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对下一阶段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做了较为系统的部署。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指向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未来科技发展大方向
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的目标,即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目前算起,离这一目标还不到10年时间,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但好在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尤其是随着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长期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国家在太空漫步、蛟龙潜海、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超级杂交稻、基因测序等方面,一大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也捷报频传。中国应该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危机阴影之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显示了国家最高决策层高瞻远瞩,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重大决心。
二、科技创新主体将定位于企业
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而据我们所了解,此前由多部委起草的一份报告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则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遵循规律;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对于改革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改革的原则对企业、政府、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定位,进一步确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三、五大改革方面刺激相关领域发展
据了解,下一阶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五大方面。
其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体措施是,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同时,强化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在我们看来,未来的政策应该是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以扶持此类企业为基础,才能做到更好的盘活新兴产业和更好更长远的服务于宏观经济建设。
其二,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关专家曾指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五个体系。而在我们看来,这次改革就是要加强创新各主体和各环节的协同,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其三,科技管理体制,即要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要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完善统筹协调的宏观决策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借用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就是,“国家将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强调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科学评价,从需求征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监督评估等重点环节加强改革。完善项目评审评价机制,保证科研人员科研时间。”
其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围绕贯彻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重点从两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工作:一是统筹各类 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最后,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完善所得税优惠、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收益分配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科技全球化下的三大趋势
而纵观世界,目前的科技创新,明显显示出三种特征。首先,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有人说,“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但随着科技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日渐凸显,许多传统的、新的或交叉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并仍处在持续加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日益显现出群体突 破的态势,孕育着重大突破。这种蓄势待发的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的获取方式。同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周期明显缩短,以信息技术转化为财富为例:惠普公司从成立到拥有10亿美元资产用了47年,微软用了15年,雅虎用了2年,谷歌只用了9个月。
其次,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资源在全球流动也日益加快。表现在人才方面——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资金方面——国外资金在一国研发资金中占到相当比例;国际合著论文方面、三方专利和PCT专利数量方面——均呈快速增加的势头。
第三个趋势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化。一方面,企业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更加强调企业、用户、中间商等的全方位参与;另一方面,基于市场需求和与中小企业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已成为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高收入国家对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投资增长远高于研发投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更加频繁,这对于运作良好的专利制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在加快调整。目前的形式呈美亚欧科技三足鼎立——从科技投入来看,近年来美国、亚洲均占全球研发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欧盟所占的份额略小。
五、大会或将刺激科技概念
以历史数据来说,去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达到8600亿元,估计到2015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1.5万亿元折合成250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的研发经费1.3万亿美元,每年增长2%左右,美国是4000亿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到201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
在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上,新兴国家表现出强劲的势头。究其原因,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小于欧美发达国家,从而使其有能力在科技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发达国家凭借其长期的积累和雄厚的实力仍居前沿。
而将视野放回到我国上,国家在近几年大幅度加大科技投资,也反映了国家对于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而这也显示出决策层对于未来国内经济转型之路的明确。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不管是产业定位还是出口,所倚重的更多的是劳动力以及加工类的轻附加值的产品。对于科技领域的建设,显然更加凸显了政府
对于未来工业核心技术方面的重视,这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工业和产业转型。
而另一方面,可以预期的是,有关方面将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从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方面,加大科技金融结合的力度。而在该项目上的创新和利好政策的推出和落实,相比也会对近期一直处于蓄势和调整状态的银行及券商板块形成利好。
而更加直接的是,科技创新大会的圆满落幕,无论其实质内容还是本身的意义,对于我国的新兴产业和科技占比较重的产业来说,都将形成长期利好。大会的召开,其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出台了什么政策或者明确了什么产业的发展规划。更多的,大会向全社会传达的是国家对于产业整体的重视。而态度上的重视,终将转化为政策上的扶持,可以说,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属于科技领域的,无论是现有的第一第二产业的转型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科技终将伴随其中。
一、未来科技发展大方向
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的目标,即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目前算起,离这一目标还不到10年时间,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但好在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尤其是随着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长期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国家在太空漫步、蛟龙潜海、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超级杂交稻、基因测序等方面,一大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也捷报频传。中国应该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危机阴影之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显示了国家最高决策层高瞻远瞩,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重大决心。
二、科技创新主体将定位于企业
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而据我们所了解,此前由多部委起草的一份报告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则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遵循规律;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对于改革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改革的原则对企业、政府、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定位,进一步确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三、五大改革方面刺激相关领域发展
据了解,下一阶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五大方面。
其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体措施是,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同时,强化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在我们看来,未来的政策应该是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以扶持此类企业为基础,才能做到更好的盘活新兴产业和更好更长远的服务于宏观经济建设。
其二,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关专家曾指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五个体系。而在我们看来,这次改革就是要加强创新各主体和各环节的协同,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其三,科技管理体制,即要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要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完善统筹协调的宏观决策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借用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就是,“国家将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强调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科学评价,从需求征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监督评估等重点环节加强改革。完善项目评审评价机制,保证科研人员科研时间。”
其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围绕贯彻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重点从两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工作:一是统筹各类 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最后,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完善所得税优惠、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收益分配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科技全球化下的三大趋势
而纵观世界,目前的科技创新,明显显示出三种特征。首先,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有人说,“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但随着科技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日渐凸显,许多传统的、新的或交叉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并仍处在持续加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日益显现出群体突 破的态势,孕育着重大突破。这种蓄势待发的科技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的获取方式。同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周期明显缩短,以信息技术转化为财富为例:惠普公司从成立到拥有10亿美元资产用了47年,微软用了15年,雅虎用了2年,谷歌只用了9个月。
其次,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资源在全球流动也日益加快。表现在人才方面——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资金方面——国外资金在一国研发资金中占到相当比例;国际合著论文方面、三方专利和PCT专利数量方面——均呈快速增加的势头。
第三个趋势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化。一方面,企业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更加强调企业、用户、中间商等的全方位参与;另一方面,基于市场需求和与中小企业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已成为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高收入国家对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投资增长远高于研发投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更加频繁,这对于运作良好的专利制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在加快调整。目前的形式呈美亚欧科技三足鼎立——从科技投入来看,近年来美国、亚洲均占全球研发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欧盟所占的份额略小。
五、大会或将刺激科技概念
以历史数据来说,去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达到8600亿元,估计到2015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1.5万亿元折合成250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的研发经费1.3万亿美元,每年增长2%左右,美国是4000亿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到201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
在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上,新兴国家表现出强劲的势头。究其原因,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小于欧美发达国家,从而使其有能力在科技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发达国家凭借其长期的积累和雄厚的实力仍居前沿。
而将视野放回到我国上,国家在近几年大幅度加大科技投资,也反映了国家对于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而这也显示出决策层对于未来国内经济转型之路的明确。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不管是产业定位还是出口,所倚重的更多的是劳动力以及加工类的轻附加值的产品。对于科技领域的建设,显然更加凸显了政府
对于未来工业核心技术方面的重视,这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工业和产业转型。
而另一方面,可以预期的是,有关方面将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从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方面,加大科技金融结合的力度。而在该项目上的创新和利好政策的推出和落实,相比也会对近期一直处于蓄势和调整状态的银行及券商板块形成利好。
而更加直接的是,科技创新大会的圆满落幕,无论其实质内容还是本身的意义,对于我国的新兴产业和科技占比较重的产业来说,都将形成长期利好。大会的召开,其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出台了什么政策或者明确了什么产业的发展规划。更多的,大会向全社会传达的是国家对于产业整体的重视。而态度上的重视,终将转化为政策上的扶持,可以说,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属于科技领域的,无论是现有的第一第二产业的转型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科技终将伴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