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教师启发式的“导”,既包括教学生写作之前教师的“导”,要做到“巧妙设疑,柳暗花明”,又包括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的“导”,要做到“铺路拱桥,指点迷津”。除此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导”,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中学生的写作还处在学习、探索、尝试的阶段,要想成熟、成型、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悉心三“导”。
【关键词】“导”;变化;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观书有感》里很有见地的两句诗。这里讲的是一种读书方法,“源头活水”是始和因,“渠清如许”是终和果,说明开始对于结果的重要性。我认为朱熹只讲对了一半,“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好的开始虽说是成功的一半,但成功的另一半如果不成功,也等于失败!那么成功的另一半在哪里呢?从“源头”到“渠水”,中间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使得“源头”的水能顺利地流到“方塘”里去,并且清澈如初,不变浑变浊,这样水美了,鱼才能肥。这个过程便是“引导”,成功另一半的妙诀全在这里。教授读书如此,讲演作文也一样,就是要做好“导”字文章。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所谓批,无非是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自己思考,该怎样想才对”,又说,“教师只给些指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应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这里所说的“提示的话”、“引导”和“指导和指点”,就是做“导”字文章,也即教师作文讲演中的启发式方法的运用。本人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对叶老的这番话深有体会,下面我就对教师作文讲演启发式的方法谈谈我的拙见。
1.巧妙设疑,柳暗花明
这是教师在学生开始习作前的“导”。首先作文最忌学生被老师引导提示的条框牵着鼻子走,这就要求老师的引导提示要稍“虚”,不能太“实”。 太“虚”了,容易变“虚”为“空”,学生容易由于空泛,泛泛而谈无的放矢;太“实”了,学生容易受到束缚,墨守成规、画地为牢。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变“虚”为“轻”,防止学生人云亦云,轻浮浅俗,这就要求引导提示要“沉”。“虚”即启发性,“沉”即深刻性,既要“虚”又要“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导”字文章。在此,我以曾经布置过的一篇作文《我终于长大了》为例详细讲解。这次作文题目看起来“不难”,但这“不难”恰恰是一个陷阱,平静的湖面下面往往是漩涡,学生很可能因为“不难”,写起来笔调很顺很顺,但又笔感很平很平。比如很多学生会写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但因雷同而乏味;会写来自社会家长的束缚和困扰,但因体验有限而显得空谈;会写自己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辜负了父母或者师长的期望,自己后悔极了;会写自己有了一丁点小改变就觉得自己长大了;甚至会认为有了胡腮、长了青春痘,就代表自己长大了……诸如这些,就容易落入“空而轻”和“实而浮”的怪圈,学生容易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容易只停留在“长大了”的具体意义(诸如长胡子、童年往事等等)上,而没有想到或提高到“长大了”的抽象意义(诸如心灵审美、理智成熟、理想与现实、义务与责任等等)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长大了”的真正内涵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题目不难,难就难在学生是一个“有心人”。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学生善于发现、有新颖的观点、有独到的体会、有深刻的见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提示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有心人”。基于此,我就巧妙布置了一个疑阵,让学生在疑阵中迂回,在迂回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我终于长大了”。
我问学生:“我这样算不算长大了”,学生满头雾水,然后疑惑地点点头,我接着说:“我有一位同学,他的年龄和我相仿,但她有好几次都为一条枕巾的洗与不洗的问题迟疑多天,最后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她的母亲来决定。也曾经把外国名字马拉多纳误认为马拉了一种叫做多纳的东西,还问我们说:多纳为何物?我们常笑她太幼稚甚至于孤陋寡闻。”听了我这番介绍之后,同学们纷纷讨论,逐步意识到,“长大了”不单单是时间年龄的变化,不单单是体重身高的变化,不单单是身体发肤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自己心灵的变化、思想的变化、气质的变化、能力的变化等等。“长大了”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变化。这样的引导提示,首先,它不是空洞无物,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其次,它纠正了学生的误区,清除了学生的盲区,扩大了学生的明区;其三,它是个案,不但不会形成束缚条框,还可以引发联想、想象、感悟,从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其四,它联系实际,引发思考,使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能有效做到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产生。这样的提示引导才真正做到既 “虚”,即启发性,又 “沉”,即深刻性。
2.铺路拱桥,指点迷津
这是教师在学生完成习作后的“导”。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他的习作经常不入福楼拜的法眼,看都不看就退回去,福楼拜教给他的是修改、修改,还是修改。这是教给他一个道理,好文章通常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在没有灵感的偶然出现之前,好文章是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中学生写作还处在学习、探索、尝试阶段,老师不可能像福楼拜一样看都不看就将学生的文章退回去,他们需要一些建议,一些提示,好让他们灵机一动,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提示批语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羚羊挂角,这就需要铺路拱桥,指点迷津,好让学生有层可攀,有迹可求。许多语文老师评改作文,都是模棱两可,不着边际,通常会写上“思路不清晰”、“主题不鲜明”、“中心不突出”、“没有深度”等等之类的评语,学生看了这些评语后,即使冥思苦想,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怎样才清晰?怎样才鲜明?怎样才突出?怎样才有深度?学生不知所以然,也自然无从下笔,无从改起。提示批语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好让学生自然而然。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好事多磨,讲演作文单靠这样一个习作前的“导”和一个习作后的“导”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头”和“尾”两个大的方面,更多的指导工作我们还应放在“中”字上,即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导”, 诸如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选材与立意之间的关系,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与标点符号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异常繁琐,细密多变,如果一一讲授,这里应该怎样,那里应该如何,那么结果教师必然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如何说起”,而学生必然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如何写起”!这时我们必须要换一种思维,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在学生作文中教师费时、费劳、低效的批改,不如事先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只要指导学生理解作文对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的要求,告诉学生教师在评改中的优劣标准,如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优劣标准,把主动权和操刀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用这种要求和标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其他的问题都能灵活应变。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成熟成型成功,教师的悉心“提示”、“指导”、“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讲演作文需要靠这样不断地切磋琢磨,除了学生要长期反复练习修改外,老师的长期反复指导批改也同样必不可少。只有两者配合融洽,习作才能最终在学生的手上锦上添花,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导”;变化;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观书有感》里很有见地的两句诗。这里讲的是一种读书方法,“源头活水”是始和因,“渠清如许”是终和果,说明开始对于结果的重要性。我认为朱熹只讲对了一半,“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好的开始虽说是成功的一半,但成功的另一半如果不成功,也等于失败!那么成功的另一半在哪里呢?从“源头”到“渠水”,中间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使得“源头”的水能顺利地流到“方塘”里去,并且清澈如初,不变浑变浊,这样水美了,鱼才能肥。这个过程便是“引导”,成功另一半的妙诀全在这里。教授读书如此,讲演作文也一样,就是要做好“导”字文章。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所谓批,无非是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自己思考,该怎样想才对”,又说,“教师只给些指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应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这里所说的“提示的话”、“引导”和“指导和指点”,就是做“导”字文章,也即教师作文讲演中的启发式方法的运用。本人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对叶老的这番话深有体会,下面我就对教师作文讲演启发式的方法谈谈我的拙见。
1.巧妙设疑,柳暗花明
这是教师在学生开始习作前的“导”。首先作文最忌学生被老师引导提示的条框牵着鼻子走,这就要求老师的引导提示要稍“虚”,不能太“实”。 太“虚”了,容易变“虚”为“空”,学生容易由于空泛,泛泛而谈无的放矢;太“实”了,学生容易受到束缚,墨守成规、画地为牢。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变“虚”为“轻”,防止学生人云亦云,轻浮浅俗,这就要求引导提示要“沉”。“虚”即启发性,“沉”即深刻性,既要“虚”又要“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导”字文章。在此,我以曾经布置过的一篇作文《我终于长大了》为例详细讲解。这次作文题目看起来“不难”,但这“不难”恰恰是一个陷阱,平静的湖面下面往往是漩涡,学生很可能因为“不难”,写起来笔调很顺很顺,但又笔感很平很平。比如很多学生会写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但因雷同而乏味;会写来自社会家长的束缚和困扰,但因体验有限而显得空谈;会写自己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辜负了父母或者师长的期望,自己后悔极了;会写自己有了一丁点小改变就觉得自己长大了;甚至会认为有了胡腮、长了青春痘,就代表自己长大了……诸如这些,就容易落入“空而轻”和“实而浮”的怪圈,学生容易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容易只停留在“长大了”的具体意义(诸如长胡子、童年往事等等)上,而没有想到或提高到“长大了”的抽象意义(诸如心灵审美、理智成熟、理想与现实、义务与责任等等)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长大了”的真正内涵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题目不难,难就难在学生是一个“有心人”。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学生善于发现、有新颖的观点、有独到的体会、有深刻的见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提示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有心人”。基于此,我就巧妙布置了一个疑阵,让学生在疑阵中迂回,在迂回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我终于长大了”。
我问学生:“我这样算不算长大了”,学生满头雾水,然后疑惑地点点头,我接着说:“我有一位同学,他的年龄和我相仿,但她有好几次都为一条枕巾的洗与不洗的问题迟疑多天,最后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她的母亲来决定。也曾经把外国名字马拉多纳误认为马拉了一种叫做多纳的东西,还问我们说:多纳为何物?我们常笑她太幼稚甚至于孤陋寡闻。”听了我这番介绍之后,同学们纷纷讨论,逐步意识到,“长大了”不单单是时间年龄的变化,不单单是体重身高的变化,不单单是身体发肤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自己心灵的变化、思想的变化、气质的变化、能力的变化等等。“长大了”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变化。这样的引导提示,首先,它不是空洞无物,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其次,它纠正了学生的误区,清除了学生的盲区,扩大了学生的明区;其三,它是个案,不但不会形成束缚条框,还可以引发联想、想象、感悟,从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其四,它联系实际,引发思考,使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能有效做到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产生。这样的提示引导才真正做到既 “虚”,即启发性,又 “沉”,即深刻性。
2.铺路拱桥,指点迷津
这是教师在学生完成习作后的“导”。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他的习作经常不入福楼拜的法眼,看都不看就退回去,福楼拜教给他的是修改、修改,还是修改。这是教给他一个道理,好文章通常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在没有灵感的偶然出现之前,好文章是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中学生写作还处在学习、探索、尝试阶段,老师不可能像福楼拜一样看都不看就将学生的文章退回去,他们需要一些建议,一些提示,好让他们灵机一动,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提示批语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羚羊挂角,这就需要铺路拱桥,指点迷津,好让学生有层可攀,有迹可求。许多语文老师评改作文,都是模棱两可,不着边际,通常会写上“思路不清晰”、“主题不鲜明”、“中心不突出”、“没有深度”等等之类的评语,学生看了这些评语后,即使冥思苦想,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怎样才清晰?怎样才鲜明?怎样才突出?怎样才有深度?学生不知所以然,也自然无从下笔,无从改起。提示批语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好让学生自然而然。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好事多磨,讲演作文单靠这样一个习作前的“导”和一个习作后的“导”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头”和“尾”两个大的方面,更多的指导工作我们还应放在“中”字上,即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导”, 诸如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选材与立意之间的关系,语句与语句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与标点符号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异常繁琐,细密多变,如果一一讲授,这里应该怎样,那里应该如何,那么结果教师必然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如何说起”,而学生必然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如何写起”!这时我们必须要换一种思维,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在学生作文中教师费时、费劳、低效的批改,不如事先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只要指导学生理解作文对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的要求,告诉学生教师在评改中的优劣标准,如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优劣标准,把主动权和操刀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用这种要求和标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其他的问题都能灵活应变。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想成熟成型成功,教师的悉心“提示”、“指导”、“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讲演作文需要靠这样不断地切磋琢磨,除了学生要长期反复练习修改外,老师的长期反复指导批改也同样必不可少。只有两者配合融洽,习作才能最终在学生的手上锦上添花,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