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教育价值的需求。
以往我们谈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注重的大多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而延伸到课堂外就是选拔和甄别。更可怕的一个误区是历史教育被生硬地赋予了政治功能,历史教学所教的多是带有结论性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毫无主动学习精神,被动学习成了学生不得已的选择。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在思考我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大优化?我想从历史课堂的问题教学法的角度加以探讨,希望能在教学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把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问题才会自主、创新、发现和体验。传统的课堂设问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注重问题的答案,因而过多地采用封闭式的设问“是什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感领域和其他认知领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设问,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例如我在介绍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历史时,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学生看书5分钟,再讨论2分钟。学生纷纷举手,1、2两小题很快答出。我对表现好的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在学生回答好两小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一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学生从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绍中很容易得出特点一。学生讲解说明四羊方尊图片,教师稍作引导,不难归纳出特点二。教师分层次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得出特点三。呈现图片要求速度适中,图片呈现后及时关闭窗口。学生在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特点四。这样就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课堂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最成功的课堂教学是能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时,我一开始只是讲解了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然后逐一分析了条约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的学生也能勉强背出个大概了。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对这两个条约还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当堂发问。下面鸦雀无声。看得出不是学生不敢问,确实是没什么问题可问。我说,你们都懂了?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两个条约有什么异同的地方?这个问题看似很普通,但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反应,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出来了……这样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辨析,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借势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提问方法,能启发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规划出学生发展的目标,然后紧扣教学内容,抓住需要铺垫衔接的细节来设计问题,要照顾到不同能力层次、个性特征的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要做到因人而异,要让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问题教学法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尝试和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庞丹丹)
以往我们谈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注重的大多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而延伸到课堂外就是选拔和甄别。更可怕的一个误区是历史教育被生硬地赋予了政治功能,历史教学所教的多是带有结论性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毫无主动学习精神,被动学习成了学生不得已的选择。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在思考我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怎么样才能达到最大优化?我想从历史课堂的问题教学法的角度加以探讨,希望能在教学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把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问题才会自主、创新、发现和体验。传统的课堂设问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注重问题的答案,因而过多地采用封闭式的设问“是什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感领域和其他认知领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设问,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例如我在介绍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历史时,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学生看书5分钟,再讨论2分钟。学生纷纷举手,1、2两小题很快答出。我对表现好的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在学生回答好两小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一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学生从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绍中很容易得出特点一。学生讲解说明四羊方尊图片,教师稍作引导,不难归纳出特点二。教师分层次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得出特点三。呈现图片要求速度适中,图片呈现后及时关闭窗口。学生在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特点四。这样就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课堂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最成功的课堂教学是能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时,我一开始只是讲解了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然后逐一分析了条约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的学生也能勉强背出个大概了。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对这两个条约还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当堂发问。下面鸦雀无声。看得出不是学生不敢问,确实是没什么问题可问。我说,你们都懂了?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两个条约有什么异同的地方?这个问题看似很普通,但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反应,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出来了……这样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辨析,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借势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提问方法,能启发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规划出学生发展的目标,然后紧扣教学内容,抓住需要铺垫衔接的细节来设计问题,要照顾到不同能力层次、个性特征的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要做到因人而异,要让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问题教学法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尝试和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