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而高中的地理学科恰好是这样一门关于“天文”和“地理”的重要课程。纵观近几年地理学科的走向,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阶段考试,地理学科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工具,即地图的运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窗户,通过这扇窗你将发现地理真正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因此成了应对考试以及更深层次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当务之急。然而,很多学生面对读图题时,无从下手,望而生畏,在重要习题解答的时候更是投鼠忌器,避而远之,给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困扰。笔者反思自己的地理教学,加以诸多教学的研究实践,瞻前顾后之余,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更好地授学:
一、循循善诱,培养读图兴趣
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时候,教师以本市地图简图为例,将学生们合理地分成小组,例如“城市的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分别在哪”、“工业区分布的地理优势在哪”、“本市采用的城市地域结构属于哪种”等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自行进行读图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选取小组代表或者每人都说出一点的方式回答问题,教师则根据问答的正确性给出适当的点拨和奖励。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任务,给课堂活动增添一点趣味性和竞争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刺激学生了解地图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运用地图的兴趣随着他们大胆的自我表现和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中日益高涨,其对于读图题的恐惧心理也会因此逐渐烟消云散,从而慢慢地认识到读图的快捷性和巧妙性,对于读图开始拥有信心和兴趣。
二、熟能生巧,养成读图习惯
为了巩固和较深层次地发展,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读图的兴趣之外,应该趁热打铁,逐步令学生养成读图的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将读图的这一环节有机地加入进来,使学生们熟悉课本中的地图、插图,真正将读图当作是地理学习中的基本手段,而不是重大难题,学生们在不断练习之后才会提升内在专业素养。所谓熟能生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不断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使之乐于看图,愿于读图和善于解图。在课堂中增加指图、填图、画图等环节,让学生做到图不离手,题不离图。当学生遇难题过来询问之时,教师也可借题发挥,让学生以读图的形式重新认识该问题,以读图的方式去解决该问题,最后再以读图的方法总结和归纳这一知识点,真正做到题不离图,图题相辅的教学模式。养成善于读图的优良习惯,既是读图能力得以提升的保证,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掌握读图顺序
由于地图带给人直观的信息有很多,许多学生在读图题时抓不住主次,对读图解题的顺序也毫不知晓,往往浪费了很多时间对该题还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对于信息量大的地图,要想简单快速地读懂读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读图顺序。一张地图会有较多的信息指标,例如其图名、比例尺等,如果莽撞地以先入为主的觀念去摸索读图题,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为了减少错误性和提高解题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良好顺序。一般地图需要先看清楚地图名,明确地图显示的内容,其次注意地图的图例、比例尺和注释,保证读图的正确性,然后仔细观察地图具体描绘的内容,如是等值线,无非是等温线、等深线、等高线等,如果是有方向的箭头则有可能是洋流、风向、河流等。最后,依据读图题的具体要求,对症下药地再去图中获取应得信息,逐步地完成解题。
四、层层分析,锤炼读图技巧
有些学生在面对习题中比较复杂的地图时,往往不知所措,知难而退,这其实是没有掌握巧妙的读图技巧。对于复杂的图如地理模式图、原理图,基于其读图的目标比较复杂,学生一时缺少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慌张烦躁。针对综合图这种问题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庖丁解牛般指导学生逐一击破一个个小图,可以先将诸如气候图、地形图、产业分布图等都读得清楚明白之后,然后辅以综合性强的。将综合图巧妙化解成一张张小图,待以充分理解和掌握之后,在脑海中构筑图与图之间的关系树,最后全方位、多层次完成问题的解答,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成果。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准确地读图是这门课程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在读懂和利用地图的过程中,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理想摇篮。
作者单位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编辑 薛小琴
一、循循善诱,培养读图兴趣
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时候,教师以本市地图简图为例,将学生们合理地分成小组,例如“城市的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分别在哪”、“工业区分布的地理优势在哪”、“本市采用的城市地域结构属于哪种”等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自行进行读图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选取小组代表或者每人都说出一点的方式回答问题,教师则根据问答的正确性给出适当的点拨和奖励。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任务,给课堂活动增添一点趣味性和竞争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刺激学生了解地图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运用地图的兴趣随着他们大胆的自我表现和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中日益高涨,其对于读图题的恐惧心理也会因此逐渐烟消云散,从而慢慢地认识到读图的快捷性和巧妙性,对于读图开始拥有信心和兴趣。
二、熟能生巧,养成读图习惯
为了巩固和较深层次地发展,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读图的兴趣之外,应该趁热打铁,逐步令学生养成读图的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将读图的这一环节有机地加入进来,使学生们熟悉课本中的地图、插图,真正将读图当作是地理学习中的基本手段,而不是重大难题,学生们在不断练习之后才会提升内在专业素养。所谓熟能生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不断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使之乐于看图,愿于读图和善于解图。在课堂中增加指图、填图、画图等环节,让学生做到图不离手,题不离图。当学生遇难题过来询问之时,教师也可借题发挥,让学生以读图的形式重新认识该问题,以读图的方式去解决该问题,最后再以读图的方法总结和归纳这一知识点,真正做到题不离图,图题相辅的教学模式。养成善于读图的优良习惯,既是读图能力得以提升的保证,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掌握读图顺序
由于地图带给人直观的信息有很多,许多学生在读图题时抓不住主次,对读图解题的顺序也毫不知晓,往往浪费了很多时间对该题还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对于信息量大的地图,要想简单快速地读懂读透,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读图顺序。一张地图会有较多的信息指标,例如其图名、比例尺等,如果莽撞地以先入为主的觀念去摸索读图题,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为了减少错误性和提高解题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良好顺序。一般地图需要先看清楚地图名,明确地图显示的内容,其次注意地图的图例、比例尺和注释,保证读图的正确性,然后仔细观察地图具体描绘的内容,如是等值线,无非是等温线、等深线、等高线等,如果是有方向的箭头则有可能是洋流、风向、河流等。最后,依据读图题的具体要求,对症下药地再去图中获取应得信息,逐步地完成解题。
四、层层分析,锤炼读图技巧
有些学生在面对习题中比较复杂的地图时,往往不知所措,知难而退,这其实是没有掌握巧妙的读图技巧。对于复杂的图如地理模式图、原理图,基于其读图的目标比较复杂,学生一时缺少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慌张烦躁。针对综合图这种问题时,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庖丁解牛般指导学生逐一击破一个个小图,可以先将诸如气候图、地形图、产业分布图等都读得清楚明白之后,然后辅以综合性强的。将综合图巧妙化解成一张张小图,待以充分理解和掌握之后,在脑海中构筑图与图之间的关系树,最后全方位、多层次完成问题的解答,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成果。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准确地读图是这门课程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在读懂和利用地图的过程中,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理想摇篮。
作者单位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