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在东北,长在林区。那些曾经伴我走过岁月长河的林区植物,都随着我在城市扎根,而只能在梦里相见。我知道,我欠那些植物一次动情的怀念和书写。特别是有些植物,有乡民赋予的俗名,就像一直伴随我的乳名,那样亲切,那带着乡音的呼喊里,是一片情深。
柞树
柞树是家乡长白山余脉最常见的树种,漫山遍野几乎都是。树皮很厚还有褶皱,树干很直,树叶像芭蕉扇,其余再无任何出挑之处。对这种树,幼年时期的我,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因为它虽然结果,叫做橡子,但这橡子除了稍微有点好玩之外,根本不好吃——没有好吃的果子吸引,这种树就不咋好。这是小孩子最基本的“情感判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柞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柞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还可以采摘晒干,用来包粽子,粽子里会带着树木的清香;柞树是硬木,可以制成地板块换钱,还可以当柴火、当园杖子、打制家具、做大车辕子、做东北爬犁。在老柞树上,还能长木耳,运气再好的话,还能找到猴头菇,那可是山珍……
真正长大后,我再审视柞树,觉得它很像我们普通人:外表朴素,却挺直腰杆,承担起该有的责任,有多少苦都装在心里,尽量让自己活得真实、活得有用……
稠李树
“馥郁的稠李树,和春天一起开放……”当我读到叶赛宁的《稠李树》,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我们家乡叫的“臭李子树”吧。一番查实,还真是。我忽然感觉待慢了这种树,又忽然觉得,这就好比乳名,叫得贱一些,好养活,包含着一种喜爱。
臭李子树一般长在河边,开花很密,说不上香,但绝对味道浓烈。小时候看战斗片看多了,会用臭李子树的嫩枝,按照头围大小,手工编一个枝条帽子,戴在脑袋上,想象自己是个战斗英雄,那种满足和快乐,不可言表。
暑假到了,臭李子也熟了。估计这家伙的学名叫“稠李”,是因为它的果子确实稠密。夏天,我们会在家乡的古洞河里洗澡,也会摘臭李子吃。这种野果呈黑色,有黄豆粒大小,核多肉少,果实的口感吃起来酸中带涩,有时候吃到嘴里,真的会酸到浑身打冷战。小时候吃这个主要是贪玩,因为吃多了臭李子,舌头会变紫,牙齿也会染黑,用来恶作剧吓唬同伴效果极好;还可以比赛谁能将果核吐得更远。无聊是吧,但这些真的是那时候好玩的事项,古洞河边留下了我们清脆的笑声。
牛毛广
说到东北林区必须要提到的植物,我认为肯定得有牛毛广的一席之地。
牛毛广也叫“薇菜”,是绝对的绿色无公害山野菜,听老人说因为当时产得多,像牛毛一样,所以叫“牛毛广”。这家伙多生长在沼泽地或者潮湿的山地,长得萌萌的,一根杆,头上是卷曲的,造型有点像变色龙的舌头,只不过是立在地上的。牛毛广全身都有一层细密金黄的绒毛,估计这也是其名字的来源之一吧。牛毛广要趁着嫩的时候采,一旦错过机会,它头上的卷一开,就“放风”了,老了。要采摘牛毛广,绝对要早起,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记得小时候,妈妈要到山上去搞副业,总会扔下我在家。我不乐意的时候,妈妈就会说要上山去“发财”,等“发了财”给我买糖吃。买糖的诱惑让我含着泪同意了。小小的牛毛广寄托了我甜蜜的希望,虽然到最后好像也没吃到糖,但起码有了希望。
将牛毛广采回家后,还要在院子里用大铁锅烧开水焯一下,火候和时机要把握好,那个味道不怎么好闻,焯完后还要放入大筐晾。等晾凉了,晚上还要撸牛毛广,就是把它身上的那层绒毛和没长开的头都撸掉,方便晾晒。这个活儿对小孩来讲挺好玩,但时间拖得太长,容易困。第二天要将牛毛广放在竹席上晾晒,还得揉它。历经多道揉晒工序,才能制成干的牛毛广,这时就能卖钱了。据说牛毛广主要是出口到国外,食用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也不低。
广东菜
东北山区说的广东菜,可不是大名鼎鼎的粤菜,而是一种山野菜。至于我们这大山里为什么称这种山野菜为“广东菜”,一直是个谜。我问了不少人,都说不知道。
这种山野菜,对小时候的我来讲,那就是最后“糊弄”筐子满的“凑数菜”。因为这种山野菜几乎没有人收购,不值钱。出来一趟,都是奔着蕨菜、牛毛广等来的。我小时候采山野菜的能力极差,胆子又小,几乎弄不满那个大筐,还凑热闹想去。采山野菜是来去结伴走,过程自己去找的。当听到有同伴喊“回家喽”,其他人也就都喊起来,然后顺着声音摸索着集合,这时候我就得抓紧弄点广东菜,尽量让手里的筐子“丰满”点,省得让人笑话。可以说,广东菜照顾了我年幼虚荣的心。说到同伴喊,也有规矩呢。除非有人“麻搭山”(迷路),一般喊的时候是不喊同伴名字的,据说怕被山里的鬼呀神呀听到,顺着名字就来找人麻烦。
广东菜绿得很纯粹,造型跟牛毛广差不多,只不过没有那么多绒毛。它最吸引人的就是本身有一股黄瓜的清香,很浓烈,但不霸道。有人说广东菜也叫“黄瓜香”,也有人说不是。新鲜的广东菜可以焯水后凉拌,也可以炒肉,味道不错。妈妈一般都会将其快速焯水,然后放到我家的大鐵锅锅盖上,锅内添水,锅底点火,用锅盖的高温使其快速脱水烘干。烘干后的广东菜颜色鲜亮,便于保存,冬天用凉水泡一下,跟新鲜的一样。我曾送给朋友一点这样的干货广东菜,他吃了赞不绝口,说还想要。我叹口气说,妈妈现在已有心无力,几乎不去山上“发财”了。朋友听了也叹气。
是的,我们都长大了,父母也都老了。
植物伴我走过岁月,伴我成长。从这些东北植物身上,我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启发。愿心中常伴植物朋友,用眼前草木,度心底流年。
柞树
柞树是家乡长白山余脉最常见的树种,漫山遍野几乎都是。树皮很厚还有褶皱,树干很直,树叶像芭蕉扇,其余再无任何出挑之处。对这种树,幼年时期的我,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因为它虽然结果,叫做橡子,但这橡子除了稍微有点好玩之外,根本不好吃——没有好吃的果子吸引,这种树就不咋好。这是小孩子最基本的“情感判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柞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柞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还可以采摘晒干,用来包粽子,粽子里会带着树木的清香;柞树是硬木,可以制成地板块换钱,还可以当柴火、当园杖子、打制家具、做大车辕子、做东北爬犁。在老柞树上,还能长木耳,运气再好的话,还能找到猴头菇,那可是山珍……
真正长大后,我再审视柞树,觉得它很像我们普通人:外表朴素,却挺直腰杆,承担起该有的责任,有多少苦都装在心里,尽量让自己活得真实、活得有用……
稠李树
“馥郁的稠李树,和春天一起开放……”当我读到叶赛宁的《稠李树》,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我们家乡叫的“臭李子树”吧。一番查实,还真是。我忽然感觉待慢了这种树,又忽然觉得,这就好比乳名,叫得贱一些,好养活,包含着一种喜爱。
臭李子树一般长在河边,开花很密,说不上香,但绝对味道浓烈。小时候看战斗片看多了,会用臭李子树的嫩枝,按照头围大小,手工编一个枝条帽子,戴在脑袋上,想象自己是个战斗英雄,那种满足和快乐,不可言表。
暑假到了,臭李子也熟了。估计这家伙的学名叫“稠李”,是因为它的果子确实稠密。夏天,我们会在家乡的古洞河里洗澡,也会摘臭李子吃。这种野果呈黑色,有黄豆粒大小,核多肉少,果实的口感吃起来酸中带涩,有时候吃到嘴里,真的会酸到浑身打冷战。小时候吃这个主要是贪玩,因为吃多了臭李子,舌头会变紫,牙齿也会染黑,用来恶作剧吓唬同伴效果极好;还可以比赛谁能将果核吐得更远。无聊是吧,但这些真的是那时候好玩的事项,古洞河边留下了我们清脆的笑声。
牛毛广
说到东北林区必须要提到的植物,我认为肯定得有牛毛广的一席之地。
牛毛广也叫“薇菜”,是绝对的绿色无公害山野菜,听老人说因为当时产得多,像牛毛一样,所以叫“牛毛广”。这家伙多生长在沼泽地或者潮湿的山地,长得萌萌的,一根杆,头上是卷曲的,造型有点像变色龙的舌头,只不过是立在地上的。牛毛广全身都有一层细密金黄的绒毛,估计这也是其名字的来源之一吧。牛毛广要趁着嫩的时候采,一旦错过机会,它头上的卷一开,就“放风”了,老了。要采摘牛毛广,绝对要早起,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记得小时候,妈妈要到山上去搞副业,总会扔下我在家。我不乐意的时候,妈妈就会说要上山去“发财”,等“发了财”给我买糖吃。买糖的诱惑让我含着泪同意了。小小的牛毛广寄托了我甜蜜的希望,虽然到最后好像也没吃到糖,但起码有了希望。
将牛毛广采回家后,还要在院子里用大铁锅烧开水焯一下,火候和时机要把握好,那个味道不怎么好闻,焯完后还要放入大筐晾。等晾凉了,晚上还要撸牛毛广,就是把它身上的那层绒毛和没长开的头都撸掉,方便晾晒。这个活儿对小孩来讲挺好玩,但时间拖得太长,容易困。第二天要将牛毛广放在竹席上晾晒,还得揉它。历经多道揉晒工序,才能制成干的牛毛广,这时就能卖钱了。据说牛毛广主要是出口到国外,食用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也不低。
广东菜
东北山区说的广东菜,可不是大名鼎鼎的粤菜,而是一种山野菜。至于我们这大山里为什么称这种山野菜为“广东菜”,一直是个谜。我问了不少人,都说不知道。
这种山野菜,对小时候的我来讲,那就是最后“糊弄”筐子满的“凑数菜”。因为这种山野菜几乎没有人收购,不值钱。出来一趟,都是奔着蕨菜、牛毛广等来的。我小时候采山野菜的能力极差,胆子又小,几乎弄不满那个大筐,还凑热闹想去。采山野菜是来去结伴走,过程自己去找的。当听到有同伴喊“回家喽”,其他人也就都喊起来,然后顺着声音摸索着集合,这时候我就得抓紧弄点广东菜,尽量让手里的筐子“丰满”点,省得让人笑话。可以说,广东菜照顾了我年幼虚荣的心。说到同伴喊,也有规矩呢。除非有人“麻搭山”(迷路),一般喊的时候是不喊同伴名字的,据说怕被山里的鬼呀神呀听到,顺着名字就来找人麻烦。
广东菜绿得很纯粹,造型跟牛毛广差不多,只不过没有那么多绒毛。它最吸引人的就是本身有一股黄瓜的清香,很浓烈,但不霸道。有人说广东菜也叫“黄瓜香”,也有人说不是。新鲜的广东菜可以焯水后凉拌,也可以炒肉,味道不错。妈妈一般都会将其快速焯水,然后放到我家的大鐵锅锅盖上,锅内添水,锅底点火,用锅盖的高温使其快速脱水烘干。烘干后的广东菜颜色鲜亮,便于保存,冬天用凉水泡一下,跟新鲜的一样。我曾送给朋友一点这样的干货广东菜,他吃了赞不绝口,说还想要。我叹口气说,妈妈现在已有心无力,几乎不去山上“发财”了。朋友听了也叹气。
是的,我们都长大了,父母也都老了。
植物伴我走过岁月,伴我成长。从这些东北植物身上,我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启发。愿心中常伴植物朋友,用眼前草木,度心底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