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海市隆教中心白坑小学,福建 龙海)
[摘 要]: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探究要点,适当设置探究“陷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动态引导,力求探究学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
“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和谐的教学世界。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使探究学习形式化,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
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梳理探究要点,有效实施探究
由于学生探究时关注的角度、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很多见解往往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当然,这种探究不是漫无边际的。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意愿和思路,循着学生的思路相机进行指导分析、整理,让课堂探究的轨道不脱离文章实质。同时,这种梳理应当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具体事实而定,梳理出合适的探究要点,使探究学习有章可循,从而深入展开探究,以深化对课文实质的把握和理解。
例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和初步感知课文后,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归纳为四个主要探究点:(1)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2)他玩出了哪些名堂?(3)列文虎克的“玩”与“名堂”有什么联系?(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是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纵向的梳理,这样有利于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深入地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怎样玩才具有意义”进行探究,以便于把他们的认识引向深入。当然梳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梳理时应当把准时机,以学生和教学目的为本。
二、巧设探究“陷阱”,引导深入探究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在吸收新信息时,这些新信息在大脑皮质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记忆保持的时间就越短,新的信息对大脑皮质的刺激越大,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点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可能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时,我们可以在那些关键的、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探究。当然,这里的“陷阱”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又有能力自己爬上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进而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其变化吗”的道理有个深刻的认识,我在学生探究过程的开始,故意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三十步,把箱子埋下;科里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回故乡,妈妈从家门口向前了走三十步,挖出了箱子;而科里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却找不到他的木匣。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文内容及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的话,那将会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经过深入探究,学生对“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有了深刻的认识,进而深入理解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生活环境的不同,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造成了学生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式也各不同,因此,他们对同一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堂交流、争辩中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产生矛盾和争辩。这时,教师不能粗暴地压制学生,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矛盾和不同见解展开辩论。因为这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活动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产生强大的学习、进取的动力,激发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运用知识,进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学生对司马光的做法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司马光遇事冷静,做法得当,聪明伶俐;有的认为司马光的做法不是最好的,有可能砸到掉进水缸里的小伙伴,很是危险。这时,我没有简单地赞同第一种看法,也没有粗暴地否定第二种见解,而是及时地让学生展开争论,各抒己见,深入探究存在的争议。最后,我结合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样,抱持第二种看法的学生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第一种理解的角度上,明白了司马光的做法是“此时此景”的最佳解救方法。同时,这也让学生受到了处变不惊,急中生智的教育。
四、合理动态引导,实现探究效果
由于探究教学的不定向性、无序性和自由性,同时,又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方式、理解分析以及思维水平的不同,因而,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进行动态引导。
如何合理地进行动态引导呢?我觉得教师要紧抓教学目标不放,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探究状况,强化引导,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趋于平衡,在各方面和谐共振,才能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动态引导的目标达成,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结合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勇于探究,自己去发现,从而获得成功。
2.把握动态引导的方向转盘,即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教学目标引导,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如《鲸》一课,对于为什么“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的探讨,就体现了此项内容。
3.注意动态引导的灵活性,即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找准切入点,相机引导,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自觉步入探究轨道,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行把学生拉向学习目标,教师的引导在这之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4.重视动态引导的激励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如果不及时进行鼓励,学生可能因此失去探究的勇气,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探究时机。因而,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是十分重要的。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让探究学习深入展开,从而达到最佳的探究效果,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
[摘 要]: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探究要点,适当设置探究“陷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动态引导,力求探究学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
“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和谐的教学世界。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使探究学习形式化,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
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梳理探究要点,有效实施探究
由于学生探究时关注的角度、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很多见解往往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当然,这种探究不是漫无边际的。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意愿和思路,循着学生的思路相机进行指导分析、整理,让课堂探究的轨道不脱离文章实质。同时,这种梳理应当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具体事实而定,梳理出合适的探究要点,使探究学习有章可循,从而深入展开探究,以深化对课文实质的把握和理解。
例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和初步感知课文后,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归纳为四个主要探究点:(1)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2)他玩出了哪些名堂?(3)列文虎克的“玩”与“名堂”有什么联系?(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是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纵向的梳理,这样有利于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深入地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怎样玩才具有意义”进行探究,以便于把他们的认识引向深入。当然梳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梳理时应当把准时机,以学生和教学目的为本。
二、巧设探究“陷阱”,引导深入探究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在吸收新信息时,这些新信息在大脑皮质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记忆保持的时间就越短,新的信息对大脑皮质的刺激越大,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知识点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可能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时,我们可以在那些关键的、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探究。当然,这里的“陷阱”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又有能力自己爬上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进而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其变化吗”的道理有个深刻的认识,我在学生探究过程的开始,故意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三十步,把箱子埋下;科里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回故乡,妈妈从家门口向前了走三十步,挖出了箱子;而科里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却找不到他的木匣。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文内容及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的话,那将会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经过深入探究,学生对“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有了深刻的认识,进而深入理解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生活环境的不同,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造成了学生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式也各不同,因此,他们对同一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堂交流、争辩中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产生矛盾和争辩。这时,教师不能粗暴地压制学生,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矛盾和不同见解展开辩论。因为这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活动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产生强大的学习、进取的动力,激发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运用知识,进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学生对司马光的做法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司马光遇事冷静,做法得当,聪明伶俐;有的认为司马光的做法不是最好的,有可能砸到掉进水缸里的小伙伴,很是危险。这时,我没有简单地赞同第一种看法,也没有粗暴地否定第二种见解,而是及时地让学生展开争论,各抒己见,深入探究存在的争议。最后,我结合当时的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样,抱持第二种看法的学生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第一种理解的角度上,明白了司马光的做法是“此时此景”的最佳解救方法。同时,这也让学生受到了处变不惊,急中生智的教育。
四、合理动态引导,实现探究效果
由于探究教学的不定向性、无序性和自由性,同时,又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方式、理解分析以及思维水平的不同,因而,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进行动态引导。
如何合理地进行动态引导呢?我觉得教师要紧抓教学目标不放,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探究状况,强化引导,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趋于平衡,在各方面和谐共振,才能实现最佳的探究效果。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动态引导的目标达成,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结合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勇于探究,自己去发现,从而获得成功。
2.把握动态引导的方向转盘,即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教学目标引导,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如《鲸》一课,对于为什么“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的探讨,就体现了此项内容。
3.注意动态引导的灵活性,即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找准切入点,相机引导,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自觉步入探究轨道,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行把学生拉向学习目标,教师的引导在这之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4.重视动态引导的激励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如果不及时进行鼓励,学生可能因此失去探究的勇气,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探究时机。因而,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是十分重要的。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让探究学习深入展开,从而达到最佳的探究效果,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