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量技术监督包括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虽各有其相对性,但又相互联系。因此,质量技术监督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标准为依据,以技术检验、计量检测为手段,对质量(含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进行规范和监督管理的行政活动。计量及检测技术在其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计量 检测技术 质量技术监督
中图分类号:TJ765.4+1 文献标识码:TJ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257-01
在当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首要任务是保证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健全和完善,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逐渐加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即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质量、净化市场、加强技术基础、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等方面开展工作,在“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计量的概念及构成
1.1 计量的概念
计量是一种活动,它以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实现为目的。其中“单位”指的是以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学研究的首要内容,它同时还是对自然界中量值进行定量描述的前提;“量值准确可靠”对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进行了描述,并且计量是以描述测量的不确定度为核心的;一般情况下,计量技术的研究、计量管理、计量监督是计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计量工作的构成
对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计量工作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协调;使计量制度具有统一性,并对这种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全力推行;对计量基准和标准的建立进行研究,对量值传递或溯源进行组织,对计量器具和商品量进行监督管理;组织仲裁检定,以利于计量纠纷的调节;对计量学理论、测试技术手段、测量方法进行研究等是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通常,我们可以将计量工作分为三个方面,即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工业计量。
(1)科学计量。计量工作的科学技术以科学计量为基础。同时,关于测量领域的科学——计量学是科学计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计量学中,无论是如何的测量不确定度、哪个科学领域的测量,只要是与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便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物理量、工程量、物质称分量、物理化学特性等都是计量学所涉及的对象,所以说,计量学所涉及的内容众多,这主要是因为测量和保证测量的准确和统一的研究是计量学的主要目的。
(2) 法制计量。是指为了保护国家或人民免受不准确或不诚实测量所造成的危害,由法律调整或受政府计量机构调整的所有计量活动的总称。法制计量主要涉及到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它的测量结果需要特殊信任。
(3) 工业计量。是指为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的各项活动。工业计量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基础。
计量工作是经济建设中的一向重要的技术基础。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计量工作。计量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生产、科研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保护广大消费者免受不准确或不诚实测量所造成的损害;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国家的权益不受侵犯。
2 计量检测技术及其测量方法
2.1 检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所具有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检测技术达到的水平越高,则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有力保证。检测技术是以研究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检测技术主要研究被测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2 检测技术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就是测量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测量方法对检测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检测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需针对不同的检测目的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再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工具,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进行实际测量。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测量手段分类,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根据测量方式分类,有: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根据测量的精度分类,有: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根据被测量变化情况分类,有: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根据敏感元件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分类,有: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等。
3 质量技术监督与技术的关系
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其中科学的检测数据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至科研成果的研制,对产品的性能研究是以大量调查分析、试验研究、专家讨论、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以此来进行产品成型尺寸的规定,来要求产品性能技术、试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志要求等。为了保证提供的检验结果具有可信性,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时,必须以科学适用的检测方法为基础,以准确可靠的测试仪器和设备为依托,从而检验产品的内在质量。可见,质量技术监督与检测技术密不可分,离开了检测技术,质量监督将成为空谈。
4 计量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中的作用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了净化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计量工作可以也能够围绕中心任务、大局做许多工作。随着贸易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科技与社会经济各领域计量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计量检测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在新加坡、我国香港特区等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把标准、计量、认证等工作归在“生产率促进”的旗号下,说明这些工作以提高和促进生产率为目的。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计量院除了研制、维护国家基准外,都組织力量研究先进的测试技术,这些都与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密切相关。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将计量工作列入国家重点关注的科技基础性研究内容。因此可以说,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整个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5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目前,不论是我国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从而强化了我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职能。在这种要求下,我们必须对各类新科学、新技术的了解不断加强,只有在标准化、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方面提升到更高层次,才能更加有力的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我们必须及时地对世界各国技术壁垒的新动向进行掌握,从而保证我国国际贸易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企业的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对各种标准和技术合理合法的推广应用中使我国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得到有效地保护。
6 结语
质量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保证,高质量不能缺乏高标准、高水平的计量保证体系而存在的。同时,计量检测技术还是制定和实现标准的重要支柱。因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以计量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也就是说,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晓勤,许跃国。浅谈计量检测技术与质量技术监督[M]. 2010(03).
[2] 魏俊惠,王二梅,郭春丽。认识计量检测技术搞好质量技术监督[M]. 2011(06).
[关键词]:计量 检测技术 质量技术监督
中图分类号:TJ765.4+1 文献标识码:TJ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257-01
在当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首要任务是保证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健全和完善,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逐渐加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即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质量、净化市场、加强技术基础、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等方面开展工作,在“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计量的概念及构成
1.1 计量的概念
计量是一种活动,它以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实现为目的。其中“单位”指的是以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学研究的首要内容,它同时还是对自然界中量值进行定量描述的前提;“量值准确可靠”对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进行了描述,并且计量是以描述测量的不确定度为核心的;一般情况下,计量技术的研究、计量管理、计量监督是计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计量工作的构成
对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计量工作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协调;使计量制度具有统一性,并对这种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全力推行;对计量基准和标准的建立进行研究,对量值传递或溯源进行组织,对计量器具和商品量进行监督管理;组织仲裁检定,以利于计量纠纷的调节;对计量学理论、测试技术手段、测量方法进行研究等是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通常,我们可以将计量工作分为三个方面,即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工业计量。
(1)科学计量。计量工作的科学技术以科学计量为基础。同时,关于测量领域的科学——计量学是科学计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计量学中,无论是如何的测量不确定度、哪个科学领域的测量,只要是与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便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物理量、工程量、物质称分量、物理化学特性等都是计量学所涉及的对象,所以说,计量学所涉及的内容众多,这主要是因为测量和保证测量的准确和统一的研究是计量学的主要目的。
(2) 法制计量。是指为了保护国家或人民免受不准确或不诚实测量所造成的危害,由法律调整或受政府计量机构调整的所有计量活动的总称。法制计量主要涉及到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测量实验室的法定要求,它的测量结果需要特殊信任。
(3) 工业计量。是指为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的各项活动。工业计量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基础。
计量工作是经济建设中的一向重要的技术基础。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计量工作。计量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生产、科研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保护广大消费者免受不准确或不诚实测量所造成的损害;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国家的权益不受侵犯。
2 计量检测技术及其测量方法
2.1 检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所具有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检测技术达到的水平越高,则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有力保证。检测技术是以研究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检测技术主要研究被测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2.2 检测技术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就是测量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测量方法对检测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检测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需针对不同的检测目的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再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工具,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进行实际测量。对于测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测量手段分类,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根据测量方式分类,有: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根据测量的精度分类,有: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根据被测量变化情况分类,有: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根据敏感元件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分类,有: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等。
3 质量技术监督与技术的关系
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其中科学的检测数据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至科研成果的研制,对产品的性能研究是以大量调查分析、试验研究、专家讨论、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以此来进行产品成型尺寸的规定,来要求产品性能技术、试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志要求等。为了保证提供的检验结果具有可信性,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时,必须以科学适用的检测方法为基础,以准确可靠的测试仪器和设备为依托,从而检验产品的内在质量。可见,质量技术监督与检测技术密不可分,离开了检测技术,质量监督将成为空谈。
4 计量技术在质量技术监督中的作用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了净化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计量工作可以也能够围绕中心任务、大局做许多工作。随着贸易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科技与社会经济各领域计量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计量检测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在新加坡、我国香港特区等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把标准、计量、认证等工作归在“生产率促进”的旗号下,说明这些工作以提高和促进生产率为目的。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计量院除了研制、维护国家基准外,都組织力量研究先进的测试技术,这些都与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密切相关。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将计量工作列入国家重点关注的科技基础性研究内容。因此可以说,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整个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5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目前,不论是我国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从而强化了我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职能。在这种要求下,我们必须对各类新科学、新技术的了解不断加强,只有在标准化、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方面提升到更高层次,才能更加有力的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我们必须及时地对世界各国技术壁垒的新动向进行掌握,从而保证我国国际贸易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企业的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对各种标准和技术合理合法的推广应用中使我国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得到有效地保护。
6 结语
质量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保证,高质量不能缺乏高标准、高水平的计量保证体系而存在的。同时,计量检测技术还是制定和实现标准的重要支柱。因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以计量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也就是说,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晓勤,许跃国。浅谈计量检测技术与质量技术监督[M]. 2010(03).
[2] 魏俊惠,王二梅,郭春丽。认识计量检测技术搞好质量技术监督[M].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