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创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内在潜力,它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是对陈旧意识的革命。简言之,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急需大批创新性人才。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就应进行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们要坚信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这个能力必须开发、训练,教学中应十分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笔者在课改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学中运用愉快教育,营造和谐氛围,为创新教育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学本身是师生间,生生间精神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师生的精神状态及交流气氛至关重要。试想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振作不起来,那么这节课是上不好的。或者,一上课由于处理偶发事件不得当,师生间造成精神紧张,情绪对立,那么这节课是无法顺利进行的。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会畅所欲言,打开心扉,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创新、质疑。因此教学中就采用相应的方法,营造愉快教育环境。
首先应把微笑、关爱带给学生。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态采用"爱的效应法"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学生,教师切忌把个人情绪带进课堂。
例如:在上《水的沸腾》实验课时,平时爱说爱动智力非常好的杨志贺,因该生一时冲动,在做实验时不听指导,私自操作结果将烧杯弄碎,此时该生红着脸,教室内一片寂静。这时我面带笑容地对大家说:"同学们,杨志贺同学聪明伶俐,善动善说,今天虽然将仪器弄坏,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不是很可贵?如果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去创造必会非常出色。相信他在创造实验方面有突破,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学生满口答应。从此该生学习更积极刻苦,成绩稳步提高。
二、教师应把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是灌输的容器。上课时教师应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表情适时调整。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习题课上有位叫丛龙浩的同学,他思想不集中,仿佛在考虑什么问题。在我提问时,所答非所问,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面对这一偶发事件,我没有训斥,而是以平和的口气为该生解释,向大家说:"丛龙浩同学因昨天晚上自己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能解释,所以上课可能仍在思考那个问题,导致精神不集中,出现了所答非所问的情况,相信后半节课该生一定会有突出表现"。丛龙浩同学听我这样一说,脸色由黄变红,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接下来的时间听课状态非常好,并大胆猜想设疑,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主动找我说明原因。
三、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针对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特点和各节知识方面深度、广度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1、完整化教学模式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由深入浅,分四级指标来探究。
例如:讲授《密度》这一节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教师提出一级目标:日常生活如何鉴别物质?学生思考后,个别学生提出看、闻、摸,于是教师提出二级目标:教师出示三块圆柱体铜、铁、铝,均涂成绿色,如何鉴别它们?特长的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接着教师提出三级目标:假如三个圆柱体体积相同,如何鉴别?学生猜想设计方案交流,最后教师提出四级目标:假如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的三种物质铜、铁、铝如何鉴别?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学生如何转化为体积相同?学生设计方案而后测量,分组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用量筒测出三个圆柱体的体积V1、V2、V3和质量M1、M2、M3用质量与体积之比即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为铜,质量小的为铝,引出密度的概念。让学生写出定义、公式、单位,最后小结评议。
运用完整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把探究过程交给学生,培养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创造思维,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用于重点知识的拓展探究。常规的学生实验一般由教师布置,学生去完成。虽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己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课,对一般性的实验我利用课前十分钟左右进行讨论交流,而后得出结论。而对有探究价值的实验,我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比较其优劣,讨论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设计交流方案--实验探究--汇报评价--总结结论
例如:在讲完阿基米德原理后,设计一节课题研究课,首先创设情景:展示给学生四幅图,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挂图,认真分析思考并提出问题。第一幅图是弹簧秤下挂一重物A;第二幅是将物体浸入水中。一部分学生进行猜想并写出自己的猜想结果,有的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进入液体中的体积的大小有关,有的认为浮力大小与进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有的认为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有的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小组交流后设计可行方案,选取器材进行试验验证,写出结论,最后交流评估,达成共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无关,与进入液体的深度无关。与进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创造精神得以升华,课题研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自觉排除万难,大胆去创造探究,只有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行为才会有动力有激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研究,本人在教學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通过创设别出心裁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力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节的重点、难点创设这样的情景:我首先拿出一个鸡蛋展示给学生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才能把鸡蛋打碎?学生不加思索提出很多方案,接着我又拿出一个鸡蛋并声明说,两个鸡蛋硬度相同,若左手不动用右手的鸡蛋去碰左手的鸡蛋哪个先碎?还是同时碎,为什么?学生对这一简单的问题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有的说不动的先碎,有的说同时碎,有的说动的先碎。全班同学有三种见解争论得非常激烈,我抓住这个时机引出课题进行学习,这是把学生昔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课后一位成绩突出的学生竟然回家自觉地做了这个实验,回来后便问我:"老师,我打碎了十多个鸡蛋,为什么总是不动的先碎?"我于是做了几种解释并鼓励该学生继续实验加以验证,这一节课无疑是成功的,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
2、用介绍名人軼事或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内能利用》一节时,给学生讲授瓦特的故事:又如讲授《重力》一节时,给学生介绍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的事实,由此导出了海王星的发现及其运行轨道成为力学的奠基人;再如讲授《电流的磁场》一节时,向学生介绍奥斯特独具慧眼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验证电与磁有联系的科学家;还有的错误理论,伽利略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
这样使学生知道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
3、用变废为宝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造力。教学时利用废物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物品的功能,对物品进行再创造。
例如:拉链这玩意是美国人贾德森发明的,后来人们应用于鞋带、钱包、海军服上,彼得公司又将其用于运动服上,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于什么地方?又如压扁的乒乓球用以做摇篮;坏灯管可以做晾衣横杆,启发学生对废物利用,使之具有多项功能,又如饮料瓶制成发声的乐器;用易拉罐制成真孔的照像机,这样学生在课下动起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极大,常用此法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用激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知道创造是有价值的,哪怕是与你的答案不一致,或滑稽可笑都应正确对待。
例如:在讲授《热机效率》一节时,当我提到在用煤烧水如何解决剩下的能源时,有的同学闭口不答,而有的同学则提出炒菜、做饭、及炒瓜籽等等。看似有些滑稽,但这恰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便表扬了这样的学生,这样既激励了该生又启示了其他学生。又如在一次课堂效果评估中,我让学生看黑板,自己检查无误的同学自觉坐下,结果五分钟结束了,八年三班只有一位个子矮矮的,貌不出众的小男同学没有坐下,在班型达四十多人的班级里,他竟然有胆量独自站在第一排,我当时非常震惊,马上抓住时机,表扬了该生诚实的态度,并提倡其他同学向该生学习,真诚请该生坐下,要求大家掌声祝贺该同学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从那以后,该生发言积极,提出的问题更多,更有价值,这样不仅提升了人生价值同时也辐射他人健康成长,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全班同学在课上的表现非常突出,为发展创造力提供了保障。
五、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人在教学中运用了这种方法,从以下几点做起。1、创设情景,为学生感知新的含义扫清障碍,如在讲《热值》这一重要物理量时,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饭时如何节省燃料,做不同的饭又如何选燃料,这样马上把学生思维引向生活,扫清知识枯燥的障碍。2、新旧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如在学《热值》课题时,提出问题,教师可出示密度或比热这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引导学生对密度或比热从含义、定义、公式、单位和应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学习新知非常容易,学习起来化难为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温故知新,新旧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长期运用此法学生的创造思维必会有所发展,创新能力会逐渐提高。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当今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教育者,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找到与创新相关的方式、方法,并把教学下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具体实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吉日嘎拉编著《国内外物理教学改革动态》
[2]陶哈斯巴根编著《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确立及特点》
[3]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现代教学论与教学改革》
[4]关洪羽编著《提高学生智力的方法》
[5]《新课程怎样教》
创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内在潜力,它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是对陈旧意识的革命。简言之,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急需大批创新性人才。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就应进行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们要坚信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这个能力必须开发、训练,教学中应十分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笔者在课改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学中运用愉快教育,营造和谐氛围,为创新教育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学本身是师生间,生生间精神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师生的精神状态及交流气氛至关重要。试想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振作不起来,那么这节课是上不好的。或者,一上课由于处理偶发事件不得当,师生间造成精神紧张,情绪对立,那么这节课是无法顺利进行的。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会畅所欲言,打开心扉,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创新、质疑。因此教学中就采用相应的方法,营造愉快教育环境。
首先应把微笑、关爱带给学生。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态采用"爱的效应法"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学生,教师切忌把个人情绪带进课堂。
例如:在上《水的沸腾》实验课时,平时爱说爱动智力非常好的杨志贺,因该生一时冲动,在做实验时不听指导,私自操作结果将烧杯弄碎,此时该生红着脸,教室内一片寂静。这时我面带笑容地对大家说:"同学们,杨志贺同学聪明伶俐,善动善说,今天虽然将仪器弄坏,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不是很可贵?如果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去创造必会非常出色。相信他在创造实验方面有突破,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学生满口答应。从此该生学习更积极刻苦,成绩稳步提高。
二、教师应把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是灌输的容器。上课时教师应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表情适时调整。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习题课上有位叫丛龙浩的同学,他思想不集中,仿佛在考虑什么问题。在我提问时,所答非所问,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面对这一偶发事件,我没有训斥,而是以平和的口气为该生解释,向大家说:"丛龙浩同学因昨天晚上自己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能解释,所以上课可能仍在思考那个问题,导致精神不集中,出现了所答非所问的情况,相信后半节课该生一定会有突出表现"。丛龙浩同学听我这样一说,脸色由黄变红,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接下来的时间听课状态非常好,并大胆猜想设疑,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主动找我说明原因。
三、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针对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特点和各节知识方面深度、广度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1、完整化教学模式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由深入浅,分四级指标来探究。
例如:讲授《密度》这一节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教师提出一级目标:日常生活如何鉴别物质?学生思考后,个别学生提出看、闻、摸,于是教师提出二级目标:教师出示三块圆柱体铜、铁、铝,均涂成绿色,如何鉴别它们?特长的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接着教师提出三级目标:假如三个圆柱体体积相同,如何鉴别?学生猜想设计方案交流,最后教师提出四级目标:假如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的三种物质铜、铁、铝如何鉴别?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学生如何转化为体积相同?学生设计方案而后测量,分组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用量筒测出三个圆柱体的体积V1、V2、V3和质量M1、M2、M3用质量与体积之比即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为铜,质量小的为铝,引出密度的概念。让学生写出定义、公式、单位,最后小结评议。
运用完整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把探究过程交给学生,培养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创造思维,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用于重点知识的拓展探究。常规的学生实验一般由教师布置,学生去完成。虽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己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课,对一般性的实验我利用课前十分钟左右进行讨论交流,而后得出结论。而对有探究价值的实验,我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比较其优劣,讨论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设计交流方案--实验探究--汇报评价--总结结论
例如:在讲完阿基米德原理后,设计一节课题研究课,首先创设情景:展示给学生四幅图,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挂图,认真分析思考并提出问题。第一幅图是弹簧秤下挂一重物A;第二幅是将物体浸入水中。一部分学生进行猜想并写出自己的猜想结果,有的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进入液体中的体积的大小有关,有的认为浮力大小与进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有的认为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有的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小组交流后设计可行方案,选取器材进行试验验证,写出结论,最后交流评估,达成共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无关,与进入液体的深度无关。与进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创造精神得以升华,课题研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自觉排除万难,大胆去创造探究,只有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行为才会有动力有激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研究,本人在教學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通过创设别出心裁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力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节的重点、难点创设这样的情景:我首先拿出一个鸡蛋展示给学生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才能把鸡蛋打碎?学生不加思索提出很多方案,接着我又拿出一个鸡蛋并声明说,两个鸡蛋硬度相同,若左手不动用右手的鸡蛋去碰左手的鸡蛋哪个先碎?还是同时碎,为什么?学生对这一简单的问题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有的说不动的先碎,有的说同时碎,有的说动的先碎。全班同学有三种见解争论得非常激烈,我抓住这个时机引出课题进行学习,这是把学生昔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课后一位成绩突出的学生竟然回家自觉地做了这个实验,回来后便问我:"老师,我打碎了十多个鸡蛋,为什么总是不动的先碎?"我于是做了几种解释并鼓励该学生继续实验加以验证,这一节课无疑是成功的,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
2、用介绍名人軼事或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内能利用》一节时,给学生讲授瓦特的故事:又如讲授《重力》一节时,给学生介绍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的事实,由此导出了海王星的发现及其运行轨道成为力学的奠基人;再如讲授《电流的磁场》一节时,向学生介绍奥斯特独具慧眼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验证电与磁有联系的科学家;还有的错误理论,伽利略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
这样使学生知道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
3、用变废为宝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造力。教学时利用废物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物品的功能,对物品进行再创造。
例如:拉链这玩意是美国人贾德森发明的,后来人们应用于鞋带、钱包、海军服上,彼得公司又将其用于运动服上,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于什么地方?又如压扁的乒乓球用以做摇篮;坏灯管可以做晾衣横杆,启发学生对废物利用,使之具有多项功能,又如饮料瓶制成发声的乐器;用易拉罐制成真孔的照像机,这样学生在课下动起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极大,常用此法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用激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知道创造是有价值的,哪怕是与你的答案不一致,或滑稽可笑都应正确对待。
例如:在讲授《热机效率》一节时,当我提到在用煤烧水如何解决剩下的能源时,有的同学闭口不答,而有的同学则提出炒菜、做饭、及炒瓜籽等等。看似有些滑稽,但这恰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便表扬了这样的学生,这样既激励了该生又启示了其他学生。又如在一次课堂效果评估中,我让学生看黑板,自己检查无误的同学自觉坐下,结果五分钟结束了,八年三班只有一位个子矮矮的,貌不出众的小男同学没有坐下,在班型达四十多人的班级里,他竟然有胆量独自站在第一排,我当时非常震惊,马上抓住时机,表扬了该生诚实的态度,并提倡其他同学向该生学习,真诚请该生坐下,要求大家掌声祝贺该同学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从那以后,该生发言积极,提出的问题更多,更有价值,这样不仅提升了人生价值同时也辐射他人健康成长,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全班同学在课上的表现非常突出,为发展创造力提供了保障。
五、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人在教学中运用了这种方法,从以下几点做起。1、创设情景,为学生感知新的含义扫清障碍,如在讲《热值》这一重要物理量时,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饭时如何节省燃料,做不同的饭又如何选燃料,这样马上把学生思维引向生活,扫清知识枯燥的障碍。2、新旧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如在学《热值》课题时,提出问题,教师可出示密度或比热这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引导学生对密度或比热从含义、定义、公式、单位和应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学习新知非常容易,学习起来化难为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温故知新,新旧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长期运用此法学生的创造思维必会有所发展,创新能力会逐渐提高。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当今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教育者,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找到与创新相关的方式、方法,并把教学下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具体实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吉日嘎拉编著《国内外物理教学改革动态》
[2]陶哈斯巴根编著《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确立及特点》
[3]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现代教学论与教学改革》
[4]关洪羽编著《提高学生智力的方法》
[5]《新课程怎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