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受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如“母子脆弱症”就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特别担忧和溺爱,导致孩子也发生忧郁及对母亲特别依赖,而缺乏自主。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被别人拽了一下衣服,他便冲上去抓打别人,老师看到正准备给他谈谈,他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后却是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家长总会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在孩子的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据调查,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有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 孩子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行为不当之处。
3.父母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孩子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 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话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就不用再做了。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不公平,而幼儿则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就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长大后就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还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睡觉起床以后都会很紧张的找她的橡皮筋,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的习惯挺好的,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收拾;可后来发现她老是紧紧将橡皮筋捏在手里等着老师给她扎头发,甚至握到手心都冒汗了,便忍不住问起她的原因来,后来她回答:“妈妈说以前在其它班上就老是掉橡皮筋,现在到这个班就千万不能再掉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便体会到了孩子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后来我就很留心观察孩子,的确她在平时生活中对小朋友总是斤斤计较的,铅笔、橡皮从不轻易借给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这不由得让我觉得,孩子仅仅因为家长、成人的一句话,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交流的快乐,甚至为了保护成人眼中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而终日小心谨慎。这样的童年似乎好像挺“悲哀”的。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时必然就会请家里的老人,又或者是保姆帮助照看孩子,像这类情况就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都比父母较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就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看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哈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的自由。众多的不会,降低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埋下了未来潜在的危机,养成了自私、骄横、任性、孤僻、懒惰、依从、懦弱、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
6.教育中父母过早施加学习压力
一些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只关心儿童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儿童学习以外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发展,这往往会扭曲儿童心理发展的轨迹。
如有一位家长过早地把孩子送到了学前班,导致了孩子发展的障碍。孩子七周岁应该上小学了,却拒绝上学,家长一提上学,孩子就哭闹不安,反应强烈。调查后发现,原来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多学些知识,孩子三岁本该入幼儿园小班时,家长就托人将孩子直接送入了学前班,孩子四岁、五岁本该入中班、大班时,家长却继续让孩子留在学前班。结果,由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总是远低于班里的大孩子,使孩子很不适应,造成了严重的学习与交往障碍,结果不但没有如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反,孩子对学习极其厌恶和反感,而且在他人面前显得十分胆小、退缩,不爱说话,并拒绝与父母以外的任何人交往。
前一段时间受媒体广泛关注的某“神童”,十三岁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顺利考入国家某重点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就在其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结束并即将升入博士阶段学习时,却因学业问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原因而被劝退回家。媒体记者的跟踪采访与报道揭开了他成长经历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没有游戏,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上高中时吃饭还都是由妈妈喂,四年大学也基本没有与同学在集体宿舍生活,而是单独住在由学校提供的免费宿舍中继续接受妈妈的照顾,结果造成了他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严重不良,而当他只身一人去北京求学,身边没有了妈妈的陪伴与照顾时,成长中的缺陷就全面暴露,陷入重重困境。该“神童”的遭遇既令人惋惜,又引人深思。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本身亦有规律可循。无论是父母或教师,在儿童早期开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必须既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教育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同等重要,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缺一不可。优质的早期教育应该是符合规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促进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真正成才并早日成才,否则,片面培养的结果只能导致儿童的畸形发展,而难成栋梁之才,即便是出于促进儿童快速发展与成才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欲速不达。
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关专家指出,此期应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给孩子创造一个让身心健康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更加活泼、健康、快乐的渡过他们美好的童年,为孩子以后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受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如“母子脆弱症”就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特别担忧和溺爱,导致孩子也发生忧郁及对母亲特别依赖,而缺乏自主。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被别人拽了一下衣服,他便冲上去抓打别人,老师看到正准备给他谈谈,他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后却是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家长总会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在孩子的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据调查,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有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 孩子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行为不当之处。
3.父母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孩子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 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话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就不用再做了。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不公平,而幼儿则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就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长大后就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还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睡觉起床以后都会很紧张的找她的橡皮筋,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的习惯挺好的,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收拾;可后来发现她老是紧紧将橡皮筋捏在手里等着老师给她扎头发,甚至握到手心都冒汗了,便忍不住问起她的原因来,后来她回答:“妈妈说以前在其它班上就老是掉橡皮筋,现在到这个班就千万不能再掉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便体会到了孩子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后来我就很留心观察孩子,的确她在平时生活中对小朋友总是斤斤计较的,铅笔、橡皮从不轻易借给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这不由得让我觉得,孩子仅仅因为家长、成人的一句话,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交流的快乐,甚至为了保护成人眼中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而终日小心谨慎。这样的童年似乎好像挺“悲哀”的。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时必然就会请家里的老人,又或者是保姆帮助照看孩子,像这类情况就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都比父母较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就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看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哈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的自由。众多的不会,降低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埋下了未来潜在的危机,养成了自私、骄横、任性、孤僻、懒惰、依从、懦弱、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
6.教育中父母过早施加学习压力
一些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只关心儿童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儿童学习以外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发展,这往往会扭曲儿童心理发展的轨迹。
如有一位家长过早地把孩子送到了学前班,导致了孩子发展的障碍。孩子七周岁应该上小学了,却拒绝上学,家长一提上学,孩子就哭闹不安,反应强烈。调查后发现,原来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多学些知识,孩子三岁本该入幼儿园小班时,家长就托人将孩子直接送入了学前班,孩子四岁、五岁本该入中班、大班时,家长却继续让孩子留在学前班。结果,由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总是远低于班里的大孩子,使孩子很不适应,造成了严重的学习与交往障碍,结果不但没有如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反,孩子对学习极其厌恶和反感,而且在他人面前显得十分胆小、退缩,不爱说话,并拒绝与父母以外的任何人交往。
前一段时间受媒体广泛关注的某“神童”,十三岁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顺利考入国家某重点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就在其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结束并即将升入博士阶段学习时,却因学业问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原因而被劝退回家。媒体记者的跟踪采访与报道揭开了他成长经历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没有游戏,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上高中时吃饭还都是由妈妈喂,四年大学也基本没有与同学在集体宿舍生活,而是单独住在由学校提供的免费宿舍中继续接受妈妈的照顾,结果造成了他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严重不良,而当他只身一人去北京求学,身边没有了妈妈的陪伴与照顾时,成长中的缺陷就全面暴露,陷入重重困境。该“神童”的遭遇既令人惋惜,又引人深思。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本身亦有规律可循。无论是父母或教师,在儿童早期开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必须既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教育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同等重要,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缺一不可。优质的早期教育应该是符合规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促进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真正成才并早日成才,否则,片面培养的结果只能导致儿童的畸形发展,而难成栋梁之才,即便是出于促进儿童快速发展与成才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欲速不达。
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关专家指出,此期应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给孩子创造一个让身心健康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更加活泼、健康、快乐的渡过他们美好的童年,为孩子以后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