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24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第二届“蓉贝”软件人才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蓉举办。第二届“蓉贝”软件人才大会以“‘蓉’聚人才·‘贝’赢未来”为主题,会上公布“2020年成都市软件人才榜单”。
今年以来,在以“蓉贝”软件人才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下,成都人才队伍日渐优化完善,“软实力”再度跃升,软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锐意进取,产业生态良好
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国家软件发展的新一轮战略布局全面开启。
作为一座传统与现代并存、创新与智慧共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加快成为成都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倍增器”和“加速器”,成为助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演进的重要力量,对加快成都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国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成都市软件产业布局日趋完整,目前在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数字文创、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重点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体系。2020年1-11月,成都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23.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软件业务收入3416.1亿元,同比增长12.6%,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在全国19个软件重点城市(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围绕争取国家战略布局,持续保持成都软件产业发展强劲势头。2020年,成都市获得1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高质量发展专项的软件类项目支持,支持力度大幅度超过历史水平。此外,全国首批布局的十大软件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之一、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创新平台落户成都,标志着成都在国家工业软件发展总体布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公布名单,成都“软实力”再上新台阶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成都市委市政府对软件产业和人才建设的高度重视及倾力施为。
为构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的人才生态,提升人才对产业的带动作用,2019年,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和《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首次启动“蓉贝”软件人才计划。自2019年起,每年分别按“行业领军者(不超过10名)、技术领衔人(不超过100名)、资深工程师(不超过1000名)”的层次评聘优秀软件人才,多层次、多维度给予软件人才政策支持,进一步激活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活力,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蓉贝”计划实施的第二年。6月23日,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推荐评选工作如期开展,成都出台《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选办法 》。在产业领域方面,主要在网络信息安全、数字文创、工业软件、地理信息、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APP、5G、人工智能9个重点产业领域组织遴选。在技术方向方面,在软件理论与算法、基础软件、平台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应用软件5大技术方向,涵盖23项重点软件技术的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中遴选。
业内人士表示,成都对软件人才的精细化管理与激励制度已走在前列,体现了成都重视人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心和气魄。
日前,成都按有关程序完成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选工作。“2020年成都市軟件人才榜单”共计618人,其中“蓉贝”软件人才行业领军者3人,“蓉贝”软件人才技术领衔人24人,“蓉贝”软件人才资深工程师116人,软件资深工程师475人。被评聘的“蓉贝”软件人才获得者将享受成都市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有关支持政策。
重视人才,政策利好频出
除了“蓉贝”软件人才计划,成都今年以来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开展了相应活动,招贤纳才,促进产业发展。
6月,成都研究制订了《〈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从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引育龙头骨干企业、创建知名软件园区、提供更优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明确了24条专项政策措施的支持标准、申报主体、申报条件等实施细则。
11月,成都组织开展的2020年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推荐评选工作结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等3个新型软件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新工科基地;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等2个软件实训(实习)基地成为2020年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
与此同时,成都聚焦全市14个产业生态圈、培育行业领军人才;继2017年推出“成都人才新政12条”后,推出“人才新政2.0版”;贯彻落实人才引进计划,出台支持鼓励青年人才在成都东部新区和近郊区落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目前,成都软件产业聚焦平台融合应用软件、工业互联网软件、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和未来汽车电子应用软件等5大类软件产品及服务,着力引导产业集群聚集发展、强化国际国内特色优势、打造产业技术公共平台、营造宜居宜业营商环境、构建产链协同生态体系,加快推动软件产业提档升级,为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