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时局需要,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预备留美学校成立,它是国内仅三所预备留美学校之一。经过几任校长的努力,声名日涨,从中山大学到省立河南大学再到国立河南大学,在民国时期达到了它的辉煌的顶峰。后在1952年政策的影响下被严重肢解,元气大伤,历经一段长时间的恢复,终又在21世纪的今天以百年老校之实之名,傲立与各大高校。其中过程的三起三落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关键词:河南预备留美学校;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60-02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校名的变化为关键字展开论述,分为三起三落。各起落有背景、原因分析,从文化视角,政策视角等方面论述,中间结合着河大的历史描述,详尽地把河南大学的种种过往兴衰展现出来。河南大学的发展过程有其典型性,同时也和当时代的大学一样有着共通性。我们以河南大学这个百年老校为个案研究,以探讨各种内外因素对一所大学的成长的影响。
一、开头的璀璨
中国的近代学校的建立有着极为明确的目标,即是富兵强国。在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并不觉得自己落后,沉浸在千年文明古国的骄傲中不愿醒来,直到被外敌强力打开国门,才被迫睁眼看世界,那些文化典籍汗牛充栋的代代积累和皓首穷经的书生们的满腹经纶,那些宣称动口不动手的儒雅君子们终于没有说服钢铁大炮只有声音没有语句的大口。于是国人们才承认自己的整个教育实需变革,近代学校这才轰轰烈烈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河南预备留美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成。起家:1911年教育界进步人士李时灿等人,上书当局倡议效法欧美引进西学。他们有感于曾经辉煌过的河南如今已经落后,事半功倍的解救之法即是直接学习欧美。尤其重要的,在1912年4月份,全国仅有三所类似学校,它们是北京清华学校(现在的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在的河南大学)。第一届校长是林伯襄,河南人,教育家,未出过国。他全力以赴、昼夜操劳,决心把学校办得有个名堂,使当时的学校形成了有声有色、朝气蓬勃的面貌。发展期(中州大学)、1922年5月由于冯玉祥的支持,从河南查抄军阀的财产中拨出部分款项作为创办中州大学的筹备基金。当时的中州大学首任校长张鸿烈,一名国民委员,运用个人职权和威望聘请了当时文学大师冯友兰出任中州大学额文科主任,聘请大师曹理卿任理科主任。这些殿堂级的大师们不仅吸引了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教师,还让不少优秀的学子们慕名而来。校长张鸿烈在任期间扩园建舍,创图书馆购图书,办实验室;举办文体活动;组织学术团体;办学术刊物;延请名家讲学等措施把学校各方面的活力发挥出来,全校上下一片干劲冲天。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张鸿烈校长在任期间断断续续前后不到两年时间。
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名学校之一,河南预备留美学校的起点不低,那为何没有在这个有利条件下比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校发展的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首先,大环境影响,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政权不稳定,可以说在民国政府的前十年几乎未有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出台,同时现代大学发展缓慢,只有教会大学发展迅速,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任校长的张鸿烈是一名国民政府官员,借助人脉和政治关系为学校吸引了一批人才给中州大学带来不错的开端,因未能一直留在学校尽心尽力贯彻他的治校方针,在任期间校历上记载的是两年,也还是断断续续的几次上任,这难免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其次,相比于清华预备留美学校和上海南洋中学,地理位置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如陈平原《大学有精神》一书中所对比的,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地位对比比较,各自活跃的时期对比“北大的首都大学的特殊地位,正应了‘一步占先,永远优先’。北大活跃于1898到1927,而中央大学、或是东南大学活跃于1928到1947年(现南京大学)”。该因素同样作用于郑州市的郑州大学和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之间的差距,郑州是河南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开封仅仅是个市区,虽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心甚至是皇城,但那些都是历史,是没落的辉煌,和现在的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郑州没有可比性。
最后,校长的任期长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学校的校长的任期长短对学校有较大影响。清华大学的梅贻琦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清华大学的校长,虽在学术上没有一流的造诣,但在做校长这件事上可谓成绩斐然,一生全心全意的服務于清华大学,在1949年后与国民党同去了台湾后,也尽心保护好美国政府赔给清华大学的庚款,只给自己每月300元工资,甚至自己的妻子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后用庚款在台湾又重建清华大学,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台湾清华大学斐然国内外,和国内的清华大学齐名。直至梅贻琦因病去世,他还一直为清华学校的事务所费心。后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浙江大学的竺可桢校长同样如此,在战争年代,学校屡次换校址竺可桢都是走在前边,带领着教授和学生们奔波,他的求是精神通过岁月的洗礼早已深深的和浙江大学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萨本栋的厦门大学,也是任期长达9年,是厦大的第一任校长,在战争年代里谱写了厦大的光辉历史。若是河南大学也有一位终身的校长那情况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也能和那些曾经并列的学校一样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有着显著的地位。
二、民国中后期的辉煌
河南大学前期中州大学的时候因其自身的发展,虽不及清华大学那样学术和名声那样大,在河南省内也逐渐声名鹊起,吸引周边各处学生前来求学,其中,中山大学的命名和省立河南大学的颁发是河南大学的又一高峰。
中山大学。中华民国时期,全国建立了五所中山大学。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紧随其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大学”为名的大学,如武汉、开封、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其中最为出名的有五所。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即是河南大学,它的前身是中州大学,1927年冯玉祥将军改建中州大学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建国后,历经改组与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中山大学时期的校长许心武,江苏省人,早年在美国留学学习建筑。他在职期间兴建大礼堂、恢复了停办4年的河南大学附中、聘名师,许心武是一名非常热爱学生的校长,他因为不满当局扣押爱国学生而愤然辞职,在任时间两年。⑶1930年秋,按照教育部的命令,大学要以所在地地名命名的规定,中山大学正式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该段时间由任期最长(8年)的校长王广庆主持学校内外事务。王广庆校长在危难时接任,凭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筹钱,带领着广大师生远迁校址,在战争动乱时期灵活组织教学,严格教学管理,最终凭着出色的成绩使河南大学名声远播,国家批准成为国立河南大学。
(一)大时代背景。
这时期,可称之为河大的辉煌时期,即常被后人羡慕的民国时代的大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里的自由学术风气,这正是规则日益健全的当下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那时的政府无暇顾及大学的统一和权力的回收,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还是少数人能接受的精英教育,能出过国留学的学生和老师都是在各自的专业内有造诣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人,某些领域的专业大家们对专业知识的垄断很明显,这样,就在高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方面有了极为重要的内部自由,限制了政府对学校课程的控制。少数的精英学生和在学术方面享有自由的教授们组成了一个政府无权干涉和控制的象牙塔。如今的政治干预过多,社会平等要求日益激烈,就势必会造成国家政策的干预和科学和高等教育的距离。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过程中,培养的人的标准会相应的随着改变,可以说是降低了。
但同样的,那时候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必不可少。民国十年,南京政府统治时代的大学,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在高等教育界,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学的发展黄金期,国民政府的措施如下: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规范;去除不合格院校;重视实科建设、改观学科设置偏颇情况(当时的考生尤喜做官,法政专业居多);高校的地区分布和专业设置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经费大幅提高(经费增长速度同时期竟然高于学生、教师人数的增长)。这些政策有力的维护了象牙塔里可贵的学术自由的风气,教授们也不再为生计发愁,过着物质生活丰富的小康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有学术上的进步和创新,当时的大学老师们在最求学术的荣耀的路上狂奔着。
(二)卓越的校长们。
当然,同时卓越的校长也是决定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校长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蔡元培与北大、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校长成全一所名校。大学怎么样,“国家就会怎么样;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这句话的真实写照,而且只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得有卓越的校长。河南大学的校长之所以没有卓越的让人一下就能想起的校长很大程度上任期不够,不过也并不妨碍这些校长在它们的能力范围内并以国内其它高校的卓越的校长们为榜样让河南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起点并不低,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大学校长们在国外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精神的影响。也有李约瑟评价的“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民国大学的时代特殊在校长们在制度之外,大部分依靠着自己的人格力量创造了当时大学的辉煌。第二个因素是人才。在人才之争上不仅是利益关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优秀领袖素养的校長才是关键。第三个因素是校园的硬件设施,图书馆的大小和藏书数量的多少、实验室的器材齐全与否、校园规模的大小、校园的地理位置都直接影响着校长在一个学校里的成就。
校长的个人素质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人格力量,表现为爱学生、爱老师并敢于抵制高压的勇气,许心武校长即是为了维护爱国学生才愤然辞职。其二人文修养,具体表现为具有融会贯通中西文化的素质和远见,再加上开阔的教育视野。其三是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对大学教育的服务精神和牺牲精神,这里涉及到目前争论较多的好学者和好校长关系问题。好学者的话未必就是好校长,如果没有服务意识的话。但一个好校长应该是个好学者,即使不是一流的,也得是个二流,经历过做学问的艰辛才会去站在学者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并尊重学者。学者的特点是独立思维,不人云亦云,既尊重大学的共性又力争办出个性办出特色。
河大的校长们在上面提到的几个因素上都做的有目共睹。首届校长林伯襄在的人格魅力和干劲给河大带来了蓬勃的生气;张鸿烈校长在引进人才和扩大校舍上做了重大贡献;许心武校长的爱生和爱国思想在河大校园里广为传颂;最长任期校长王广庆更是在困难时期毅然接任的勇气令人佩服,并使河大在艰难时期仍能有很好的发展扩大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三、继往开来的勇气
折枝成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部分师生奔赴解放区成立了中原大学。建国初期,河南大学服从大局需要,学院被调出以充实各高校实力。它这棵参天大树折枝成林,落地开花,为国家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经调整,曾经耀眼的发展快速的老校元气大失,跌入了衰落期这个在战争年代顽强拼搏奋斗的老校在1952年的院校调整中吃尽了苦头。给这个几度辉煌的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美德在《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这样描述:“它从预备学校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为一所高等学校,30年代已经变成了一所综合性大学,成为了河南省的骄傲。在抗日战争时期,远迁农村使其声明远扬,并在1942年成为了一所国立大学。然而在1952年院校调整中这所著名的大学被分解了—农业学院和医科学院变成了两所独立的省属高校,理科学院被迁到新乡市成立了一所新的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则被并入了华中理工大学,财经专业并入了中南财经大学,水利专业被划归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最后只剩下了文科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这样后它的校名变成了开封师范学院。发展起来自然就不及被分出去的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令人扼腕叹息。
可喜的是,在经过这样重创之后,这个百年老校不顾影自怜,明白自己的处境,奋起直追,努力发展,以可贺的成绩逐渐恢复往昔的辉煌。并再度凭着自己的实力成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尤其在本科教学阶段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学科上相比于其它同类学校对省内外的高中生有着吸引力;人文地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为校重点建设学科;研究生层次上它的教育学科也在国内教育学的排名上名列前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候,奥运圣火来到开封,并且开封站的火炬传递线路全程的6,6公里的4,2公里在河南大学校内进行。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河南人民会堂签订省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河大正式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郑州大学是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由以上的事实表明,在经过了大创伤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河大不仅在名声上回复了往日的荣光,更是在学术上靠着自己的实力让各高校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1]王昊.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文化选择,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谢冰,智效民.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
[3]高伟强,余启咏.民国著名的大学校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黄延复.清华的校长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可可(1986-),女,汉,河南郑州,学生,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方向。
关键词:河南预备留美学校;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60-02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校名的变化为关键字展开论述,分为三起三落。各起落有背景、原因分析,从文化视角,政策视角等方面论述,中间结合着河大的历史描述,详尽地把河南大学的种种过往兴衰展现出来。河南大学的发展过程有其典型性,同时也和当时代的大学一样有着共通性。我们以河南大学这个百年老校为个案研究,以探讨各种内外因素对一所大学的成长的影响。
一、开头的璀璨
中国的近代学校的建立有着极为明确的目标,即是富兵强国。在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并不觉得自己落后,沉浸在千年文明古国的骄傲中不愿醒来,直到被外敌强力打开国门,才被迫睁眼看世界,那些文化典籍汗牛充栋的代代积累和皓首穷经的书生们的满腹经纶,那些宣称动口不动手的儒雅君子们终于没有说服钢铁大炮只有声音没有语句的大口。于是国人们才承认自己的整个教育实需变革,近代学校这才轰轰烈烈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河南预备留美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成。起家:1911年教育界进步人士李时灿等人,上书当局倡议效法欧美引进西学。他们有感于曾经辉煌过的河南如今已经落后,事半功倍的解救之法即是直接学习欧美。尤其重要的,在1912年4月份,全国仅有三所类似学校,它们是北京清华学校(现在的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在的河南大学)。第一届校长是林伯襄,河南人,教育家,未出过国。他全力以赴、昼夜操劳,决心把学校办得有个名堂,使当时的学校形成了有声有色、朝气蓬勃的面貌。发展期(中州大学)、1922年5月由于冯玉祥的支持,从河南查抄军阀的财产中拨出部分款项作为创办中州大学的筹备基金。当时的中州大学首任校长张鸿烈,一名国民委员,运用个人职权和威望聘请了当时文学大师冯友兰出任中州大学额文科主任,聘请大师曹理卿任理科主任。这些殿堂级的大师们不仅吸引了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教师,还让不少优秀的学子们慕名而来。校长张鸿烈在任期间扩园建舍,创图书馆购图书,办实验室;举办文体活动;组织学术团体;办学术刊物;延请名家讲学等措施把学校各方面的活力发挥出来,全校上下一片干劲冲天。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张鸿烈校长在任期间断断续续前后不到两年时间。
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名学校之一,河南预备留美学校的起点不低,那为何没有在这个有利条件下比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校发展的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首先,大环境影响,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政权不稳定,可以说在民国政府的前十年几乎未有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出台,同时现代大学发展缓慢,只有教会大学发展迅速,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任校长的张鸿烈是一名国民政府官员,借助人脉和政治关系为学校吸引了一批人才给中州大学带来不错的开端,因未能一直留在学校尽心尽力贯彻他的治校方针,在任期间校历上记载的是两年,也还是断断续续的几次上任,这难免会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其次,相比于清华预备留美学校和上海南洋中学,地理位置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如陈平原《大学有精神》一书中所对比的,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地位对比比较,各自活跃的时期对比“北大的首都大学的特殊地位,正应了‘一步占先,永远优先’。北大活跃于1898到1927,而中央大学、或是东南大学活跃于1928到1947年(现南京大学)”。该因素同样作用于郑州市的郑州大学和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之间的差距,郑州是河南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开封仅仅是个市区,虽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心甚至是皇城,但那些都是历史,是没落的辉煌,和现在的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郑州没有可比性。
最后,校长的任期长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学校的校长的任期长短对学校有较大影响。清华大学的梅贻琦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清华大学的校长,虽在学术上没有一流的造诣,但在做校长这件事上可谓成绩斐然,一生全心全意的服務于清华大学,在1949年后与国民党同去了台湾后,也尽心保护好美国政府赔给清华大学的庚款,只给自己每月300元工资,甚至自己的妻子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后用庚款在台湾又重建清华大学,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台湾清华大学斐然国内外,和国内的清华大学齐名。直至梅贻琦因病去世,他还一直为清华学校的事务所费心。后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浙江大学的竺可桢校长同样如此,在战争年代,学校屡次换校址竺可桢都是走在前边,带领着教授和学生们奔波,他的求是精神通过岁月的洗礼早已深深的和浙江大学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萨本栋的厦门大学,也是任期长达9年,是厦大的第一任校长,在战争年代里谱写了厦大的光辉历史。若是河南大学也有一位终身的校长那情况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也能和那些曾经并列的学校一样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有着显著的地位。
二、民国中后期的辉煌
河南大学前期中州大学的时候因其自身的发展,虽不及清华大学那样学术和名声那样大,在河南省内也逐渐声名鹊起,吸引周边各处学生前来求学,其中,中山大学的命名和省立河南大学的颁发是河南大学的又一高峰。
中山大学。中华民国时期,全国建立了五所中山大学。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紧随其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大学”为名的大学,如武汉、开封、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其中最为出名的有五所。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即是河南大学,它的前身是中州大学,1927年冯玉祥将军改建中州大学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建国后,历经改组与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中山大学时期的校长许心武,江苏省人,早年在美国留学学习建筑。他在职期间兴建大礼堂、恢复了停办4年的河南大学附中、聘名师,许心武是一名非常热爱学生的校长,他因为不满当局扣押爱国学生而愤然辞职,在任时间两年。⑶1930年秋,按照教育部的命令,大学要以所在地地名命名的规定,中山大学正式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该段时间由任期最长(8年)的校长王广庆主持学校内外事务。王广庆校长在危难时接任,凭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筹钱,带领着广大师生远迁校址,在战争动乱时期灵活组织教学,严格教学管理,最终凭着出色的成绩使河南大学名声远播,国家批准成为国立河南大学。
(一)大时代背景。
这时期,可称之为河大的辉煌时期,即常被后人羡慕的民国时代的大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里的自由学术风气,这正是规则日益健全的当下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那时的政府无暇顾及大学的统一和权力的回收,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还是少数人能接受的精英教育,能出过国留学的学生和老师都是在各自的专业内有造诣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人,某些领域的专业大家们对专业知识的垄断很明显,这样,就在高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方面有了极为重要的内部自由,限制了政府对学校课程的控制。少数的精英学生和在学术方面享有自由的教授们组成了一个政府无权干涉和控制的象牙塔。如今的政治干预过多,社会平等要求日益激烈,就势必会造成国家政策的干预和科学和高等教育的距离。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过程中,培养的人的标准会相应的随着改变,可以说是降低了。
但同样的,那时候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必不可少。民国十年,南京政府统治时代的大学,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在高等教育界,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学的发展黄金期,国民政府的措施如下: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规范;去除不合格院校;重视实科建设、改观学科设置偏颇情况(当时的考生尤喜做官,法政专业居多);高校的地区分布和专业设置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经费大幅提高(经费增长速度同时期竟然高于学生、教师人数的增长)。这些政策有力的维护了象牙塔里可贵的学术自由的风气,教授们也不再为生计发愁,过着物质生活丰富的小康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有学术上的进步和创新,当时的大学老师们在最求学术的荣耀的路上狂奔着。
(二)卓越的校长们。
当然,同时卓越的校长也是决定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校长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蔡元培与北大、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校长成全一所名校。大学怎么样,“国家就会怎么样;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这句话的真实写照,而且只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得有卓越的校长。河南大学的校长之所以没有卓越的让人一下就能想起的校长很大程度上任期不够,不过也并不妨碍这些校长在它们的能力范围内并以国内其它高校的卓越的校长们为榜样让河南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起点并不低,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大学校长们在国外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精神的影响。也有李约瑟评价的“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民国大学的时代特殊在校长们在制度之外,大部分依靠着自己的人格力量创造了当时大学的辉煌。第二个因素是人才。在人才之争上不仅是利益关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优秀领袖素养的校長才是关键。第三个因素是校园的硬件设施,图书馆的大小和藏书数量的多少、实验室的器材齐全与否、校园规模的大小、校园的地理位置都直接影响着校长在一个学校里的成就。
校长的个人素质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人格力量,表现为爱学生、爱老师并敢于抵制高压的勇气,许心武校长即是为了维护爱国学生才愤然辞职。其二人文修养,具体表现为具有融会贯通中西文化的素质和远见,再加上开阔的教育视野。其三是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对大学教育的服务精神和牺牲精神,这里涉及到目前争论较多的好学者和好校长关系问题。好学者的话未必就是好校长,如果没有服务意识的话。但一个好校长应该是个好学者,即使不是一流的,也得是个二流,经历过做学问的艰辛才会去站在学者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并尊重学者。学者的特点是独立思维,不人云亦云,既尊重大学的共性又力争办出个性办出特色。
河大的校长们在上面提到的几个因素上都做的有目共睹。首届校长林伯襄在的人格魅力和干劲给河大带来了蓬勃的生气;张鸿烈校长在引进人才和扩大校舍上做了重大贡献;许心武校长的爱生和爱国思想在河大校园里广为传颂;最长任期校长王广庆更是在困难时期毅然接任的勇气令人佩服,并使河大在艰难时期仍能有很好的发展扩大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三、继往开来的勇气
折枝成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部分师生奔赴解放区成立了中原大学。建国初期,河南大学服从大局需要,学院被调出以充实各高校实力。它这棵参天大树折枝成林,落地开花,为国家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经调整,曾经耀眼的发展快速的老校元气大失,跌入了衰落期这个在战争年代顽强拼搏奋斗的老校在1952年的院校调整中吃尽了苦头。给这个几度辉煌的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美德在《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这样描述:“它从预备学校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成为一所高等学校,30年代已经变成了一所综合性大学,成为了河南省的骄傲。在抗日战争时期,远迁农村使其声明远扬,并在1942年成为了一所国立大学。然而在1952年院校调整中这所著名的大学被分解了—农业学院和医科学院变成了两所独立的省属高校,理科学院被迁到新乡市成立了一所新的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则被并入了华中理工大学,财经专业并入了中南财经大学,水利专业被划归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最后只剩下了文科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这样后它的校名变成了开封师范学院。发展起来自然就不及被分出去的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令人扼腕叹息。
可喜的是,在经过这样重创之后,这个百年老校不顾影自怜,明白自己的处境,奋起直追,努力发展,以可贺的成绩逐渐恢复往昔的辉煌。并再度凭着自己的实力成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尤其在本科教学阶段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学科上相比于其它同类学校对省内外的高中生有着吸引力;人文地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为校重点建设学科;研究生层次上它的教育学科也在国内教育学的排名上名列前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候,奥运圣火来到开封,并且开封站的火炬传递线路全程的6,6公里的4,2公里在河南大学校内进行。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河南人民会堂签订省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河大正式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郑州大学是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由以上的事实表明,在经过了大创伤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河大不仅在名声上回复了往日的荣光,更是在学术上靠着自己的实力让各高校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1]王昊.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文化选择,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谢冰,智效民.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
[3]高伟强,余启咏.民国著名的大学校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黄延复.清华的校长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河南大学校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可可(1986-),女,汉,河南郑州,学生,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