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江苏沿海城镇发展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沿海城镇,相对于城市,它是扩散效应的辐射点,相对于农村,它又成为产生集聚经济效益的增长点。推进沿海城镇发展,对于加快尚处于“低谷区”的江苏沿海经济带建设,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江苏沿海城镇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江苏除连云港外,沿海无山无石,属于泥沙淤长型海岸,没有深水贴岸的天然良港。海边无法集聚人气。实际上,江苏沿海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其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原料、淡水、石油、天然气、风力、太阳能、湿地、环境容量、港口等资源,都是得天独厚的现实或潜在优势。近年来沿海已初步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或前期条件,吸纳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和资源配置整合的能力大为增强。特别是在交通上,海、陆、空的“瓶颈”已经打通,融入全国沿海大通道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东西向几条高速公路也已经或即将与全国联网,新长铁路实现客、货全面投运,一些新的沿海港口正在加快开发,空运发展迅速。尤其是苏通大桥的即将开通可缩短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为苏北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江苏沿海城镇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规模小、密度低。二是建制镇设置标准偏低,城镇建设水平低,且缺乏特色。三是分布不平衡。四是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五是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六是总体实力薄弱,差异大。七是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八是尚未形成合理、完善的沿海城镇体系。
  
  江苏沿海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
  
  江苏沿海城镇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中心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镇群,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现有城镇再开发。
  沿海城镇发展的模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各具特色,可以有农业产业化推动型、市场拉动型、现代工业带动型、旅游开发型、城市辐射型等几种不同的模式。
  沿海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融入全球产业链发展战略。沿海城镇要加速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以融入全球经济为战略方向,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形成多个具有优势的产业链环节,通过服务全球市场,推动江苏沿海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劳务输出,“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办好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条件建立几个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综合开发区。第二,技术创新战略。针对目前江苏沿海城镇现实,特别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人才少等问题,沿海城镇要及时抓住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沿海开发的极好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主动规划,积极申报开发项目。第三,人力资本开发战略。加强高等教育,依托地方高校设立相关开发专业,同时重视和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人才流动和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到沿海地区创业。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加快引进和培养热爱沿海、奉献沿海的永久型人才。第四,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沿海城镇应以交通、水利等为先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五,经济结构优化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沿海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水果业,增加品种、发展特色、改善质量,培植新型主导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运用新技术对纺织等传统行业实施改革、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开发深加工、高质量、高创汇、高效益的产品:发挥沿海城镇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使沿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加快海洋运输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大吨位、多功能、高效益的海洋运输业。
  沿海城镇“组团式”发展构想。第一,“组团式”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组团式发展模式是指在江苏沿海城镇布局上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在层次上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城镇集群,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的城镇发展模式一组团式发展有利于江苏沿海城镇高效率的发展。使沿海城镇功能互补、合理布局,避免出现能源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从而实现沿海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组团式”发展的具体方式。一是按交通最优原则组团。二是按行政最优原则组团。三是按市场最优原则组团。在江苏沿海地区,三种组团方式之间会出现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包含、相互交叉的情形,这正是城镇组团方式多极化、各具特色的原因所在。在江苏沿海城镇发展中,既要尊重城镇形成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根据城镇发展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因地制宜加以引导、培育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第三,“组团式”发展的聚合轴。一是以204国道、沿海高速、沿海岸线为沿海城镇组团式发展的两条聚合主轴线,以沿海人海河道为城镇组团式发展的聚合次轴线,构建江苏沿海城镇组团式发展的布局框架。二是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为发展重点,以城镇聚合轴线为联系纽带,完善江苏沿海城镇体系。其中,连、盐、通三个市区是城镇多极化发展的龙头,而河口镇、名特专业镇、开发区再造镇、文化古镇是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苏沿海城镇的再开发
  
  我们提出沿海城镇联动式再开发,其基本构想是:以列人江苏省人民政府2000年确定的“222个重点发展中心镇”的沿海城镇为重点。培育沿海城镇组团式发展的中心地,并对这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中心地进行再开发。
  一是拓展河口镇,实施城镇建设与港口开发的联动。河口镇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在运输方式上,它可以通过河运、海运的发展,发挥两种不同水运的功能(某些大型港口还可以实行河海联运);在产业布局的选择上,河口镇既可以搞临海产业区或产业带,也可以搞沿河产业带,并有可能将两个产业带联结起来,形成河口产业密集带:在区域经济功能上,河口镇的发展既可借助沿海港口的外向拓展功能,使产业发展与区外甚至是国外的产业链条融合,同时也可发挥河流的内向延伸功能,使产业的发展向河流中上游地区渗透,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打造名特专业镇,实施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的联动。三是依托开发区再造镇,实施城镇建设与园区发展的联动。四是复兴文化古镇,实施城镇建设与文化资源整合的联动。江苏沿海众多的文化古镇,具有“海、古、红、佛、经”等文化底蕴特色,这是经济发展之魂。一方面,重视对古老文化遗址、典籍的保护,大力开发其经济价值,借古老文化来推动旅游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借助城镇的历史文化的宣传,提高城镇的知名度。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对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为城镇的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根基。
  
  促进江苏沿海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沿海城镇发展在江苏城市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挥大城市的城市化功能,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积极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也并不排斥大中城市的作用,它们各具特色,无法相互替代。恰当地定位小城镇在沿海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正确的沿海城镇发展战略,对于保证沿海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和周期性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倡导多极化区域观取代“三大区域”观。江苏传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思维需要突破。新时期江苏的区域发展思路需要建立“多极化”区域观。对于沿海城镇的建设,必须在区域发展概念上与“海上苏东”相配合,建立全新的“苏东”的区域概念。没有“苏东”这一区域概念,江苏沿海城镇聚合轴的概念将与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相脱节。而且,仅靠“连通城镇聚合轴”,是不可能有效带动沿海城镇的整体发展的。如何将江苏沿海的城镇发展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联动的城镇体系的发展?可否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建立一个跨行政区的、具有相对独立财政和人事并直接对省政府负责的“沿海区域协调机构”?
  三、注重沿海城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不仅要注重沿海城镇“量”的扩张,更要强调城镇“质”的提升。
  四、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沿海城镇发展规划。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本土性的特点。新建沿海城镇要功能完善,在主导产业、城镇规划、管理模式和发展思路等方面应突出特色。对新兴城镇的住宅、厂房、市场设施以及各项公用设施进行综合开发,要注意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城镇综合功能。城镇发展规划应当同本地区县、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局部的城镇规划应当同上一层次的更大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城镇发展规划特别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各个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人、建筑及环境之间的协调。
  五、布点重大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沿海城镇发展必须有产业和项目的拉动。建议国家和省里予以倾斜。争取沿海有更多的审批类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的盘子。尤其是沿海地区有条件上的大项目、好项目,更要优先列入。比如电力项目、重化工项目、石油煤炭粮食储备项目等。
  六、产业指导要突出“海”。充分开发江苏沿海的水产、海盐、能源、港口、航道、旅游、滩涂生物、海洋生物等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在国际上,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涌现,海洋开发技术日新月异,在高技术带动下的新能源、新矿产、新药物、深海物质、生物基因及新航运等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绝大部分产业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的产业还处于幼稚期,可开发的技术空间和潜力无穷。江苏沿海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可着力研究、开发对海洋物质的加工和提炼技术,并通过产业化开发,形成与沿江相关产业的合作与生产分工。
  七、给予特殊政策,理顺体制关系。在用地政策上,针对沿海滩涂非耕地资源丰富并在继续增长的实际,一线达标海堤之外建议作为未利用地处理:对沿海工业在用地计划上给予支持,根据项目需要及时批准供地;对苏南用苏北沿海的地进行占补平衡的,提高复垦补偿标准,并尽可能把项目放到沿海来办。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沿海地域条块、从属关系复杂,这一问题须有高位协调,理顺体制关系,整合各方力量。对沿海的行政区划和权属关系可作适当调整,以属地管理为主,地方能办的事情尽量集中起来交给地方来办,以促进江苏沿海的深度、有序开发。
  八、建立和完善沿海城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城镇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按效率与受益原则,科学划分城镇与县市(区)的事权分工范围,并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税种;要将一部分收入稳定、收益较高的税种留给城镇,适当提高增值税的分成比例,使城镇建设有充分的财力保障。积极构建城镇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城镇财政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提供资金保证,凡不属“社会公共需要”范围的,应由市场机制调节,由私人经济兴办,彻底解决当前城镇财政职能存在的“越位”与“缺位”问题。
  九、创新投融资机制。基本的方向是坚持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集体和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共同投资建城、兴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协调小城镇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江苏沿海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非常之大。对于大多数沿海城镇来说,还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对于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主要的任务可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功能的提升问题,而对于人口较少、环境恶劣的地区,主要的问题可能是产业发展和扶贫问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推动沿海地区城镇的发展。要协调好沿海城镇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不能盲目的过渡超越。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目标。
  (作者:孙月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周俭初,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彭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刘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夏玉兰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商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全省经贸战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一手抓运行调节保平稳增长,一手抓结构调整促发展方式转变,工商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但四季度和明年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需要认真分析,及早谋划,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前三季度我省工商业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我省工商业经济运行主要有四个特
“把领导工作当作一门真正的学问来做。”这是江苏许多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体会。  现在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有高等教育的经历,在学校里养成了做学问的习惯。从政以后他们渐渐发现:“做领导工作,就好比学校做学问的道理一样。”尤其是到了领导岗位之后,更是自觉地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成一门“学问”来做。  领导工作有领导工作的特点,比如“出主意、用干部、谋发展”;做学问有做学问的特点,比如“志在求真,有所发明、有所发
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32例(治疗组)的治疗情况,与同期单纯西药治
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跳广场舞,这中间有男有女,有老有小,熟识的人就用家乡话聊一聊,不认识的人就相互笑一笑。他们相约舞蹈,相约快乐,瞧,大家跳得多开心!可看着
为了在有限耕地面积上获取更大的农业收益。苏北一些地方着力用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路径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初步形成了一些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经验。  落实扶持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高效化。没有大规模就没有大效益,没有大规模就难以实现集约、集聚发展,着力发展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易管理的集中连片的高效种养农业,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的农业规模经济之路,是苏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
电力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快了电力项目建设的步伐.电力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为了避免与减少安全事故,一定要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确保电力项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服务和谐发展就是组织部门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要紧紧抓住“发展”、“服务”、“和谐”三个关键词,把组织工作放到宿迁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准坐标系和着力点,明确组织工作的职能定位。  一、做“导向标”,为和谐发展配干部。树立为和谐发展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就找准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兴奋点。要用跨越发展的任务要求干部,用跨越发展的
“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一理念在各地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中日益生成。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存量转化为资本增量,为区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过程来看,文化是人类在与世界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我们于近期用半个月时间对洪泽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深化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宣传广泛深入,新农村建设氛围基本形成。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洪泽各级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抽调县乡干部深入村组、农户、院落,实施面对面的宣讲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尽最大的可能性使检测的对象保持它的完成性,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对其进行分析检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里面的缺陷与问题,同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