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144-01
老虎西沟铜矿化点位于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行政隶属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堡乡。该铜矿化点在解放初期有过开采活动,后期停滞。笔者在该区域主持过地质普查工作,对该区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笔者认为深入研究该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周边乃至辽西地区类似地质环境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特征
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台(Ⅰ)北缘,燕山台褶带(Ⅱ)东部的山海关台拱(Ⅲ)的南西部。处于永安破火山口的外围,该区域矿床(点)围绕永安破火山口呈环形展布,已知的矿床(点)均受断裂构造控制,本区所处的区域矿产十分丰富,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多种矿产,以钼为主,此外还有铅、锌、锰、铁、金、银、铜等。(图1)
1.1 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混合花岗岩(Mγ)、似均质混合岩 (Jh)及侏罗系白旗组凝灰角砾岩。
混合花岗岩(Mγ):是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局部呈似片麻状。
似均质混合岩(Jh):多呈灰白色-灰褐色,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暗色矿物主要为铁镁质成分。
侏罗系白旗组凝灰角砾岩(J3b):侏罗系上统白旗组灰褐色-灰白色凝灰角砾岩,局部红褐色。与混合花岗岩接触部可见高岭土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弱硅化等蚀变现象。
1.2 构造
区域上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包含了两大断裂带,其中西平坡-锦西断裂带在本区部分出露,明水断裂带从区域北侧通过。
明水断裂带:隶属于绥中凸起断裂系,为冀北青龙断裂之东延部分,位于绥中东山根-望海屯一线,省内长80km余。由南北两支断裂组成,北支为北西向,南支为近东西向,断面显压性,为绥中凸起上次级凹陷永安早白垩世盆地之北缘边界,属壳断裂。
西平坡-锦西断裂带:隶属于辽西断裂系,发育于绥中凸起上,由断续的北东向断裂组成,长115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60度左右,沿断裂有白垩纪火山岩喷发。切割东西向断裂,属压剪性壳断裂。
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域上岩浆岩的产出及矿床的分布,尤其在西平坡-锦西断裂带上,呈雁行式排列的断裂中分布着众多的已知矿床和矿点。
永安破火山口构造位于绥中县北部,处于阜新-锦州-永安火山喷发带的西南端。在破火山口构造外缘,有较强的蚀变与矿化,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和次生石英岩化。
1.3 岩浆岩
该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岩浆岩主要以中粗粒花岗岩、辉绿岩脉、正长斑岩脉形式产出,常有含矿热液充填,形成了金、铜、多金属矿化。
辉绿岩:黄绿-墨绿色,局部风化强烈呈土黄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脉状产出。区内共发现规模较大的辉绿岩脉5条,呈“彡”字形雁行式产出于工作区中西部至中南部,宽幅1-20m不等,长900-1400m不等,走向北东,其中1、2、3、5号为北西倾,倾角70-85°,4号为南东倾,倾角55-70°。区内也有辉绿岩小脉产出,产状与附近的规模较大的辉绿岩脉一致。
正长斑岩:土黄-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局部基质呈显晶质结构。大致走向为近南北向,西倾,倾角变化较大。脉状产出,宽1-10m不等,长度不一,工作区北东部出露的正长斑岩脉长2000余m。
霏细岩:土黄-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脉状产出,出露较少。
2.化探特征
区内进行的土壤化学测量圈定了多个铜、金组合异常区,且与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异常相吻合,其中H2异常区为金银铜铅锌异常,该异常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与F1断裂构造高度吻合,走向70°,长约1500m,宽100-300m,浓集中心明显,其中Au最高值370×10-9,Cu最高值16200×10-6。
3.矿化体特征
F1断裂大部分被辉绿岩填充,其中北东部矿化体赋存于辉绿岩中,细粒状和团块状黄铜矿和黄铁矿呈细脉状填充于辉绿岩的裂隙内,同时伴随褐铁矿化、镜铁矿化和弱硅化。
在F1断裂的西南部,铜矿化较强,矿化体赋存于断裂内,地表较窄,向下呈喇叭口状,宽度0.1-3m,有坑道控制。坑道废弃多年,无法进入,在坑口处刻槽采样分析Cu2.18×10-2,Au1.54×10-6。围岩为混合花岗岩,与矿化体接触部蚀变强烈,见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硅化。黄铜矿与黄铁矿伴生,局部可见直径超过3cm的黄铁矿颗粒。矿化体内可见含黄铁矿黄铜矿的构造角砾,因此笔者认为该区的铜矿化至少存在两个期次。
在F1断裂的中部区域,矿化不连續,地表蚀变强烈,但未见矿化露头,仅在钻孔中见到黄铜矿颗粒,采样分析品位也未达到工业品位,与围岩界线不明显。
4.矿化成因
从普查结果来看,区内的铜矿化应属于裂隙填充型。F1断裂形成后,在断裂的西南侧含矿热液沿F1断裂填充,后期辉绿岩才充填到F1断裂中,而后,又有新的含矿流体充填到辉绿岩的裂隙内,这就是北东侧的矿化体。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第一次成矿作用普遍存在于F1断裂内,但辉绿岩的侵入破坏了断裂中部至北东部的成矿。
5.找矿远景分析
前期的钻孔主要围绕F1断裂内的辉绿岩展开,找矿效果较差,且控制深度较浅,未能对区内矿产评价产生决定性作用。区内化探异常范围大,浓集中心明显,与控矿构造吻合度高,说明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应该结合以往资料对该区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探寻成矿的有利位置,结合激电测深和钻探,围绕F1断裂西南侧的老坑口的铜矿化体展开工作,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参考文献
[1] 代连铎.辽西葫芦岛杨钢地区钼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吉林大学,2015.
[2] 李波,邹国富,文书明,黄智龙,唐果,刘月东,盛蕊.滇西北羊拉铜矿床断裂构造、构造控矿模式及找矿预测[J].矿产勘查,2014,(05):699-711.
[3] 王奎峰,李文平,杨德平,孙斌,梅惠呈,贾三石.山东省铜矿床类型、时空分布、典型矿床特征及成矿远景[J].地质学报,2013,(04):565-576.
[4] 冯长根,俞云文,董尧鸿.雁荡山破火山口构造特征及成岩物质来源[J].浙江地质,1997,(01):18-25.
[5] 方锡珩,侯文尧,万国良.相山破火山口火山杂岩体的岩石学研究[J].岩矿测试,1982,(01):1-10.
老虎西沟铜矿化点位于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行政隶属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堡乡。该铜矿化点在解放初期有过开采活动,后期停滞。笔者在该区域主持过地质普查工作,对该区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笔者认为深入研究该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周边乃至辽西地区类似地质环境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特征
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台(Ⅰ)北缘,燕山台褶带(Ⅱ)东部的山海关台拱(Ⅲ)的南西部。处于永安破火山口的外围,该区域矿床(点)围绕永安破火山口呈环形展布,已知的矿床(点)均受断裂构造控制,本区所处的区域矿产十分丰富,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多种矿产,以钼为主,此外还有铅、锌、锰、铁、金、银、铜等。(图1)
1.1 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混合花岗岩(Mγ)、似均质混合岩 (Jh)及侏罗系白旗组凝灰角砾岩。
混合花岗岩(Mγ):是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局部呈似片麻状。
似均质混合岩(Jh):多呈灰白色-灰褐色,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暗色矿物主要为铁镁质成分。
侏罗系白旗组凝灰角砾岩(J3b):侏罗系上统白旗组灰褐色-灰白色凝灰角砾岩,局部红褐色。与混合花岗岩接触部可见高岭土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弱硅化等蚀变现象。
1.2 构造
区域上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包含了两大断裂带,其中西平坡-锦西断裂带在本区部分出露,明水断裂带从区域北侧通过。
明水断裂带:隶属于绥中凸起断裂系,为冀北青龙断裂之东延部分,位于绥中东山根-望海屯一线,省内长80km余。由南北两支断裂组成,北支为北西向,南支为近东西向,断面显压性,为绥中凸起上次级凹陷永安早白垩世盆地之北缘边界,属壳断裂。
西平坡-锦西断裂带:隶属于辽西断裂系,发育于绥中凸起上,由断续的北东向断裂组成,长115km。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60度左右,沿断裂有白垩纪火山岩喷发。切割东西向断裂,属压剪性壳断裂。
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域上岩浆岩的产出及矿床的分布,尤其在西平坡-锦西断裂带上,呈雁行式排列的断裂中分布着众多的已知矿床和矿点。
永安破火山口构造位于绥中县北部,处于阜新-锦州-永安火山喷发带的西南端。在破火山口构造外缘,有较强的蚀变与矿化,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和次生石英岩化。
1.3 岩浆岩
该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岩浆岩主要以中粗粒花岗岩、辉绿岩脉、正长斑岩脉形式产出,常有含矿热液充填,形成了金、铜、多金属矿化。
辉绿岩:黄绿-墨绿色,局部风化强烈呈土黄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脉状产出。区内共发现规模较大的辉绿岩脉5条,呈“彡”字形雁行式产出于工作区中西部至中南部,宽幅1-20m不等,长900-1400m不等,走向北东,其中1、2、3、5号为北西倾,倾角70-85°,4号为南东倾,倾角55-70°。区内也有辉绿岩小脉产出,产状与附近的规模较大的辉绿岩脉一致。
正长斑岩:土黄-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局部基质呈显晶质结构。大致走向为近南北向,西倾,倾角变化较大。脉状产出,宽1-10m不等,长度不一,工作区北东部出露的正长斑岩脉长2000余m。
霏细岩:土黄-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脉状产出,出露较少。
2.化探特征
区内进行的土壤化学测量圈定了多个铜、金组合异常区,且与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异常相吻合,其中H2异常区为金银铜铅锌异常,该异常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与F1断裂构造高度吻合,走向70°,长约1500m,宽100-300m,浓集中心明显,其中Au最高值370×10-9,Cu最高值16200×10-6。
3.矿化体特征
F1断裂大部分被辉绿岩填充,其中北东部矿化体赋存于辉绿岩中,细粒状和团块状黄铜矿和黄铁矿呈细脉状填充于辉绿岩的裂隙内,同时伴随褐铁矿化、镜铁矿化和弱硅化。
在F1断裂的西南部,铜矿化较强,矿化体赋存于断裂内,地表较窄,向下呈喇叭口状,宽度0.1-3m,有坑道控制。坑道废弃多年,无法进入,在坑口处刻槽采样分析Cu2.18×10-2,Au1.54×10-6。围岩为混合花岗岩,与矿化体接触部蚀变强烈,见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硅化。黄铜矿与黄铁矿伴生,局部可见直径超过3cm的黄铁矿颗粒。矿化体内可见含黄铁矿黄铜矿的构造角砾,因此笔者认为该区的铜矿化至少存在两个期次。
在F1断裂的中部区域,矿化不连續,地表蚀变强烈,但未见矿化露头,仅在钻孔中见到黄铜矿颗粒,采样分析品位也未达到工业品位,与围岩界线不明显。
4.矿化成因
从普查结果来看,区内的铜矿化应属于裂隙填充型。F1断裂形成后,在断裂的西南侧含矿热液沿F1断裂填充,后期辉绿岩才充填到F1断裂中,而后,又有新的含矿流体充填到辉绿岩的裂隙内,这就是北东侧的矿化体。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第一次成矿作用普遍存在于F1断裂内,但辉绿岩的侵入破坏了断裂中部至北东部的成矿。
5.找矿远景分析
前期的钻孔主要围绕F1断裂内的辉绿岩展开,找矿效果较差,且控制深度较浅,未能对区内矿产评价产生决定性作用。区内化探异常范围大,浓集中心明显,与控矿构造吻合度高,说明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应该结合以往资料对该区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探寻成矿的有利位置,结合激电测深和钻探,围绕F1断裂西南侧的老坑口的铜矿化体展开工作,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参考文献
[1] 代连铎.辽西葫芦岛杨钢地区钼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吉林大学,2015.
[2] 李波,邹国富,文书明,黄智龙,唐果,刘月东,盛蕊.滇西北羊拉铜矿床断裂构造、构造控矿模式及找矿预测[J].矿产勘查,2014,(05):699-711.
[3] 王奎峰,李文平,杨德平,孙斌,梅惠呈,贾三石.山东省铜矿床类型、时空分布、典型矿床特征及成矿远景[J].地质学报,2013,(04):565-576.
[4] 冯长根,俞云文,董尧鸿.雁荡山破火山口构造特征及成岩物质来源[J].浙江地质,1997,(01):18-25.
[5] 方锡珩,侯文尧,万国良.相山破火山口火山杂岩体的岩石学研究[J].岩矿测试,198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