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梧州高中的孔颖婷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孔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班上一位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他非常看不起教师这份工作,经常带着质疑的语气问孔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从那时候开始,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孔老师,也是这句话让孔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新接一个班级,孔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学生“洗脑”,告诉学生数学学科是学什么的,有什么作用,帮学生建立自己“想要什么”,老师能带给学生什么。孔老师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求真’。”在教学中,孔老师发现,很多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对,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比如,做数学题,他们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当很多学生问孔老师:“老师,我都做了那么多习题,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还是没有得到提高呢?”这时,孔老师就会告诉学生:“因为你没有真诚地对待做题,只是为了做题而并不追求弄懂每一道题,没真正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成绩就难以有效提高。”她认为,学生只有用心地学,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和探讨一道题,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才能说对数学的学习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如果学生走进了“题海战”这一误区,学习的出发点不对,前行的方向就会歪。
有一次在课堂上遇到一道解析几何问题。已知抛物线C:y=-x2+mx-1,点A(3,0),B(0,3),若抛物线C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范围。这道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可同学们的思路似乎一下子没有打开,于是孔老师故意说:“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有多种解法,而我只想出了一种,但我总觉得这个方法还不够巧妙。谁能想到其他更好的方法?”看到学生还在思考、沉默,孔老师笑容可掬地说:“要不,我先讲讲,来个抛砖引玉,一会大家有更好的解法再给我补充一下?”讲完自己的解法之后,孔老师做出一副遗憾的样子,自言自语道:“这里或那里不够理想,哎,怎么办呢?”这时候,学生的表现欲望就被彻底激发起来了,有的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这样比你的解法好一点点,将问题看做x2-(m+1)x+4=0在[0,3]上有两个不等实根,这就是一个二次函数根的分布问题啦!”又有一名同学接着马上说:“老师,我觉得这样更好:把问题转化为:方程x2+4=(m+1)x在[0,3]上有两个不等实根,然后分别画出y=x2+4和y=(m+1)x的图像,看图解决问题。”“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错不错,还有吗?”孔老师问道,“老师,我也是画图,不过我跟他不一样,我将问题转化为考察方程在(0,3]有两个实根……”“哇,这个方法更棒,它把参数分离出来了!你们真是太棒了,你看,只要你开动脑筋,原来你们自己就可以找到这么多精彩的解法,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多思考才会有新发现。”
孔老师善于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孔老师认为,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时应表现出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解决问题的姿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欲和表现欲,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出一种权威状。当学生发现他们有比老师更高明的地方时,自身的学习潜能可以极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孔老师认为,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必须学会聆听和等待。有的学生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他们终于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可是他们或者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或者思维不够严密,甚至表述很凌乱,可能全班同学都不太有耐心听他说话,这时,老师必须是最有耐心的那个听众,还要善于在他混乱的表述中捕捉亮点,然后传递给全班同学,同时还要告诉大家聆听是一种美德,这种诚恳的学习态度会让你收获更多,让全班同学像老师一样学会聆听和等待。
当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问题都有完美而又标准的答案,因此孔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习态度。孔老师说:“有时候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可是,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却解决了与此相关的大量问题,这也是很大的收获,有时候这个问题所附着的相关问题的价值远远大于问题本身,所以即便眼前的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们却得到了更多更丰富、更美妙的‘答案’,这不也是收获吗?”正因为注重思维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学生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最后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时,也不会因此感到失望并产生负面情绪。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联想是丰富、活跃的。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老师“俯下”身子,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讨论、分析、共鸣、分享,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体验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乐趣。
在上《北海二模立体几何解答题解法的对比与辨析》这一内容时,孔老师的课堂上有这么一个教学情景:那是一节试卷讲评课,所有的同学都做过这道题,但是孔老师在评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有三种解法:向量法,传统法,传统+向量法,但是这三种解法都有同学丢分,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一个既能解决问题又适合自己的解法呢?孔老师在这节讲评课的一开始就请了两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解法:向量法和传统法。展示完之后,孔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有的同学认为用向量法运算容易出问题,自己不敢采用,所以习惯使用传统法;有的同学认为传统法表述起来太繁琐,自己不愿使用,宁可使用向量法;有的则认为使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几问题首先要建系,遇上不适合建系的问题就存在局限性,所以还是会选择传统法;还有的同学认为传统法需要“强悍”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弱,所以遇到立几题会不自觉地首选向量法……”听了学生的发言,孔老师并不是马上亮出自己的态度,而是不时地说上两句:“哦,是么?”“哇,原来你空间想象力强,所以你喜欢用传统法,对吗?”“嗯,你喜欢用向量法,应该是个‘运算达人’哦。”
学生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观点表示关切和认同,一个比一个踊跃。丰富多样的思想火花随着学生的热烈讨论而一个接着一个地迸发出来…… 当大家的意见得到充分发表后,孔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测试统计结果:在这次测试中有多少同学使用了传统法,多少同学使用了向量法,多少同学使用了传统+向量的方法,最后使用这三类解题方法中高于10分(本题共12分)的人数各占使用此方法人数的百分比。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使用了向量法,并且向量法的得高分率远高于其他两类解法。
然后,孔老师和风细雨地说:“其实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好方法,既然你要解决问题,那么你和这个问题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关系,你想自己完美地解决问题,首先你要思考:1??这个问题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解决?2??你擅长使用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对于你而言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里存在着你是否能驾驭这个方法的问题,我认为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是孔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点”,即兴教学的一个教学片段。孔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堂上,我喜欢抓住与学生互动生成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和引导,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好玩’。”而对于那些追求事先安排、设计好的“表演式”课堂的做法,孔老师是排斥的,她认为,如果教师上课时考虑的都是如何让学生按照你的教学思路去学习,那么教师的思维就容易被僵化,会完全忽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是避开就是牵强地扭转到自己预设好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是“不好玩”的。
为了让课堂真正“好玩”,在备课的时候,孔老师会针对上课内容准备一些与此相关的知识,然后大略设计一下教学思路,了解课上会有哪些知识点是容易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至于学生会如何发散思维,孔老师不去做任何的预设,只要在备课时把握好哪里会有发散点即可。就如《北海二模立体几何解答题解法的对比与辨析》这一课,通过备课,孔老师知道在“到底选用传统法还是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题更为有效”这一内容点上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课上就抓住这个点,看学生对这个点有什么想法、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去组织教学。因为课前并不抱着“哪个方法是最好的,并一定要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想法去组织和设计教学,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孔老师能用包容的态度去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各种学习方法的利弊,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在孔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学得很有“味道”,这是因为她注意把学科知识的台阶设置得较低,让学生能轻松融入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碰撞出“交流的火花”,产生新的“生成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发现了老师的亮点,老师也发现了学生的亮点,师生互动、共鸣,其乐融融,课堂也就充满了趣味。
(个人小档案:孔颖婷,现任教于梧州高中,学校科研处副主任,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组专家,2004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学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荣获2009-2010年度梧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责编 韦 力)
每新接一个班级,孔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学生“洗脑”,告诉学生数学学科是学什么的,有什么作用,帮学生建立自己“想要什么”,老师能带给学生什么。孔老师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求真’。”在教学中,孔老师发现,很多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对,有些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比如,做数学题,他们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当很多学生问孔老师:“老师,我都做了那么多习题,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还是没有得到提高呢?”这时,孔老师就会告诉学生:“因为你没有真诚地对待做题,只是为了做题而并不追求弄懂每一道题,没真正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成绩就难以有效提高。”她认为,学生只有用心地学,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和探讨一道题,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才能说对数学的学习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如果学生走进了“题海战”这一误区,学习的出发点不对,前行的方向就会歪。
有一次在课堂上遇到一道解析几何问题。已知抛物线C:y=-x2+mx-1,点A(3,0),B(0,3),若抛物线C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范围。这道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可同学们的思路似乎一下子没有打开,于是孔老师故意说:“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有多种解法,而我只想出了一种,但我总觉得这个方法还不够巧妙。谁能想到其他更好的方法?”看到学生还在思考、沉默,孔老师笑容可掬地说:“要不,我先讲讲,来个抛砖引玉,一会大家有更好的解法再给我补充一下?”讲完自己的解法之后,孔老师做出一副遗憾的样子,自言自语道:“这里或那里不够理想,哎,怎么办呢?”这时候,学生的表现欲望就被彻底激发起来了,有的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这样比你的解法好一点点,将问题看做x2-(m+1)x+4=0在[0,3]上有两个不等实根,这就是一个二次函数根的分布问题啦!”又有一名同学接着马上说:“老师,我觉得这样更好:把问题转化为:方程x2+4=(m+1)x在[0,3]上有两个不等实根,然后分别画出y=x2+4和y=(m+1)x的图像,看图解决问题。”“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错不错,还有吗?”孔老师问道,“老师,我也是画图,不过我跟他不一样,我将问题转化为考察方程在(0,3]有两个实根……”“哇,这个方法更棒,它把参数分离出来了!你们真是太棒了,你看,只要你开动脑筋,原来你们自己就可以找到这么多精彩的解法,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多思考才会有新发现。”
孔老师善于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孔老师认为,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时应表现出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解决问题的姿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欲和表现欲,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出一种权威状。当学生发现他们有比老师更高明的地方时,自身的学习潜能可以极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孔老师认为,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必须学会聆听和等待。有的学生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他们终于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可是他们或者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或者思维不够严密,甚至表述很凌乱,可能全班同学都不太有耐心听他说话,这时,老师必须是最有耐心的那个听众,还要善于在他混乱的表述中捕捉亮点,然后传递给全班同学,同时还要告诉大家聆听是一种美德,这种诚恳的学习态度会让你收获更多,让全班同学像老师一样学会聆听和等待。
当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问题都有完美而又标准的答案,因此孔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习态度。孔老师说:“有时候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可是,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却解决了与此相关的大量问题,这也是很大的收获,有时候这个问题所附着的相关问题的价值远远大于问题本身,所以即便眼前的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但我们却得到了更多更丰富、更美妙的‘答案’,这不也是收获吗?”正因为注重思维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学生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最后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时,也不会因此感到失望并产生负面情绪。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联想是丰富、活跃的。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老师“俯下”身子,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讨论、分析、共鸣、分享,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体验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乐趣。
在上《北海二模立体几何解答题解法的对比与辨析》这一内容时,孔老师的课堂上有这么一个教学情景:那是一节试卷讲评课,所有的同学都做过这道题,但是孔老师在评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有三种解法:向量法,传统法,传统+向量法,但是这三种解法都有同学丢分,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一个既能解决问题又适合自己的解法呢?孔老师在这节讲评课的一开始就请了两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解法:向量法和传统法。展示完之后,孔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有的同学认为用向量法运算容易出问题,自己不敢采用,所以习惯使用传统法;有的同学认为传统法表述起来太繁琐,自己不愿使用,宁可使用向量法;有的则认为使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几问题首先要建系,遇上不适合建系的问题就存在局限性,所以还是会选择传统法;还有的同学认为传统法需要“强悍”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弱,所以遇到立几题会不自觉地首选向量法……”听了学生的发言,孔老师并不是马上亮出自己的态度,而是不时地说上两句:“哦,是么?”“哇,原来你空间想象力强,所以你喜欢用传统法,对吗?”“嗯,你喜欢用向量法,应该是个‘运算达人’哦。”
学生听到老师对自己的观点表示关切和认同,一个比一个踊跃。丰富多样的思想火花随着学生的热烈讨论而一个接着一个地迸发出来…… 当大家的意见得到充分发表后,孔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测试统计结果:在这次测试中有多少同学使用了传统法,多少同学使用了向量法,多少同学使用了传统+向量的方法,最后使用这三类解题方法中高于10分(本题共12分)的人数各占使用此方法人数的百分比。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使用了向量法,并且向量法的得高分率远高于其他两类解法。
然后,孔老师和风细雨地说:“其实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好方法,既然你要解决问题,那么你和这个问题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关系,你想自己完美地解决问题,首先你要思考:1??这个问题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解决?2??你擅长使用哪种方法?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对于你而言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里存在着你是否能驾驭这个方法的问题,我认为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是孔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点”,即兴教学的一个教学片段。孔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堂上,我喜欢抓住与学生互动生成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和引导,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好玩’。”而对于那些追求事先安排、设计好的“表演式”课堂的做法,孔老师是排斥的,她认为,如果教师上课时考虑的都是如何让学生按照你的教学思路去学习,那么教师的思维就容易被僵化,会完全忽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是避开就是牵强地扭转到自己预设好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是“不好玩”的。
为了让课堂真正“好玩”,在备课的时候,孔老师会针对上课内容准备一些与此相关的知识,然后大略设计一下教学思路,了解课上会有哪些知识点是容易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至于学生会如何发散思维,孔老师不去做任何的预设,只要在备课时把握好哪里会有发散点即可。就如《北海二模立体几何解答题解法的对比与辨析》这一课,通过备课,孔老师知道在“到底选用传统法还是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题更为有效”这一内容点上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课上就抓住这个点,看学生对这个点有什么想法、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去组织教学。因为课前并不抱着“哪个方法是最好的,并一定要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想法去组织和设计教学,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孔老师能用包容的态度去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各种学习方法的利弊,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在孔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学得很有“味道”,这是因为她注意把学科知识的台阶设置得较低,让学生能轻松融入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碰撞出“交流的火花”,产生新的“生成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发现了老师的亮点,老师也发现了学生的亮点,师生互动、共鸣,其乐融融,课堂也就充满了趣味。
(个人小档案:孔颖婷,现任教于梧州高中,学校科研处副主任,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组专家,2004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学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荣获2009-2010年度梧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