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缺失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案例分析、课后总结反思这方面的情况,找出部分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在主要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低年级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比较差,而对于一些与学时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的数学内容学生就不好理解,学生读题后说不出题中告诉我们什么,需要我们求什么,对于这类题我们要把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字题读题,图形题相互对比,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图思考:题里说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养成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我使用了“①②③”读题法。通过读题,让学生在读时找出给出的两个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然后标出①②③。为了标出①②③,学生都会主动的寻找隐含的条件,还要根据说话习惯确定条件先后次序,直至连成完整的一道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掌握基本解题步骤:(1)、读题。理解题意,明白事理。(2)、看问题。关注所求问题。(3)、选择算法。根据问题,运用加、减、乘、除的意义选择算法。(4)、列式计算,口答。(5)、有序反思解题过程。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内容或题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我基本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有些题目除老师演示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模拟。画示意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使解决问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直接为学生所掌握。从而达到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答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数学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直接经验较少,理解能力较差,初学解决问题前,学生就已经从具体的事物中了解到了加、减法的含义,初步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教学时应以认数起,从看图说出事物的数量起,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量词。如汽车用“辆”,火车用“列”,飞机用“架”,马用“匹”,牛羊猪用“头”,鸡鸭鹅鸟用“只”等,并且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学用语。如“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注重对数量詞、数学用语的理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我们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减少语文知识方面的影响。语言文字是数学问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各种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通过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不能正确理解把握题意,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弱,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低年级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比较差,而对于一些与学时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的数学内容学生就不好理解,学生读题后说不出题中告诉我们什么,需要我们求什么,对于这类题我们要把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字题读题,图形题相互对比,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图思考:题里说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养成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我使用了“①②③”读题法。通过读题,让学生在读时找出给出的两个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然后标出①②③。为了标出①②③,学生都会主动的寻找隐含的条件,还要根据说话习惯确定条件先后次序,直至连成完整的一道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掌握基本解题步骤:(1)、读题。理解题意,明白事理。(2)、看问题。关注所求问题。(3)、选择算法。根据问题,运用加、减、乘、除的意义选择算法。(4)、列式计算,口答。(5)、有序反思解题过程。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内容或题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我基本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有些题目除老师演示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模拟。画示意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使解决问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直接为学生所掌握。从而达到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答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重视对数量关系分析
数学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直接经验较少,理解能力较差,初学解决问题前,学生就已经从具体的事物中了解到了加、减法的含义,初步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教学时应以认数起,从看图说出事物的数量起,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量词。如汽车用“辆”,火车用“列”,飞机用“架”,马用“匹”,牛羊猪用“头”,鸡鸭鹅鸟用“只”等,并且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学用语。如“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注重对数量詞、数学用语的理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小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如“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我们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减少语文知识方面的影响。语言文字是数学问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引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分析总结各种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倡导策略最优化。通过讨论交流,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