是新闻的一个种属。它有新闻的共性,在写作上也应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如五个“w”等。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
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经济新闻其实就是新闻工作者对一个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所作的报道。
在现阶段,经济新闻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引导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正确地、正常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交流各种经济信息,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地看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回答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及时准确地宣传和解释党的经济政策,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是经济新闻报道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政治经济学的新命题。那么,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报道,用事实向群众讲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这些对每一个国民乃至子孙后代都有什么好处。我们的报道不能只是中央文件的翻版,而是要通过对那些令人信服的、生动的、典型的事例的报道,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怎样做才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怎样做才算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把群众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及时反映出去,做到上下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准确、迅速、及时地传递经济信息、引导消费是经济报道的又一项重要职责。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商品的理论,指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流通的几个重要环节:其起点是生产,通过流通领域,最终实现消费,而消费环节是商品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原动力。消费取向成为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经济新闻必然要对消费这一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我们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的、科学的消费观;同时,我们对于消费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要及时发现,通过我们的报道,化解矛盾或危机,为市场的生产经营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新闻报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与释疑性。要善于从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中发现一些新事物、新苗头、新趋势,及时加以报道,为党委、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把报道的目光多投向经济建设的主体——人,使我们的经济报道多一些人文关怀。
经济新闻报道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就要改变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就要求我们记者的视角不应当只停留在生产上、只报道生硬的生产过程和干巴巴的数字。因为,除了纯财经的东西以外,经济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授叶子说过,“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人是新闻的理由,写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记者写人越多,新闻报道对读者就越有趣,越重要,人比无生命的事实更令人感兴趣。人的题材更易于唤起读者的反应”。“实践证明,见人的报道与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效果大不一样。西方名记者常把人作为一座沟通报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他们善于用具体的人的故事来报道抽象的主题,说明新闻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实都会集中反映到人的身上。物价的涨落,收入的多寡,生活的好坏,就业、下岗、再就业、打工、谋生等无一不关系到人。因此,我们在做经济新闻时要走出车间、工厂、田间、地头等小圈子,要使我们的经济新闻多一些人文关怀。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转变对经济新闻报道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主观上给经济报道画圈圈。认为只有报道企业生产、财政、税收收入、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做法才是经济新闻。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就是图解政策,见物不见人。
今天的经济报道要想出彩,要想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主题确立的视角必须转换。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经济记者,必须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从公共视角来思考问题。所谓公共视角就是用公众的眼光来看待、分析经济现象,公众视角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更加尊重事物的本质,要求我们从尊重经济主体的权利这一角度来写经济报道。
(三)
经济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这几点上来认识: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比方说,对下岗再就业方面的关注;对贫困人口的关注;对富人道德及价值取向的关注;对企业家行为的关注等。
西方的记者善于从人的角度写新闻,尤其是经济新闻。我曾读过一条西方一位记者描写经济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境的消息,消息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詹姆斯过去是这家餐馆的常客,不过现在他不得不在这里靠残羹剩饭来充饥。因为不久前他的公司倒闭,他失业了。在这里,作者就把目光投向了人。他把一些关于经济萧条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困境及一些枯燥的数据统统巧妙地用一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使读者感同身受,使报道出彩。
《参考消息》经常转载西方记者采写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息,都是从公众视角,从人写起的,读起来生动,真实,可信。
关注企业家。企业家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新群体。他们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成例。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些都应当是经济新闻关注的问题。
关注人文因素对本地经济的影响。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大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老是不尽如人意?这里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因素之外,是否还有人的因素?和全国、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这里人的思想是否还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地方?现在这里都愿当行政领导,即使一些做企业小有成就者,最后也要挂一个行政职务,这是不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关注人对各种经济政策、决策的反应以及这些政策、决策给人带来的影响。某项经济政策或者决策的出台,表面上看影响的是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但最终都会影响到人。比如最近银行调高房贷利率,一方面是为了抑制因炒房带来的房价虚高,另一方面对于真正购房者而言,他也要因此而付出代价。
(作者单位:濮阳电视台)
编校:施宇
(一)
经济新闻是新闻的一个种属。它有新闻的共性,在写作上也应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如五个“w”等。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
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经济新闻其实就是新闻工作者对一个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所作的报道。
在现阶段,经济新闻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引导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正确地、正常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交流各种经济信息,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地看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回答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及时准确地宣传和解释党的经济政策,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是经济新闻报道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政治经济学的新命题。那么,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报道,用事实向群众讲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这些对每一个国民乃至子孙后代都有什么好处。我们的报道不能只是中央文件的翻版,而是要通过对那些令人信服的、生动的、典型的事例的报道,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怎样做才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怎样做才算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把群众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及时反映出去,做到上下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准确、迅速、及时地传递经济信息、引导消费是经济报道的又一项重要职责。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商品的理论,指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流通的几个重要环节:其起点是生产,通过流通领域,最终实现消费,而消费环节是商品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原动力。消费取向成为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经济新闻必然要对消费这一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我们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的、科学的消费观;同时,我们对于消费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要及时发现,通过我们的报道,化解矛盾或危机,为市场的生产经营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新闻报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与释疑性。要善于从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中发现一些新事物、新苗头、新趋势,及时加以报道,为党委、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把报道的目光多投向经济建设的主体——人,使我们的经济报道多一些人文关怀。
经济新闻报道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就要改变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就要求我们记者的视角不应当只停留在生产上、只报道生硬的生产过程和干巴巴的数字。因为,除了纯财经的东西以外,经济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授叶子说过,“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人是新闻的理由,写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记者写人越多,新闻报道对读者就越有趣,越重要,人比无生命的事实更令人感兴趣。人的题材更易于唤起读者的反应”。“实践证明,见人的报道与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效果大不一样。西方名记者常把人作为一座沟通报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他们善于用具体的人的故事来报道抽象的主题,说明新闻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实都会集中反映到人的身上。物价的涨落,收入的多寡,生活的好坏,就业、下岗、再就业、打工、谋生等无一不关系到人。因此,我们在做经济新闻时要走出车间、工厂、田间、地头等小圈子,要使我们的经济新闻多一些人文关怀。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转变对经济新闻报道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主观上给经济报道画圈圈。认为只有报道企业生产、财政、税收收入、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做法才是经济新闻。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就是图解政策,见物不见人。
今天的经济报道要想出彩,要想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主题确立的视角必须转换。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经济记者,必须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从公共视角来思考问题。所谓公共视角就是用公众的眼光来看待、分析经济现象,公众视角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更加尊重事物的本质,要求我们从尊重经济主体的权利这一角度来写经济报道。
(三)
经济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这几点上来认识: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比方说,对下岗再就业方面的关注;对贫困人口的关注;对富人道德及价值取向的关注;对企业家行为的关注等。
西方的记者善于从人的角度写新闻,尤其是经济新闻。我曾读过一条西方一位记者描写经济萧条给人们带来的困境的消息,消息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詹姆斯过去是这家餐馆的常客,不过现在他不得不在这里靠残羹剩饭来充饥。因为不久前他的公司倒闭,他失业了。在这里,作者就把目光投向了人。他把一些关于经济萧条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困境及一些枯燥的数据统统巧妙地用一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使读者感同身受,使报道出彩。
《参考消息》经常转载西方记者采写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息,都是从公众视角,从人写起的,读起来生动,真实,可信。
关注企业家。企业家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新群体。他们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成例。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些都应当是经济新闻关注的问题。
关注人文因素对本地经济的影响。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大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老是不尽如人意?这里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因素之外,是否还有人的因素?和全国、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这里人的思想是否还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地方?现在这里都愿当行政领导,即使一些做企业小有成就者,最后也要挂一个行政职务,这是不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关注人对各种经济政策、决策的反应以及这些政策、决策给人带来的影响。某项经济政策或者决策的出台,表面上看影响的是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但最终都会影响到人。比如最近银行调高房贷利率,一方面是为了抑制因炒房带来的房价虚高,另一方面对于真正购房者而言,他也要因此而付出代价。
(作者单位:濮阳电视台)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