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
2007年12月10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工程部总工程师陈耀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数字电视定于07年12月31日止式开播,届时香港将有6套数字电视节目播出。2007年8月1日,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下称“国标”)正式实施,由于技术参数尚未最终确定等种种因素,内地地面数字电视的推进尚处于试验阶段,香港经过广泛测试,最终选择了多载波模式的“国标”,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采用“国标”全面开播数字电视的地区。而央视在08年1月1日的北京试播,免费高清频道无论商用程度还是产业准备深度,都无法与香港相提并论。
看到此,真有点哭笑不得,内地看似高度集权,标准却五花八门,争论喋喋不休,而香港在全中国率先统一标准,这是不是市场经济的魔力?
从这种状况分析,标准之争显然是利益之争!在利益面前,政府该干什么?香港工商及科技局2004年7月9日就《数码地面电视推行框架》(香港将数字电视称之为数码电视)发表局长政策声明,其中第八条显示,“如在2006年底前,内地仍未公布全国通用制式,政府会由市场决定采用何种制式。亚视和无线已经表明届时会采用欧洲的DVB-T制式作数码广播,以免再度延误推行数码地面电视服务。”尽管内地标准推迟发布,香港政府依然兑现了当时的承诺,运营商也放弃了原先的选择。香港是标准先行、运行在后,内地却反其道而行之,标准已经公布4月有余,却让香港吃了“第一只螃蟹”。香港的这一大胆做法显然存在很多隐患,倘若国内最终确定的地面标准模式与香港使用的模式不同(事实上确为不同——编者注),其已经建起的平台及用户更换机顶盒的成本由谁来买单?市场经济倡导的是建立在一定游戏规则下的公平竞争,作为主管标准的政府机构迟迟不能统一、山台明确的标准,无疑会造成巨大浪费。
节目内容
香港决定“无线”和“亚视”两家电视总共用一个“多频网”,这个“多频网”中将有4套节目实现“数模同播”,既发送数字信号也发送模拟信号。同时“无线”及“亚视”各有一个“单频网”,“无线”计划用此播出1套高清、2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而“亚视”则计划播出1套高清及4套标清节目。这样,截止到2007年12月底,香港最多可有8套数字电视节目播出。
2007年,《南方电视学刊》发表了卓伯棠先生的《香港付费电视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文章中介绍“2005年5月16日,香港两个无线电视台TVB和ATV收政府批准,在2008年增加大气电波广播频道,除现有的TVB翡翠台盟、明珠台、ATV的本港台及国际台外,每家各增加5个数字频道,共9个频道,加上原来的4个,则共有16个频道,并且可播放收费电视节目和成人节目。”16个频道既有标清,也有高清;既有模拟,也有数字;既有免费,又有收费——看来港府在节目方面将遵循渐进原则,允许节目制作商稳步推进,以便更有利于其发展。反观内地的数字电视节目,中央、各省凡是有资格开办数字电视付费节目的,一窝蜂都想分得一块蛋糕,由于投资分散、各自为阵,生产出的节目投入不足,光有数量、缺少质量,不被市场认同,节目集成商、制造商、网络运营都叫苦连天。
同时香港允许播放成人节目,这就是“一国两制”的魅力。成人、赌博节目一直是西方有线电视的盈利点,相信香港的数字电视一定会出现赌博频道。而这两大盈利节目在内地遭到限制,造成现在内地已经实行整体转换的运营商们难寻盈利模式,在政策温房下成长的内地广电人只有寻找保护伞——推动政府涨价,把数字电视转换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将广电人数字化负债的风险降低到最低。以至于用户对广电总局就数字电视推广提出的“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整体转换、市场运作”20字方针后,加上了“用户买单”。更为可悲的是,某地区老百姓甚至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队伍称之为“土匪”。
终端
据介绍,07年12月香港市场不断推出以内地厂家产品为主的数字机顶盒,日、韩企业预计稍后也会推出终端产品,但可能会以“一体机”(内置了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的电视机)为主。价格上,一开始卖2998港元/台的机顶盒,3周后就变成了1690港元/台;有的机顶盒还与电视机一起捆绑、免费销售。在香港数字信号尚未正式开通前,多数市民处于观望之中,相信信号开通后,香港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价格肯定会再降。
而内地机顶盒市场却迟迟不能打开,用户目前更多享受的是运营商“赠送”的产品,这一模式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产权不明晰,除杭州、上海外,全国绝大部分运营商都依靠提高基本收视费的办法抵消机顶盒成本。在这样的模式下,则存在赠送给用户的机顶盒使用年限为几年?出现问题如何维修?机顶盒升级或使用损坏后运营商是否再送?如果用户在较短时间内要求退户,机顶盒是否收回等诸多问题。
尽管不少运营商在转换协议中已有一些制约与防范措施,但当用户要求运营商明确涨价的主要理由时,这些问题运营商将不得不面对。
其次,机顶盒不能自由进入市场,形成不了竞争——不容忽视的是,此举显然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有明显的强买强卖之嫌。
再者,各地运营商更多强调当地的个性,想方设法限制机顶盒的跨地区流动,其无疑会增加制造商的研发成本,机顶盒难以实现规模化,又将增加消费者负担。
最后,一体机对内地消费者来说是“望梅止渴”,购买了再先进的数字电视机,还得带上长长的尾巴。
2007年12月14日,信息产业部公布“一体机”标准,国内、日韩电视机制造厂商积极响应,表示支持。但在当下数字电视仅仅靠广电推广的状况下,估计标准又将成为纸上谈兵。
2007年12月10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工程部总工程师陈耀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数字电视定于07年12月31日止式开播,届时香港将有6套数字电视节目播出。2007年8月1日,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下称“国标”)正式实施,由于技术参数尚未最终确定等种种因素,内地地面数字电视的推进尚处于试验阶段,香港经过广泛测试,最终选择了多载波模式的“国标”,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采用“国标”全面开播数字电视的地区。而央视在08年1月1日的北京试播,免费高清频道无论商用程度还是产业准备深度,都无法与香港相提并论。
看到此,真有点哭笑不得,内地看似高度集权,标准却五花八门,争论喋喋不休,而香港在全中国率先统一标准,这是不是市场经济的魔力?
从这种状况分析,标准之争显然是利益之争!在利益面前,政府该干什么?香港工商及科技局2004年7月9日就《数码地面电视推行框架》(香港将数字电视称之为数码电视)发表局长政策声明,其中第八条显示,“如在2006年底前,内地仍未公布全国通用制式,政府会由市场决定采用何种制式。亚视和无线已经表明届时会采用欧洲的DVB-T制式作数码广播,以免再度延误推行数码地面电视服务。”尽管内地标准推迟发布,香港政府依然兑现了当时的承诺,运营商也放弃了原先的选择。香港是标准先行、运行在后,内地却反其道而行之,标准已经公布4月有余,却让香港吃了“第一只螃蟹”。香港的这一大胆做法显然存在很多隐患,倘若国内最终确定的地面标准模式与香港使用的模式不同(事实上确为不同——编者注),其已经建起的平台及用户更换机顶盒的成本由谁来买单?市场经济倡导的是建立在一定游戏规则下的公平竞争,作为主管标准的政府机构迟迟不能统一、山台明确的标准,无疑会造成巨大浪费。
节目内容
香港决定“无线”和“亚视”两家电视总共用一个“多频网”,这个“多频网”中将有4套节目实现“数模同播”,既发送数字信号也发送模拟信号。同时“无线”及“亚视”各有一个“单频网”,“无线”计划用此播出1套高清、2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而“亚视”则计划播出1套高清及4套标清节目。这样,截止到2007年12月底,香港最多可有8套数字电视节目播出。
2007年,《南方电视学刊》发表了卓伯棠先生的《香港付费电视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文章中介绍“2005年5月16日,香港两个无线电视台TVB和ATV收政府批准,在2008年增加大气电波广播频道,除现有的TVB翡翠台盟、明珠台、ATV的本港台及国际台外,每家各增加5个数字频道,共9个频道,加上原来的4个,则共有16个频道,并且可播放收费电视节目和成人节目。”16个频道既有标清,也有高清;既有模拟,也有数字;既有免费,又有收费——看来港府在节目方面将遵循渐进原则,允许节目制作商稳步推进,以便更有利于其发展。反观内地的数字电视节目,中央、各省凡是有资格开办数字电视付费节目的,一窝蜂都想分得一块蛋糕,由于投资分散、各自为阵,生产出的节目投入不足,光有数量、缺少质量,不被市场认同,节目集成商、制造商、网络运营都叫苦连天。
同时香港允许播放成人节目,这就是“一国两制”的魅力。成人、赌博节目一直是西方有线电视的盈利点,相信香港的数字电视一定会出现赌博频道。而这两大盈利节目在内地遭到限制,造成现在内地已经实行整体转换的运营商们难寻盈利模式,在政策温房下成长的内地广电人只有寻找保护伞——推动政府涨价,把数字电视转换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将广电人数字化负债的风险降低到最低。以至于用户对广电总局就数字电视推广提出的“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整体转换、市场运作”20字方针后,加上了“用户买单”。更为可悲的是,某地区老百姓甚至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队伍称之为“土匪”。
终端
据介绍,07年12月香港市场不断推出以内地厂家产品为主的数字机顶盒,日、韩企业预计稍后也会推出终端产品,但可能会以“一体机”(内置了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的电视机)为主。价格上,一开始卖2998港元/台的机顶盒,3周后就变成了1690港元/台;有的机顶盒还与电视机一起捆绑、免费销售。在香港数字信号尚未正式开通前,多数市民处于观望之中,相信信号开通后,香港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价格肯定会再降。
而内地机顶盒市场却迟迟不能打开,用户目前更多享受的是运营商“赠送”的产品,这一模式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产权不明晰,除杭州、上海外,全国绝大部分运营商都依靠提高基本收视费的办法抵消机顶盒成本。在这样的模式下,则存在赠送给用户的机顶盒使用年限为几年?出现问题如何维修?机顶盒升级或使用损坏后运营商是否再送?如果用户在较短时间内要求退户,机顶盒是否收回等诸多问题。
尽管不少运营商在转换协议中已有一些制约与防范措施,但当用户要求运营商明确涨价的主要理由时,这些问题运营商将不得不面对。
其次,机顶盒不能自由进入市场,形成不了竞争——不容忽视的是,此举显然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有明显的强买强卖之嫌。
再者,各地运营商更多强调当地的个性,想方设法限制机顶盒的跨地区流动,其无疑会增加制造商的研发成本,机顶盒难以实现规模化,又将增加消费者负担。
最后,一体机对内地消费者来说是“望梅止渴”,购买了再先进的数字电视机,还得带上长长的尾巴。
2007年12月14日,信息产业部公布“一体机”标准,国内、日韩电视机制造厂商积极响应,表示支持。但在当下数字电视仅仅靠广电推广的状况下,估计标准又将成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