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团队决胜未来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s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海大队”:王牌挑战未来
  这是镌刻在蓝天上的骄傲。
  近年来,空军某部英雄的“王海大队”先后完成了首次对海上陌生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训练,首次在远程机动中对陌生目标进行精确打击,首次在最低条件下实施飞行员自主保障……一连串沉甸甸的首次,让“王海大队”在长空留下一道道优美的航迹。
  其实,“王海大队”是注定会成为苍穹排头兵的。这不仅是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更是历史赋予它的机遇。
  历史未曾走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大队长王海和战友们平均驾驶喷气式战斗机训练时间只有20多个小时,而他们的对手美国空军飞行员大多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
  必胜的信念创造奇迹。1951年11月18日下午,180余架美机分头飞至我方上空进行狂轰滥炸,大队长王海带领战友架战机起飞迎战。几次冲击,我6架战机硬是冲破了美军的“圆圈阵”。在这次战斗中,他们一共打掉了5架敌机,其中王海本人包办2架。 5:0!“王海大队”一举成名。
  随后,大队长王海带领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以“刺刀见红”的精神,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29架的战绩,形成让美军飞行员畏惧的“米格走廊”,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他本人因击落击伤敌机9架,成为空中王牌。
  进入21世纪,大队装备一批空军最新型战机,作战指挥平台信息化程度也大幅提高,但“闻战则喜,英勇顽强,敢打必胜,有我无敌”的红色传统依然融进每一位指战员血液里,整个大队弥漫着一股“英雄气”。
  “第一时间出击”不仅是“王海大队”党员干部的座右铭,也是大家对自己的要求。不久前,上级组织多军兵种实兵演练,“K”时即将到来,机场仍然笼罩在浓浓的大雾之中,能见度不到200米。担负远程对地突击任务的4名飞行员都不是骨干人员,但年轻的共产党员没有一人在困难面前退缩。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双机编队准时到达,一举命中目标。
  在一次空地对抗演练中,大队飞行员下半夜起飞,双机编队超低空飞向对手的导弹阵地。为了不被对手的雷达发现,他们驾驶战机贴着山腰的雷达盲区飞行,天刚亮就准时抵达目标区上空,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王牌决胜未来。当一支部队上上下下都形成了这种崇尚战斗、敢于战斗、争当战斗英雄的浓厚战斗文化氛围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便会源源不断上升,这支部队也便会成为未来空中的王者。
  “上甘岭特功八连”:“尖锋”垂直打击
  这是一次陌生地域远程空降突击机动演练。空中连续飞行3个多小时后,空降兵某部抵达目标区域。
  龙卷风、沙尘暴、大面积上升气流袭来,哪一项都是空降官兵跳伞演习的“沼泽地”。“跳!”800米高空,风劲吹,沙狂卷,伞漫舞。身负兵器、弹药的官兵们沉 着冷静地处置各种特情,强行着陆。
  此时,多数官兵或被强风拖拉或被龙卷风卷起来又摔下,有的被拖出百米以外,手背、膝盖等多处磨得血肉模糊。但指挥员一声令下,官兵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快速集结突破,跨壕沟、越反空降堡、穿铁丝网,勇猛地赴向“敌”阵。仅仅数十分钟,“敌”40多个目标便淹没在火海之中……
  参加这次演习的是空降兵“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人们或许从电影《上甘岭》中了解到他们历史:上甘岭一役,敌人向八连防守的阵地投掷炸弹5000余枚,发射炮弹的密度是每秒钟6发,八连官兵坚守坑道阵地14个日日夜夜,最后将被敌人枪炮击出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的主峰,“特功八连”的英名也由此诞生。
  八连荣誉室现保存的387面旗,述说着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并浓缩成“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连魂。
  近日,他们在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森林进行林区跳伞训练,这在空降兵建制连是首次。这里有很多陡峭的悬崖,几十米的深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八连在执行这一训练任务中,每架次飞机第一跳的位置都由党员干部包了,全连森林跳伞成功实施300多人次。八连还先后在夜间、丘陵地、水网稻田、原始森林等复杂地域,10多次演练打头阵,为空降兵部队跳伞摸索出宝贵的经验。
  曾经,中国空降兵面对着这样的尴尬:空中使用飞机机动,地面受空降能力制约,装甲战车等重型装备降不下去,伞兵只能靠两条腿走路,靠轻武器击敌。近年来,传承着英雄血脉的官兵们,积极参与重型装备空投试验,破解了伞兵突击车和伞兵战车等重型装备空投的难点,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降兵的空运空投能力实现新跨越。
  英雄情结映照着勇士的豪情。如今,上甘岭“特功八连”早已实现了从步兵连、摩步连向战车连的跨越。连队官兵除了能驾驭伞兵突击车和伞兵战车外,还能熟练运用4种以上武器。
  “战歌如雷,马达轰鸣,英勇的空降兵飞向敌后……”滚滚浓烟里,战车和着嘹亮的《空降兵战歌》隆隆向前。如果把空降兵比作人民军队实施垂直打击、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刺刀,那么,“上甘岭特功八连”正是这把刺刀上的尖锋。
  导弹“英雄营”:长空镌刻英雄航迹
  书写江山者,亦被江山书写。走进空军地空导弹兵“英雄营”营史馆,在驻足凝望那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当年战斗的实物中,我们进入到那个“十年转战风与雪,八万里路云和月”的光辉岁月。
  1958年12月26日,中国地空导弹兵的种子部队二营经中央军委特批成立。这天恰好是毛泽东主席的生日。1959年10月7日,美蒋一架“RB-57D”高空侦察机到首都窜扰,被二营一举击落。这惊天一击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人类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之后,二营六进西北,五下江南,战斗足迹遍及18个省市,又击落4架敌机,并打破“U-2”不可击落的神话。1964年6月6日,二营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荣誉不仅仅是传奇,更是责任。”这一血脉正延续成为全营官兵谋打赢的实际行动和能力。
  那年4月,“英雄营”首次进行某新型装备实弹检验性打靶。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备受瞩目的实弹演习正在紧张进行。“敌”机已经飞临兵器杀伤区边缘,箭在弦上的兄弟营在这个节骨眼上,兵器突然出现故障。这时,“英雄营”从接通导弹同步到射击,目标已飞出理论上的有效射击范围。营长根据平时的摸索和推演,果断下达命令:“射击!”令出弹起,导弹在理论杀伤区外4.5公里处把目标撕成粉碎。
  當信息化浪潮一次次涌向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时,“英雄营”面临一次次挑战。在“实战”化的训练中,他们不断挖掘新装备和指战员的潜能,增强抗击强敌的本领。从隆冬的塞北茫茫雪域到盛夏的江南炙热大地,从大漠风口到雷雨实验区,他们不断挑战训练极限,推出了导弹连续准备、连续装填、连续转移发射的 “三连续”等17套新训法,检验和完善了在信息化条件下的5套新战法。
  长空镌刻新的航迹。今天的“英雄营”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已经实现了武器装备由分散配置向系统集成转变,官兵素质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作战能力由阵地固守型向机动全方位转变,部队防空作战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
  此时,当我们再回望“英雄营”历史时,猛然体悟到:一名军人只有洞悉和清楚自己的昨天、今天、明天,他才会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一支部队亦然。
  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精兵铸劲旅
  在我海军陆战队某旅军史馆的一本留言簿上,数十个国家的高级将领和驻华武官用不同的语言写下这样的赞叹:“这是一支任何对手都不能轻视的部队!”
  “战时是跨海攻坚、登岛作战的第一突击队,平时也是一支善于攻坚克难的应急力量。”谁能想到,作为人民海军序列中最年轻的兵种,这支劲旅刚刚走过短短30年。
  近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国庆阅兵、索马里护航、中外联合演习等重大任务,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师旅党委”、“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两次被军委记集体二等功。
  随着国家的利益不断向海洋延伸,可以说海军陆战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军事力量。登陆作战,是各国军事家公认的难度最大、伤亡最重的战争行动。兵力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背水攻坚,杀出血路。
  万里海疆,广袤国土,从内陆到海洋,从水面到水下,从陆地到空中,都是该旅砺兵大舞台。雷州半岛最热的季节,气温接近40摄氏度。上至旅领导,下至士兵,他们进行为期3个月的“炼狱”式海练,人人都得过关。1月的南国,海水冰冷刺骨。该旅把“蛙人”统统赶下大海,组织低温潜水,锤炼恶劣条件下的水下作战能力。两栖侦察队女子陆战队员与男队员的训练相同内容,潜水、攀岩、车辆驾驶……她们练就“走、打、藏、侦”的本领,掌握了两栖作战过硬能力。
  2006年春,国产新型两栖装甲装备在全军率先列装该旅。较上一代装备,新装备在信息化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两栖装甲指挥车的配备,可以使作战的指挥所实现随队指挥,实现了战场的可视化。对此,他们积极探索新装备战斗力生成模式。如今,这支部队兵种由单一到合成,装备由半两栖化到立体化,已经具备较强的机械化、信息化两栖作战能力。
  “铸剑先铸魂”。旅党委把举旗铸魂作为加强部队建设的首要任务,让“军魂永驻、信念不倒”成为陆战队员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
  “海军陆战队的兵,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位将军如是说,“陆战队官兵浑身充满野性和血气,顽强的战斗精神已经渗入每名官兵的骨髓深处。”驻地老百姓形容海军陆战队的兵:“没有白的,没有瘦小的,走路一阵风,浑身上下一股野性和血气。”
  一支时刻准备打仗的部队,总是把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当做一场战斗。这里的官兵最喜欢对抗训练,他们已做好随时能够上战场的准备。在旅综合战术训练场,用的全是具有一定杀伤力的空爆弹、TNT炸药。
  由于任务特殊,队员要掌握野战生存、跳伞、直升机滑降、潜水、爬鱼雷管、爆破等战斗技能。训练时尽管常常命悬一线,但没人退缩。在海军陆战队指战员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冲——锋!
  海军首支潜艇部队:深海大洋雷霆出击
  “我相信你们在海上是最棒的!”2007年,时任美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参观海军某支队潜艇时,在留言簿认真地写下这样的感言。
  赢得马伦留下这样评价的是新中国的第一支潜艇部队,也是人民海军的“种子”部队之一。50多年来,这枚深海的“种子”承载了无数人的潜艇梦。
  1951年4月,海军挑选275名优秀官兵,进驻前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老虎尾的潜艇分队学习。在苏联教官“80%学员的文化条件不具备学潜艇”的诧异眼神中,他们发扬战争年代啃硬骨头的精神,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犁开大洋上的波涛,新中国潜艇部队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历程,首次公海远航训练、首次突破岛链侦察等多项纪录,从此这支意义深远的潜艇部队诞生了。
  这是潜艇官兵的自豪。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亲自视察了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潜艇,围着巨鲸一样的潜艇,他转了足足一圈。由此,海军特授予潜艇支队“115”号潜艇“56-110”荣誉舷号。
  时光荏苒。近年来,随着国产新一代潜艇陆续入列,支队转型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支队党委想方设法把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累计投资900余万元建成模拟训练系统,全面推行鱼水雷技术阵地新型管理模式,自主研发舰艇武器装备岗位职责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跨区保障模式,确保了手中的武器装备随时保持蓄势待发的状态。
  未来战争呼唤一支智能型、专家型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阵崛起。支队党委始终坚持“瞄准打赢、主动作为、重点培养、整体推进”的思路育才、聚才、用才,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建设格局。建立健全“支部书记之家”、“艇长学习日”、干部业余学校、水兵夜校、网上党校、远程教育以及干部换岗锻炼、考核讲评、士官兼职教练员、士官长等制度措施、充分发挥“酵母”作用,力求一个人才催生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创出一番业绩,形成了各类人才大量涌现、智慧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大洋亮剑,有我无敌。”近年来,支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得到巨大飞跃,先后出色完成了奥运安保、军事演习、外事活动等几十项重大任务。“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中,支队某新型潜艇在碧波深处发射导弹命中目标,首次向世界成功展示我海军潜艇实际使用潜射导弹。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一代潜艇人传承前辈的创业精神,肩负时代寄予的重任,将共和国的潜艇事业不断向深海拓展,向大洋挺进,只要党中央一声令下,随时能够从深海大洋雷霆出击!
  “海空雄鹰团”:叱咤海空铸长城
  挟雄风,铸倚天利剑;驭雷霆,啸万里海空。
  近日,装备新型战机的海军航空兵某团,成功实施了复杂环境下的海空进攻与机动防御作战演练。一次次突破表明,海军航空兵信息化条件下远程突防和精确打击能力有了新的跨越。
  这是一个连创辉煌的英雄部队,回眸历史的天空,他们的航程波澜壮阔。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他们英勇善战,击落击伤敌机31架,创下了“同温层歼敌”“双机对头着陆”等世界空战史上“八个第一”,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战斗英雄。1965年12月29日,国防部授予这个团“海空雄鹰团”荣誉称号。从此,全团官兵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叱咤长空、敢打敢拼的英雄精神,融进官兵血脉。
  岁月如歌,辉煌延续。“海空雄鹰团”先后经过多次战机换代,均在短时间内形成作战能力。实现装备历史性跨越的该英雄部队,潜心演练应对高技术战争的战术、战法。超远程,大纵深,超视距……面对挑战,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几年前,这个团又一次改装某新型战机。为了尽快具备“全领空出击、全天候作战、全疆域到达”的作战能力,这个团党委瞄准作战对手,模拟战场环境,同步训练与非同步训练并行,不断加大高难度科目的训练比重;对单个科目科学组合,提高单位训练时间的含金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极限训练,不断飞出装备的优越 性;利用新战机的机载视频系统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训练由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很快,“封锁反封锁”等8个填补航空兵部队空白的战术训练课目在海天演兵场不断得到检验。
  忠诚铸就海空铁拳。他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攀登新高峰,创造了某新型战机装备部队以来首次夜间大规模大航程转场、首次异地机场同时紧急升空远程奔袭、首次长时间远海飞行等海军新装备训练史上多项新纪录;完成了海上昼夜间低空、超低空远程奔袭;深海、最低气象条件下起降等实战课目训练和重大演习演练任务。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创造了三代机改装的纪录,团队再一次完成了脱胎换骨。
  日前,“海空雄鹰团”飞行员100%达到了“四种气象”飞行能力,并悄然崛起一支智能型、专家型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阵。近年来,他们先后出色完成了数十次上级赋予的战备巡逻、海空警戒和重大演习等任务,创下了全军第一个新型战机对海攻击、新型导弹首次发射全部命中等一系列新纪录。团队实现“全领空出击、全天候作战、全疆域到达”的目标。
  “叶挺独立团”:铁军面前无困难
  “铁军来了!”“铁军来了!”无论你是在军事演习现场,或是在抗洪抢险现场,或是在抗震救灾现场,当你看到迎风展开的“铁军来了”的大旗,心底顿时会生出一种升腾的力量。
  北伐战争打出威名、南昌起义担当主力、长征路上开路先锋、抗战时期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从东北打到海南……“叶挺独立团”,这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来资格最老的家底部队,被朱德元帅称为“红军的老祖宗”,是一支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
  今年“叶挺独立团”成立86周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叶挺独立团”之所以能够勇当先锋,攻坚破险,屡建奇功,根本在于一届届班子、一茬茬官兵坚持听党指挥,大力弘扬铁军优良传统,锤炼形成了“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
  岁月的车轮载着“叶挺独立团”走近机械化、信息化战争时代。这个团先后迎来轮式步战车、自行迫榴炮和车载榴弹炮等一大批新型装备,率先成为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团。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也给官兵带来新挑战。
  敢为人先是“叶挺独立团”官兵的个性。新装备列编后,没有训练教材,没有保障器材,没有训练场地,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但是他们不等不靠,充分发扬长征途中的“开路先锋”精神,在“闯”和“创”中探索实践。很快,他们就跑院校、进工厂、访教授、问专家,广泛收集资料,编写出各类训练教案500余份,填补了全军装甲步兵、新型自行迫榴炮等多个专业训练的空白,换装当年就使新装备形成了战斗力。
  建设信息化铁军,是“叶挺独立团”官兵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在全军上下大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型的热潮中,他们将一批信息技术革新成果加盟到“中军帐”中,研发了机械化机动车辆监控系统、兵棋推演系统、火力毁伤辅助决策系统等9类指控软件,自主研制轻武器射击自动报靶系统、多功能夜间照明器等40余种革新器材,提高了指挥信息化水平和精确指控能力,再次成为打赢征途上的“开路先锋”。
  “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在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考验中,“叶挺独立团”也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98长江抗洪抢险,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之堤;“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他们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战斗素质展示了铁军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他们用双手为灾区群众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苏丹国际维和,他们以严明的纪律和精湛的技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八一前夕,当一批老战士回到“叶挺独立团”时,禁不住赞叹:铁军传统依旧在,九州扬威分外红!
  “临汾旅”:没有攻不破的城
  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一支部队以一个城市的名字来命名,“临汾旅”是唯一的一个。这个“唯一”是和一 段血与火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曾经,作为尧帝之都的临汾城,是晋南军事重镇。城郊外有个“挂甲屯”,据说当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屡攻不克,气得将盔甲挂于屯庄的树上,拍马而去。李自成挂甲300多年后的1948年3月,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向前率8纵、13纵等5.3万兵力,发起临汾战役。
  面对阎锡山经营成的“铜墙铁壁”,8纵23旅党组织大胆创新,他们依靠群众智慧,在城墙底部挖了两条110米长的坑道。1948年5月17日,两条坑道同时点火,爆炸后城墙被炸开两个50余米宽的大缺口。我突击部队乘机迅速发起冲击,临汾城被一举攻克!
  23旅创造了奇迹!毛泽东称赞临汾战役是“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随后,徐向前亲手将一面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锦旗授予23旅。
  走进南京军区“临汾旅”荣誉馆发现,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它一路走来屡建功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在国防建设施工工地,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临汾旅”的军旗始终高高飘扬。
  今天,“临汾旅”仍在续写着昔日的辉煌。在旅指挥所内的大屏幕上,一场对抗演练进入僵持状态。一阵寂静后,“临汾旅”利用新战法首先使“敌”中枢网络瘫痪。紧接着,几架直升机从远处呼啸而至,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天而降,直插“敌”阵地纵深……
  昔日铁脚板掘地三尺破敌城,今朝新一代立体作战踏敌营。近年来,“临汾旅”加速部队训练转型,通过濒海训练、攀崖训练和机降训练等贴近实战的演练,部队的作战模式实现了由地面单一化到立体化的跨越。
  浙江某海域孤岛上,官兵们攀行在悬崖峭壁间,砺胆识、磨毅力、练生存,挑战生理极限,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磨砺,苦练野战生存能力。
  安徽某山区天寒地冻、漫天飞雪,这支部队成建制拉到冰天雪地的陌生地域进行实兵实弹检验,通过练协同、练战法、练指挥,磨炼机动作战硬功。
  其实,没有创新就没有我们“临汾旅”。如今虽然部队武器装备大大改善,指战员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临汾旅”依靠群众不断创新的传统始终在传承。各级党组织注重发动群众,一个个着眼未来信息化战场需求的新战法、新训法,见证着新一代“临汾旅”官兵在谋打赢的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足迹。
  如今,“临汾旅”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军队的名片。近年来,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参观,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军事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神剑第一旅”:锻磨大国长剑
  威武的战略导弹令世人瞩目。
  曾经,东南沿海亮剑扬威,西北大漠气贯长虹,长安街上雄姿英展,燕山脚下首发命中……这就是第二炮兵首个“百发百中旅”、首个“一等功旅”。
  这是一支有着辉煌历程的战略导弹部队,走过令中国人骄傲的历程:组建于1993年,是我军首支常规导弹部队,先后完成10多项全军重大战备训练任务,并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战略导弹,开创了第二炮兵军事训练的10多个“首次”,三次受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有“神剑第一旅”之称。
  进入新世纪,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呈现的全新作战理念,精确化、非接触式作战手段,如一串串烙印,深深刻在全旅官兵心上。同时,非对称打击中弱势一方的无奈,也深深刺疼全旅官兵的眼睛。
  大国需要长剑。二炮部队的超强核威慑力量始终是鼎定国家安全的战略盾牌;其灵活多样的常规作战能力,更是信息化时代我军维护国家利益的撒手锏。
  “每一次走过繁华街市,看到和平生活中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我都想: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名指挥员的感受。目前这个旅战斗力虽然处在二炮前列,但官兵从不敢稍有松 懈。营房里常年放着“定远”、“镇远”模型,让官兵别忘有亚洲最大战舰的北洋舰队照样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早上出操,更是先猛喊一通“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战斗精神是英雄部队的精气神。旅党委紧紧围绕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条主线,让战斗精神在日常训练和完成重大任务中加钢淬火。坚持全员额覆盖,既训基层分队又训首长机关,既训战斗班排又训公勤人员;坚持全科目落实,每周5公里越野考核雷打不动,每月整旅整装拉动风雨无阻,每2个月作战区演练常态保持,每年3个月野外合成训练成为制度。
  未来战争是芯片的较量,人才的对抗。历届旅党委坚持用打赢的要求培养人才。近年来,全旅有30多人获全军优秀人才奖,形成“旅有专家、营有尖子、架有骨干”的人才群体,还为上级机关和兄弟部队输送600多名技术骨干,涌现出“全军科技练兵先进个人”高津、“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硕士连长沈方泉等一大批科技人才,有效缩短了战斗力成长周期。
  目前,他们装备的新型导弹已经完全实现了车载化,部队行军途中停车进入阵地,竖起发射架,就能把导弹打出去。完成一级战备准备工作的时间相比原来提前了三分之一,体现了部队快速反应能力。随时随地都能执行任务,导弹攻击的突然性、隐蔽性增强,对敌威慑力也大幅提升。
  “神剑第一旅”以神勇的英姿向世人昭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能够肩负起“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英雄八连”:维稳处突真英雄
  “英雄八连”真英雄。近年里,驻守西北的武警某部八连在执行增援打击、空中投送、铁路输送、要地镇守、目标封控等任务中,以绝佳的战绩出色完成了任务,武警部队党委给八连荣记集体一等功。
  “活着当英雄,死亦成掩体”,这种忘我精神是写在“英雄八连”荣誉室里的骄傲。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八连与敌人遭遇,战斗异常残酷。连长张春礼身上多处负伤,班长王洪仁肠子被炸出体外,在全连只剩下7名勇士的情况下与敌展开肉搏战,最后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营。经历过130余次硬仗、恶仗的洗礼,第三野战军苏北兵团授予八连“英雄连”称号,连长张春礼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如今,武警某部八连官兵在英雄主义的旗帜下,注重在艰苦环境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部队,磨练官兵的顽强意志。穿戈壁、进沙漠、上高原、过草地,先后远程机动陕、甘、宁、青、蒙5个省区的66个县市,进行适应性训练,经历了多种天候、多种地域、多种艰苦条件下的锤炼摔打,提高了整体战斗力。
  一次,他们赴高原执行任务。当机动到海拔5213米的唐古拉山时,连队意外遭到暴风雪围困。这时,干部党员立身为旗,组织全连与暴风雪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按时到达指定地域。
  随后,官兵们在海拔4000米的半山腰住石缝、睡窝棚、喝雪水、吃干粮,全连官兵战胜高原缺氧、脱发嘴裂、指甲凹陷、心脾增大等身体不适,宁可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最后出色完成任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宝中铁路一段山体受洪水冲刷多处出现滑坡,150米铁路被800立方米的泥石覆盖,铁路被迫停运。接到抢险命令的八连官兵,顾不上吃中午饭,迅速徒步赶到4公里之外的出事地点,挖土清淤,开通道路。当铁路疏通时,已是晚上8点,车站护路的工人激动地说:“英雄连队的官兵一个人就是一台推土机。”
  处突维稳当先锋。在一次核查清理行动中,八连官兵顶风冒雪、啃干粮、吃榨菜,连续坚守近50个小时。面对生死考验,时任连长孔为雨3次化装深入侦察,摸清地形地貌和不法分子骨干窝点。当夜,他带领官兵进行铁桶式封控。行动中,官兵个个如下山猛虎,突击抓捕行动成功。班长范阿波脚板被5寸长的铁钉刺穿,但他忍受剧痛完成了任务。
  (通讯员李建文、胡伟、赵启洪、梁兼铭、廖志勇、张华、蔡瑞金、凌平、俞衍、刘磊、王慧参与本组稿件采写)
其他文献
叫我Michael,重点不在于职称,重点在于亲切感。面对一群知识工作者,亲切比敬畏有用得多。    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原本不想取个英文名字,堂堂中国人,干吗用英文名字。后来发现,“文祺”的拼音,使用台湾地区惯用的拼法拼成WenChi,缩写是“W.C”,跟厕所的英文缩写同名。当外国同学一天到晚“W.C”,“W.C”……的叫,我就知道该取个跟厕所不一样,比较好叫的英文名字。刚好那一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
编者按:新的一年,“高手论技”继续伴随大家前行,身处一线的你,就那些技术上最常遇到的故障、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最成熟的应用……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继续围观还是现身说法,新浪微群http://q.t.sina.com.cn/264976,期待您的共同参与。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人性化,我们的许多工作便利了,这其中驱动程序功不可没,但作为幕后英雄,却甚少为人关注。在此,主持人和嘉宾将分两期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大众使用新媒体提供了诸多方便。作为新媒体传播衍生品的网络流行语随之也愈发盛行,它不仅反映了当下大众的传播动机与传播心态,更折射出大众的信息需求类型。本文以网络空间较为火爆的流行语“主要看气质”为例,分析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代,很多热门话题的出现形式都是从个体发起再到全民参与,这种以点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955年4月),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他的名字与“相对论”密不可分——相对论包括两种理论:一是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二是1915年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后者,我们可称之为爱因斯坦引力论。  2015年是爱
[摘要]对于传统纸媒而言,纯粹的服务性报道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明书”,这就需要融入新闻元素,来加强其时效性、关注度和生动性。文摘类报纸要做“鲜活”的服务,在服务中加入新闻元素,让“服务”“活”起来。  [关键词]文摘类报纸;服务性报道;新闻性  先来看两则信息——  一则是载于“久久健康网”的报道《重大突发灾难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后续影响”》。文章是一则知识普及,缺乏新闻背景,显得枯燥,无法引起共鸣。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其内涵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并据此总结了在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一些独特表现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沉默的螺旋;网络舆论  据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
10年来,最流行的口号是:“世界是平的。”  1999年,冷战已经结束,苏联已经垮台,东欧已经变色,两德已经统一,第一次海湾战争已经落幕,而全球化的大戏渐入高潮,美国人、《纽约时报》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写出了第一版《世界是平的》——若干年后,这本书的新版出现在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媒体人和官员的案头。人们已经忘记了比《世界是平的》早出版三年的《中国可以说不》。  2008年,平坦的、全球化的世界有两
【摘要】政治人物拥有政治权力,处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其公众形象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治人物及政治系统其他方面的认知,也影响着政治传播的效果。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认识的形成和“涉人”的社会现象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公众作为“社会人”在政治人物公众形象形成中的主观建构作用,以及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机制。  【关键词】建构
北京奥运会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黄娟和丈夫汪希国商量来商量去,犹豫来犹豫去,终于咬咬牙“豁出去”买了一套一百五十平方的大房子,地点在紧靠北四环的亚运村一带,有名的中达富丽小区,房价彼时已经噌噌噌窜到一万出头。之所以说他们“豁出去”,按黄娟的说法,当时她是抱着若投资失败就要跳楼的心态去买这个房的,刷卡付款签合同时就像签生死状一样,头皮直发麻,眼皮子乱跳,腿肚子直抖。这个小区的房子,两年之前,只要
A和B都是我的朋友,巧的是她们在美国同一所大学攻读博士。本来两人惺惺相惜,异国他乡互作伴,实在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转折是,她们在一年前决定成为同居密友,当时我就心存疑问,这两人都个性特别要强,做有距离感的朋友是有可能的,但要成了亲密无间了,能继续和平友好吗?  A和B均对我这种妇人之见表示了无视,欢天喜地搬到了一起。不出一年,事实就应验了我的质疑。其实都是小事,无非是A愿意把食物、日用品等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