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说了几遍了,你还在磨蹭啥?”“拜托你,能不能快一点!”“赶快点儿,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小米的妈妈每天早上火气很大,一遍遍地叫孩子起床,洗刷,吃饭,上学,眼看着自己的上班时间到了,可是孩子还在磨蹭。每天与孩子的磨蹭做作斗争,小米妈妈心里早就一团火,在孩子顶嘴时,终于忍不住,巴掌高高扬起来。像小米妈妈这种情况的父母,很多很多。
实际上,拖延症不仅仅是一个坏习惯那么简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讲究效率。有效率,你就快,你就可能胜出;慢,没有效率,拖延症,很容易让你失去进取心,失去机会,并且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拖延症,对于孩子实质上是一种人生陷阱!
拖延症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心,做事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厌烦别人的催促,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挫败感都如影随形。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1.孩子的拖延症让父母头疼不已
孩子可能会在洗澡的时候慢慢地洗,一个澡洗上一个小时,即使是在夏天,还有就是孩子在清晨会赖床,不愿意早起,即使起来了也会慢吞吞地穿衣服,父母把早餐都准备好了,甚至是把书包全部整理好了,孩子还没有穿好衣服,没有洗漱好。这样的毛病,会使得早上上学,上班都变得非常匆忙。另外还有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会非常缓慢,他们会摸摸这个摸摸那个,不愿意早点把作业完成,这样的孩子会在功课上较为薄弱。时间久了,甚至在考试的时候也会慢悠悠的,导致功课较差。
2.谁造成了孩子的拖延症
我们做父母的也有拖延症,并且有更多的藉口。我们多久没有陪孩子聊天了,多久没有陪孩子出游一次了,多久没有给孩子讲个故事了,多久没有完成那个对孩子的承诺了?而且,我们对自己事务的拖延也不少见,我们会安于现状,可能觉得自己的工作报酬足够家庭支出了,便不会去开拓,不会去做更加远大的事情,或者是不会想着让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这些行为在无形中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3.拖延症不仅仅是个坏习惯
对孩子来说,有拖延症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缺乏责任心,事事落后,不但很容易被同学们嘲笑,造成被孤立,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而且老师也会对孩子有主观印象,产生不信任感,就连父母也会忍受不了这样的孩子,孩子的整个生活状态将会变得非常消极。
拖延症对人生的影响很大,有拖延症的人会更加容易遭受挫折,蹉跎时光。在这个不确定性为特点的时代里,机会稍纵即逝,拖延往往意味着被动和落后。改变一个习惯如此困难,需要接受的挑战往往超过我们的自身意志力,超过我们习惯了的舒适区和能力圈,可以说拖延症是人的通病。父母们应该重新认识拖延症的危害和其顽固性,和孩子一起面对拖延症,一起改进。
4.那些看似有道理的方法
做个 “懒爸爸” “懒妈妈” 。家长要学会“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孩子做事情要有规律。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比如早上起来让孩子先刷牙,接着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用这样规律的生活纠正孩子“拖延症”。
做个小“提示板”。家长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提醒孩子快速地检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让孩子尝尝“苦头”。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承担拖延的后果,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业,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
做个好榜样。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这些方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无论哪一条,都不能包治拖延症。家长懒,孩子会更懒;安排好的事情、做好提示,这些会让孩子视而不見;后果承担多了,苦头吃多了,孩子会形成新习惯,并且不以为然;家长的榜样作用只有孩子愿意模仿的时候才有用。
5.告别拖延症需要全家努力
拖延,其本质是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认为等一等,懒一懒,事情就过去了,不去想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和不做产生的后果,或者说,让别人替代做事,替代自己承担后果,而且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往往有父母过多替代孩子做事,让孩子养成了等、靠、拖的习惯。所以,改变拖延要从让孩子认识拖延的危害开始,明白拖延本质是推卸责任,麻烦别人,这样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并和孩子制定改变拖延的具体计划,让孩子有预见性和配合性。
不要粗暴强制孩子改变拖延习惯,因为强制措施往往意味着父母的严厉,甚至情绪之下的言行不当,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会进行对抗,之后必然是矛盾升级,到最后既无法解决拖延症,还增加了新问题。
也有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规劝,这时候如果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和孩子达成改变拖延习惯的协议更为有效。当全体家庭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孩子会更容易听从,切忌一个家长规劝,另一个家长放任,甚至纵容,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时候,如果老人纵容,会让孩子刚刚养成的好习惯毁于一旦。
消除拖延症,父母要以身作则,跟孩子一起努力。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和孩子达成改变拖延习惯的协议后,家长也要明确表明自己会改变哪些拖延习惯,跟孩子一起培养好习惯,这种共同体形式的活动,会加快孩子好习惯的形成,同时也会增进亲子关系。
拖延症的形成,根本成因在于家庭教育,父母的越俎代庖或者纵容袒护以及一些自身习惯的影响,一点点让孩子的时间观念、责任心、好习惯逐渐消减,最后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了,才发现其严重性,这时候改变孩子的拖延习惯已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了,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策略才行。
实际上,拖延症不仅仅是一个坏习惯那么简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讲究效率。有效率,你就快,你就可能胜出;慢,没有效率,拖延症,很容易让你失去进取心,失去机会,并且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拖延症,对于孩子实质上是一种人生陷阱!
拖延症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心,做事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厌烦别人的催促,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挫败感都如影随形。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1.孩子的拖延症让父母头疼不已
孩子可能会在洗澡的时候慢慢地洗,一个澡洗上一个小时,即使是在夏天,还有就是孩子在清晨会赖床,不愿意早起,即使起来了也会慢吞吞地穿衣服,父母把早餐都准备好了,甚至是把书包全部整理好了,孩子还没有穿好衣服,没有洗漱好。这样的毛病,会使得早上上学,上班都变得非常匆忙。另外还有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会非常缓慢,他们会摸摸这个摸摸那个,不愿意早点把作业完成,这样的孩子会在功课上较为薄弱。时间久了,甚至在考试的时候也会慢悠悠的,导致功课较差。
2.谁造成了孩子的拖延症
我们做父母的也有拖延症,并且有更多的藉口。我们多久没有陪孩子聊天了,多久没有陪孩子出游一次了,多久没有给孩子讲个故事了,多久没有完成那个对孩子的承诺了?而且,我们对自己事务的拖延也不少见,我们会安于现状,可能觉得自己的工作报酬足够家庭支出了,便不会去开拓,不会去做更加远大的事情,或者是不会想着让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这些行为在无形中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3.拖延症不仅仅是个坏习惯
对孩子来说,有拖延症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缺乏责任心,事事落后,不但很容易被同学们嘲笑,造成被孤立,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而且老师也会对孩子有主观印象,产生不信任感,就连父母也会忍受不了这样的孩子,孩子的整个生活状态将会变得非常消极。
拖延症对人生的影响很大,有拖延症的人会更加容易遭受挫折,蹉跎时光。在这个不确定性为特点的时代里,机会稍纵即逝,拖延往往意味着被动和落后。改变一个习惯如此困难,需要接受的挑战往往超过我们的自身意志力,超过我们习惯了的舒适区和能力圈,可以说拖延症是人的通病。父母们应该重新认识拖延症的危害和其顽固性,和孩子一起面对拖延症,一起改进。
4.那些看似有道理的方法
做个 “懒爸爸” “懒妈妈” 。家长要学会“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孩子做事情要有规律。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比如早上起来让孩子先刷牙,接着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用这样规律的生活纠正孩子“拖延症”。
做个小“提示板”。家长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提醒孩子快速地检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让孩子尝尝“苦头”。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承担拖延的后果,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业,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
做个好榜样。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这些方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无论哪一条,都不能包治拖延症。家长懒,孩子会更懒;安排好的事情、做好提示,这些会让孩子视而不見;后果承担多了,苦头吃多了,孩子会形成新习惯,并且不以为然;家长的榜样作用只有孩子愿意模仿的时候才有用。
5.告别拖延症需要全家努力
拖延,其本质是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认为等一等,懒一懒,事情就过去了,不去想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和不做产生的后果,或者说,让别人替代做事,替代自己承担后果,而且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往往有父母过多替代孩子做事,让孩子养成了等、靠、拖的习惯。所以,改变拖延要从让孩子认识拖延的危害开始,明白拖延本质是推卸责任,麻烦别人,这样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并和孩子制定改变拖延的具体计划,让孩子有预见性和配合性。
不要粗暴强制孩子改变拖延习惯,因为强制措施往往意味着父母的严厉,甚至情绪之下的言行不当,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会进行对抗,之后必然是矛盾升级,到最后既无法解决拖延症,还增加了新问题。
也有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规劝,这时候如果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和孩子达成改变拖延习惯的协议更为有效。当全体家庭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孩子会更容易听从,切忌一个家长规劝,另一个家长放任,甚至纵容,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时候,如果老人纵容,会让孩子刚刚养成的好习惯毁于一旦。
消除拖延症,父母要以身作则,跟孩子一起努力。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和孩子达成改变拖延习惯的协议后,家长也要明确表明自己会改变哪些拖延习惯,跟孩子一起培养好习惯,这种共同体形式的活动,会加快孩子好习惯的形成,同时也会增进亲子关系。
拖延症的形成,根本成因在于家庭教育,父母的越俎代庖或者纵容袒护以及一些自身习惯的影响,一点点让孩子的时间观念、责任心、好习惯逐渐消减,最后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了,才发现其严重性,这时候改变孩子的拖延习惯已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了,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策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