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实践不仅在日常教学环节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们的思想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本课是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所以对于依赖于课本学习的学生通常注重课本本身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师上课所拓展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因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这门课的积极性给出一些策略、方法上的指导。除了在课堂上活跃课堂气氛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课内;课外
小学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让小学生适当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悟社会。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教师的相关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立足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且在旧版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及充分地考虑到了当前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所以教师进行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要相应地讲究一些技巧、策略。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
1.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所以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深入发掘,学会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教师应专注于教材的研究,全面理解教材以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再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在新人教版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教学目标是:①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以及诚信的意义;②对于自己或他人不诚信的态度、感受;③要怎样才能做到诚信?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引入“诚信”这一话题时,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我信得过的人”,然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几张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有关诚信与不诚信的图片。之后进行下一环节,让学生回忆平时交往的对象,并问学生有什么想和他们说的或者想和自己说的。这样可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切身感受到真诚待人、待物的重要性,从而解决了第二个难点。然后通过案例教学,再让学生体会诚信的含义与意义,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概念具象化,使教学不再空洞。
2.把握课程目标,建立评价体系
教师只要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确定每一课时、每一单元的课程目标,让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理念得到彻底改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彻底摆脱旧教材的“虚、空、假”特点,有层次地将教学活动贯彻始终。结束课程的学习后,要对教师进行“评教”、对学生进行“评学”活动,故此,科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体系得以建立。
例如,在新人教版三年级下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爱在阳光下》教学中,课程教学目标是贯穿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教师在把握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从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前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得比较容易,先让学生将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作为观察记录,再让学生将自己成长的照片展示给班上其他学生,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体会家人养育自己的艰辛。接着,升华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母亲不给自己买新单车,父亲不给自己系鞋带,奶奶让自己做手工,爷爷让自己给爸爸认错……”生活点滴中明白慈爱是一种爱,严厉同样也是爱。最后,课程目标上升到最难,让学生现场展现家人们表现爱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深入人心。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评教人员可根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道理深刻,方法多样……”标准进行评价。评学人员可依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判,主要有“优秀、良好、中等、差”几个等级。
3.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指出: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营造教学情境是课程教学成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照本宣科、脱离情境的教学方式,应将教具应用到课堂上来,这样在营造出一种活跃的教学情境的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需要学生感受老师对于自己的爱。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录音机,播放一段老师的内心独白,这样极具创意的教学方式可以令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由衷地感恩老师。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外教学
1.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各种活动
教师除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教学之外,对于学生的课外教学也要着重把握,毕竟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现实社会,它就只是一堆理论而已。因此,需要将家庭、社会、课堂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要将学校的知识拓展到家庭和生活中去,还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和整合,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教学效果。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摆脱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堂之外的地方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益于学生在这一学科的全面发展。
例如,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四课时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举行学生班干部的民主选举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和各国民主制度,了解后再将其进行对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农村、居委会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民主选举情况,对民众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民众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先设计一张满意度调查表,表中的信息应该包括:①调查主题;②导语部分;③表格主体部分;④结语部分。调查表由教师设计,学生统一穿校服外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给相关部门写建议信,如“我给县长提建议”等,建议书内容一定要完整,语句要通顺,可以先交由教师审阅之后,再到邮局投递。
2.拓宽活动渠道,优化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渠道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展开活动,也可以在一些特定节日和社会活动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可采取集中引导和个别发展来开展活动。
集中引导,顾名思义是在组织多数学生参加的情况下采取的方式,它的特点带有一种普及性质。例如,在每年3月 12日的植树节,“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同参加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开展一些诸如“种上一棵树,保护一个地球”等活动,学生可以在集体种植小树苗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也奠定学生“保护地球,爱护植物”的思想基础。
个别发展,这种活动模式针对单独的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例如,开展一些课外的主持活动、艺术表演等相关的游戏活动,让那些喜欢这类表演的学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这些深刻的教育方式让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作为蓝本,辅之以生动有趣的情境、灵活的社会实践活动,适时转变教学策略,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内外和校内外资源,为落实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04):90—91.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93.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经济开发区罗江中心小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课内;课外
小学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让小学生适当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悟社会。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教师的相关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立足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且在旧版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及充分地考虑到了当前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所以教师进行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要相应地讲究一些技巧、策略。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
1.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所以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深入发掘,学会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教师应专注于教材的研究,全面理解教材以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再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在新人教版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教学目标是:①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以及诚信的意义;②对于自己或他人不诚信的态度、感受;③要怎样才能做到诚信?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引入“诚信”这一话题时,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我信得过的人”,然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几张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有关诚信与不诚信的图片。之后进行下一环节,让学生回忆平时交往的对象,并问学生有什么想和他们说的或者想和自己说的。这样可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切身感受到真诚待人、待物的重要性,从而解决了第二个难点。然后通过案例教学,再让学生体会诚信的含义与意义,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概念具象化,使教学不再空洞。
2.把握课程目标,建立评价体系
教师只要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确定每一课时、每一单元的课程目标,让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理念得到彻底改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彻底摆脱旧教材的“虚、空、假”特点,有层次地将教学活动贯彻始终。结束课程的学习后,要对教师进行“评教”、对学生进行“评学”活动,故此,科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体系得以建立。
例如,在新人教版三年级下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爱在阳光下》教学中,课程教学目标是贯穿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教师在把握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从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前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得比较容易,先让学生将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作为观察记录,再让学生将自己成长的照片展示给班上其他学生,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体会家人养育自己的艰辛。接着,升华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母亲不给自己买新单车,父亲不给自己系鞋带,奶奶让自己做手工,爷爷让自己给爸爸认错……”生活点滴中明白慈爱是一种爱,严厉同样也是爱。最后,课程目标上升到最难,让学生现场展现家人们表现爱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深入人心。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评教人员可根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道理深刻,方法多样……”标准进行评价。评学人员可依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判,主要有“优秀、良好、中等、差”几个等级。
3.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指出: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营造教学情境是课程教学成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照本宣科、脱离情境的教学方式,应将教具应用到课堂上来,这样在营造出一种活跃的教学情境的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需要学生感受老师对于自己的爱。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录音机,播放一段老师的内心独白,这样极具创意的教学方式可以令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由衷地感恩老师。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外教学
1.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各种活动
教师除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教学之外,对于学生的课外教学也要着重把握,毕竟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现实社会,它就只是一堆理论而已。因此,需要将家庭、社会、课堂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要将学校的知识拓展到家庭和生活中去,还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和整合,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教学效果。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摆脱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堂之外的地方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益于学生在这一学科的全面发展。
例如,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四课时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举行学生班干部的民主选举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和各国民主制度,了解后再将其进行对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农村、居委会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民主选举情况,对民众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民众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先设计一张满意度调查表,表中的信息应该包括:①调查主题;②导语部分;③表格主体部分;④结语部分。调查表由教师设计,学生统一穿校服外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给相关部门写建议信,如“我给县长提建议”等,建议书内容一定要完整,语句要通顺,可以先交由教师审阅之后,再到邮局投递。
2.拓宽活动渠道,优化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渠道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展开活动,也可以在一些特定节日和社会活动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可采取集中引导和个别发展来开展活动。
集中引导,顾名思义是在组织多数学生参加的情况下采取的方式,它的特点带有一种普及性质。例如,在每年3月 12日的植树节,“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同参加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开展一些诸如“种上一棵树,保护一个地球”等活动,学生可以在集体种植小树苗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也奠定学生“保护地球,爱护植物”的思想基础。
个别发展,这种活动模式针对单独的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例如,开展一些课外的主持活动、艺术表演等相关的游戏活动,让那些喜欢这类表演的学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这些深刻的教育方式让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作为蓝本,辅之以生动有趣的情境、灵活的社会实践活动,适时转变教学策略,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课内外和校内外资源,为落实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04):90—91.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93.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经济开发区罗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