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彩村庄
一觉醒来,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么?在中国?在亚洲?还是在欧洲、美洲,抑或非洲?一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让我们中国人遇上了。
当山还是这座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牵着马爬过的山;当河还是这条河,唐代诗仙李白踏舟行过的河;月光清影照着的再不是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旧时堂前燕再也找不到寻常百姓家,这就真的遇上问题了:你见不到了代代相传的故居,见不到了祖祖辈辈共同生活的村庄。中国,丢了自己的村庄。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了。
在我的故乡浙东,随处可见西式的楼房,把原有的中国村庄挤走了。走在杭州郊区的路上,你甚至发现那些千百年承载过中国村庄的土地上,耸立的是一个个外形极似哥特式教堂尖顶的别墅,让人误以为到了欧洲。
这使我想起北美土地。那片印第安土著居民劳动生活了几千年的土地上,见不到了原先的村庄,包括一切建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城,包括它的近郊村庄,一律是法式或英式的。极具法国和英国文化特质的建筑群落组成的村庄,出现只有上百年,却像钉子一般牢牢地占据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随之而来的事实,就是原有土著居民的消亡,甚至一个民族的消亡。这是外来侵略势力造成的结果。他们不仅仅从武力上征服,更想借建筑、文化、心理来征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其殖民地曾遍布世界五大洲,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日不落中,还有像阳光一样遍洒各地的英式建筑、英式村庄。
本来,世界上的村庄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普遍特色是重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坐北朝南,身处阳光地段。除了自然因素,解释世界村庄更多的是人文因素。它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出当地人所尊崇的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组合中的文化内涵。
英国的村庄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法国的草原农舍屋顶坡度较陡,德国的传统乡土民居随地区不同各有特色,多以山墙为主要立面。现今的北美洲是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殖民大陆,人们把美国称为世界村庄建筑的博物馆,它的“馆藏”可谓式样繁多。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民族性村庄建筑,才有了世界村庄的丰富性。
承载文化
中国的村庄乡居建筑是东亚的集中代表。多民族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呈现出令人赞叹的建筑瑰宝:北京四合院、福建土圆楼、湘西和四川的吊脚楼、云南一颗印、新疆和青海的生土民居、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毡包、江南水乡民居、北京的豪华府邸、桂北的干栏式住宅、西双版纳的竹楼等等。
我去过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据说诸葛村的整体格局,是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我居住的宁海县有一个叫前童的村,村庄布局也按同理设计,绕每家每户门前而过的流水,就是八卦原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古村庄在旅游市场是一颗“新星”,潜力无穷。目前,不少中国古村庄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如湖南的张谷英村,浙江永嘉的苍坡村、芙蓉村,浙江的乌镇,安徽徽州的宏村、西递村等,都闻名海内外。除了汉族的古村庄,许多少数民族的古村庄,如贵州的千户苗寨、贵州布依族的石头寨、湖南侗族的黄土村、广西侗族的程阳八寨、云南纳西族的束河村等,同样别具特色。经中国古村庄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目前符合这些条件、保存比较完好的中国古村庄大约有上百个。
乌镇走出的是茅盾,茅盾身后的白墙黛瓦越来越远,但茅盾一生的世界观却早在这传统的建筑氛围里定格。中國村庄,是中国历代伟人的诞生地;中国村庄,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地。
我出生的村庄叫冠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出过国画大师潘天寿,据说前几年初拟的旧村改造规划中,除了保留大师的故居外,其余的旧房一律拆除。各地更多的旧村改造规划,都以拆除旧房为前提。呜呼!又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到了。
问题是,如果大师的地下之灵有知,魂兮归来,寻不着旧居怎么办?四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拜谒过大师的故居后,发现周围截然不同的建筑,是否会怀疑曾经诞生过一代伟人的文化环境?当名人故居周围的旧村庄全部消失后,人们会发出惊呼:我们在没有中国文化氛围的村庄里培养我们中国的鲁迅么?我们如何去完整分析潘天寿人生艺术道路上的思想脉络?鲁迅先生是西方的鲁迅么?
抛弃殆尽
有人欢欣鼓舞,证实农民真的富起来了。他们尤其为旧的东西消失而高兴,他们痛恨一切旧的东西。
他们却不清楚,他们痛恨的旧东西,偏偏是个好东西。这些所谓的旧东西,是世界乡村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们的消失,一定会令整个世界乡村建筑黯然失色。当然,受损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从此,我们将与沿袭了几千年的历史告别。几千年的村庄建筑,那些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存在,不可逆转地、轻易地就在我们手里断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难道还有比抛弃自己的文化更可悲的事么?
拆的拆了,塌的塌了,烧的烧了,空荡荡的中国土地上,该树起什么建筑呢?我看过来看过去,只看到两个字:垃圾!建筑垃圾而已。
有良心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农村目前新建的住宅,西不西,中不中,是个怪物,要说多丑,就有多丑。中国式的村庄,其建筑式样,几千年中很少有变化,越旧越有审美价值。反观国外的建筑也一样,越是上百年的,越显其魅力。而我们的新住宅,一两年是新的,三四年就显旧,五六年就严重过时,过了十年,屋主就想拆除翻新。这是普遍现象。
人们一边疯狂地拆旧村庄、旧建筑,一边又在疯狂地造仿古建筑,一条街一条街地仿造。仿造的建筑是伪建筑,连一丁点古建筑的韵味也没有。
我想,对一个文化的舍弃,最让人心寒的是文化人的舍弃。我们的建筑学院,一天到晚在培养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师?我们的建筑学教授,是不是骨子里痛恨祖先的文化,而彻底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固然,传统的村庄建筑里,确实有落后的地方,比如采光、通风等。但是,其优秀的地方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的所谓建筑师视而不见呢?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扬弃,而不是放弃。我们不排斥对西方先进建筑文化的引进吸收,但不能彻底忘了自己的祖宗。
我的一个朋友在搞明清以来的家具收藏。近来,他看见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拆除旧屋,动了收藏旧屋的念头。有几幢村庄旧屋果真被他收购,再择地重建,一如当年风采。
我为之高兴,又杞人忧天地联想,收藏家具的有了,收藏旧屋的有了,那么,谁来收藏中国村庄?又有谁来收藏中国文化?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图/连国庆)
一觉醒来,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么?在中国?在亚洲?还是在欧洲、美洲,抑或非洲?一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让我们中国人遇上了。
当山还是这座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牵着马爬过的山;当河还是这条河,唐代诗仙李白踏舟行过的河;月光清影照着的再不是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旧时堂前燕再也找不到寻常百姓家,这就真的遇上问题了:你见不到了代代相传的故居,见不到了祖祖辈辈共同生活的村庄。中国,丢了自己的村庄。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了。
在我的故乡浙东,随处可见西式的楼房,把原有的中国村庄挤走了。走在杭州郊区的路上,你甚至发现那些千百年承载过中国村庄的土地上,耸立的是一个个外形极似哥特式教堂尖顶的别墅,让人误以为到了欧洲。
这使我想起北美土地。那片印第安土著居民劳动生活了几千年的土地上,见不到了原先的村庄,包括一切建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城,包括它的近郊村庄,一律是法式或英式的。极具法国和英国文化特质的建筑群落组成的村庄,出现只有上百年,却像钉子一般牢牢地占据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随之而来的事实,就是原有土著居民的消亡,甚至一个民族的消亡。这是外来侵略势力造成的结果。他们不仅仅从武力上征服,更想借建筑、文化、心理来征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其殖民地曾遍布世界五大洲,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日不落中,还有像阳光一样遍洒各地的英式建筑、英式村庄。
本来,世界上的村庄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普遍特色是重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坐北朝南,身处阳光地段。除了自然因素,解释世界村庄更多的是人文因素。它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出当地人所尊崇的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组合中的文化内涵。
英国的村庄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法国的草原农舍屋顶坡度较陡,德国的传统乡土民居随地区不同各有特色,多以山墙为主要立面。现今的北美洲是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殖民大陆,人们把美国称为世界村庄建筑的博物馆,它的“馆藏”可谓式样繁多。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民族性村庄建筑,才有了世界村庄的丰富性。
承载文化
中国的村庄乡居建筑是东亚的集中代表。多民族的国家,辽阔的疆域,呈现出令人赞叹的建筑瑰宝:北京四合院、福建土圆楼、湘西和四川的吊脚楼、云南一颗印、新疆和青海的生土民居、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毡包、江南水乡民居、北京的豪华府邸、桂北的干栏式住宅、西双版纳的竹楼等等。
我去过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据说诸葛村的整体格局,是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我居住的宁海县有一个叫前童的村,村庄布局也按同理设计,绕每家每户门前而过的流水,就是八卦原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古村庄在旅游市场是一颗“新星”,潜力无穷。目前,不少中国古村庄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如湖南的张谷英村,浙江永嘉的苍坡村、芙蓉村,浙江的乌镇,安徽徽州的宏村、西递村等,都闻名海内外。除了汉族的古村庄,许多少数民族的古村庄,如贵州的千户苗寨、贵州布依族的石头寨、湖南侗族的黄土村、广西侗族的程阳八寨、云南纳西族的束河村等,同样别具特色。经中国古村庄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目前符合这些条件、保存比较完好的中国古村庄大约有上百个。
乌镇走出的是茅盾,茅盾身后的白墙黛瓦越来越远,但茅盾一生的世界观却早在这传统的建筑氛围里定格。中國村庄,是中国历代伟人的诞生地;中国村庄,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地。
我出生的村庄叫冠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出过国画大师潘天寿,据说前几年初拟的旧村改造规划中,除了保留大师的故居外,其余的旧房一律拆除。各地更多的旧村改造规划,都以拆除旧房为前提。呜呼!又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到了。
问题是,如果大师的地下之灵有知,魂兮归来,寻不着旧居怎么办?四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拜谒过大师的故居后,发现周围截然不同的建筑,是否会怀疑曾经诞生过一代伟人的文化环境?当名人故居周围的旧村庄全部消失后,人们会发出惊呼:我们在没有中国文化氛围的村庄里培养我们中国的鲁迅么?我们如何去完整分析潘天寿人生艺术道路上的思想脉络?鲁迅先生是西方的鲁迅么?
抛弃殆尽
有人欢欣鼓舞,证实农民真的富起来了。他们尤其为旧的东西消失而高兴,他们痛恨一切旧的东西。
他们却不清楚,他们痛恨的旧东西,偏偏是个好东西。这些所谓的旧东西,是世界乡村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们的消失,一定会令整个世界乡村建筑黯然失色。当然,受损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从此,我们将与沿袭了几千年的历史告别。几千年的村庄建筑,那些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存在,不可逆转地、轻易地就在我们手里断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难道还有比抛弃自己的文化更可悲的事么?
拆的拆了,塌的塌了,烧的烧了,空荡荡的中国土地上,该树起什么建筑呢?我看过来看过去,只看到两个字:垃圾!建筑垃圾而已。
有良心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农村目前新建的住宅,西不西,中不中,是个怪物,要说多丑,就有多丑。中国式的村庄,其建筑式样,几千年中很少有变化,越旧越有审美价值。反观国外的建筑也一样,越是上百年的,越显其魅力。而我们的新住宅,一两年是新的,三四年就显旧,五六年就严重过时,过了十年,屋主就想拆除翻新。这是普遍现象。
人们一边疯狂地拆旧村庄、旧建筑,一边又在疯狂地造仿古建筑,一条街一条街地仿造。仿造的建筑是伪建筑,连一丁点古建筑的韵味也没有。
我想,对一个文化的舍弃,最让人心寒的是文化人的舍弃。我们的建筑学院,一天到晚在培养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师?我们的建筑学教授,是不是骨子里痛恨祖先的文化,而彻底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固然,传统的村庄建筑里,确实有落后的地方,比如采光、通风等。但是,其优秀的地方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的所谓建筑师视而不见呢?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扬弃,而不是放弃。我们不排斥对西方先进建筑文化的引进吸收,但不能彻底忘了自己的祖宗。
我的一个朋友在搞明清以来的家具收藏。近来,他看见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拆除旧屋,动了收藏旧屋的念头。有几幢村庄旧屋果真被他收购,再择地重建,一如当年风采。
我为之高兴,又杞人忧天地联想,收藏家具的有了,收藏旧屋的有了,那么,谁来收藏中国村庄?又有谁来收藏中国文化?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图/连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