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嗨,我们一起玩好吗?”“你瞧,我的新玩具泰迪熊可爱吗?”“现在,我们开始魔方大PK!”当孩子喋喋不休地说出这些话时,你一定以为他在和伙伴聊天、做游戏,可一旦睁大眼睛发现周围并无任何玩伴时,不少妈妈都会产生严重的恐慌心理:我的宝宝怎么了?其实,在不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一个特殊的伙伴——“假想朋友”,而且这个亲密无间的“假想伴”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超能量的“保护神”
4岁的卡卡是个极其瘦小而又胆怯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家人陪伴,哪怕是每天的午睡,也要握着爸爸的手才肯入睡。可自从看了动画片《铠甲勇士》之后,能征善战、英勇无敌的铠甲勇士就成了卡卡心中的“偶像”。忽然有一天,卡卡睡觉不要父母陪了,他有板有眼地对爸爸说:“铠甲勇士就在我的身边呢,他特别厉害,会时时刻刻保护我呢!”说完没过十分钟,卡卡就独自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卡卡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总会把“铠甲勇士”挂在嘴边,似乎这个“假想伙伴”真成了他身边形影不离的“保护神”。
解析支招: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对陌生世界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势单力薄的时刻,比如夜晚来临与黑暗为伍,父母外出被迫独处,或是与小朋友发生分歧,经历生病打针的痛苦等等。这个时候,幼儿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寻求精神的帮助,于是“假想伙伴”便诞生了。而且,“假想伙伴”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往往出现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刻,呼之即来。
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的“假想伙伴”,切忌指责孩子“小小年纪胡思乱想什么呢”。同时,要想把孩子从意念之中拉回现实,父母不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孩子意识里“假想伙伴”的作用,久而久之,树立起为人父母者的担当感,建立起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孩子就会逐渐变得勇敢坚强。
犯错后的“挡箭牌”
周末,朵儿媽在厨房准备午餐,3岁半的朵儿在客厅里玩耍。忽然,客厅传来“啪”的一声巨响,妈妈奔出厨房一看,顿时傻了眼。只见茶几上那个精致的凉杯摔得粉碎,玻璃片零零碎碎地躺在地上。还没等妈妈开口,朵儿就大声辩解说:“这不是我做的,是小丸子不小心撞碎的。妈妈是好妈妈,千万不要批评小丸子哟!”妈妈感到莫名其妙,东瞧瞧西看看,也没发现什么小丸子的影子啊?这孩子,怎么说谎呢?
解析支招: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宝宝通常会虚构出这么一个朋友来做“挡箭牌”。这在我们成人眼中是离谱的,荒唐的,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用“假想伙伴”来“顶罪”,并不是编造谎言,也不是逃避错误。而是幼儿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也明白需要承担的后果,所以才会搬出“假想伙伴”来救驾。
一旦遇到此类现象,父母不可当即拆穿孩子的“谎言”,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妨“将计就计”,让孩子和“假想伙伴”一同承担后果,“看来,小丸子太不小心了,以后你一定得提醒她,做事要小心,不能莽撞啊!”相信闯了祸的朵儿听到这话,一定会羞愧地低下头。
孤单中的“陪伴娃”
悠悠的爸爸妈妈都是职场白领,工作格外繁忙,因此5岁的悠悠经常一个人玩耍。没想到的是,悠悠竟然能在自己的玩具小天地里玩得有滋有味。瞧,她手中拿着两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一个起名“美美”,一个起名“乐乐”,嘴上也是振振有词,“美美要参加选美大赛了”“乐乐在模特表演中夺冠了”“现在我给美美换装”“吃饭的时间到了,乐乐想吃点什么呢?”……就这样,悠悠常常一个人玩上数个小时,还是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解析支招: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家生育,第二代独生子女陆续到了入园年龄,幼儿伙伴的匮乏开始凸现。由于内心交往的需要无法满足,孩子就会创造出理想中的虚拟伙伴。据调查,大约有65%的幼儿在独自游戏的过程中,都会以“假想伙伴”弥补内心的缺憾。而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的需求意识更强,玩耍的兴致更浓。
面对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欠缺,父母首先要调整好工作与育儿的关系,适当抽时间多带孩子进行一些喜闻乐见的亲子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其次,家长可在居住的小区或借助网络平台,主动为孩子寻找年龄相仿的玩伴,当看得见的朋友围绕在身边时,孩子自然会更加兴奋,也从中体验到真实交往的乐趣。
总之,“假想伙伴”是孩子理想的朋友,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一旦“假想伙伴”出现在孩子的意念之中,父母千万莫惊慌,不妨进入孩子的想象世界,小心地呵护,精心地指点,让一颗颗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心快乐飞翔。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超能量的“保护神”
4岁的卡卡是个极其瘦小而又胆怯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家人陪伴,哪怕是每天的午睡,也要握着爸爸的手才肯入睡。可自从看了动画片《铠甲勇士》之后,能征善战、英勇无敌的铠甲勇士就成了卡卡心中的“偶像”。忽然有一天,卡卡睡觉不要父母陪了,他有板有眼地对爸爸说:“铠甲勇士就在我的身边呢,他特别厉害,会时时刻刻保护我呢!”说完没过十分钟,卡卡就独自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卡卡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总会把“铠甲勇士”挂在嘴边,似乎这个“假想伙伴”真成了他身边形影不离的“保护神”。
解析支招: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对陌生世界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势单力薄的时刻,比如夜晚来临与黑暗为伍,父母外出被迫独处,或是与小朋友发生分歧,经历生病打针的痛苦等等。这个时候,幼儿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寻求精神的帮助,于是“假想伙伴”便诞生了。而且,“假想伙伴”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往往出现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刻,呼之即来。
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的“假想伙伴”,切忌指责孩子“小小年纪胡思乱想什么呢”。同时,要想把孩子从意念之中拉回现实,父母不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孩子意识里“假想伙伴”的作用,久而久之,树立起为人父母者的担当感,建立起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孩子就会逐渐变得勇敢坚强。
犯错后的“挡箭牌”
周末,朵儿媽在厨房准备午餐,3岁半的朵儿在客厅里玩耍。忽然,客厅传来“啪”的一声巨响,妈妈奔出厨房一看,顿时傻了眼。只见茶几上那个精致的凉杯摔得粉碎,玻璃片零零碎碎地躺在地上。还没等妈妈开口,朵儿就大声辩解说:“这不是我做的,是小丸子不小心撞碎的。妈妈是好妈妈,千万不要批评小丸子哟!”妈妈感到莫名其妙,东瞧瞧西看看,也没发现什么小丸子的影子啊?这孩子,怎么说谎呢?
解析支招:闯祸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处罚,宝宝通常会虚构出这么一个朋友来做“挡箭牌”。这在我们成人眼中是离谱的,荒唐的,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用“假想伙伴”来“顶罪”,并不是编造谎言,也不是逃避错误。而是幼儿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也明白需要承担的后果,所以才会搬出“假想伙伴”来救驾。
一旦遇到此类现象,父母不可当即拆穿孩子的“谎言”,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妨“将计就计”,让孩子和“假想伙伴”一同承担后果,“看来,小丸子太不小心了,以后你一定得提醒她,做事要小心,不能莽撞啊!”相信闯了祸的朵儿听到这话,一定会羞愧地低下头。
孤单中的“陪伴娃”
悠悠的爸爸妈妈都是职场白领,工作格外繁忙,因此5岁的悠悠经常一个人玩耍。没想到的是,悠悠竟然能在自己的玩具小天地里玩得有滋有味。瞧,她手中拿着两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一个起名“美美”,一个起名“乐乐”,嘴上也是振振有词,“美美要参加选美大赛了”“乐乐在模特表演中夺冠了”“现在我给美美换装”“吃饭的时间到了,乐乐想吃点什么呢?”……就这样,悠悠常常一个人玩上数个小时,还是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解析支招: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家生育,第二代独生子女陆续到了入园年龄,幼儿伙伴的匮乏开始凸现。由于内心交往的需要无法满足,孩子就会创造出理想中的虚拟伙伴。据调查,大约有65%的幼儿在独自游戏的过程中,都会以“假想伙伴”弥补内心的缺憾。而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的需求意识更强,玩耍的兴致更浓。
面对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欠缺,父母首先要调整好工作与育儿的关系,适当抽时间多带孩子进行一些喜闻乐见的亲子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其次,家长可在居住的小区或借助网络平台,主动为孩子寻找年龄相仿的玩伴,当看得见的朋友围绕在身边时,孩子自然会更加兴奋,也从中体验到真实交往的乐趣。
总之,“假想伙伴”是孩子理想的朋友,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一旦“假想伙伴”出现在孩子的意念之中,父母千万莫惊慌,不妨进入孩子的想象世界,小心地呵护,精心地指点,让一颗颗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心快乐飞翔。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