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兼具了知识性与操作性的特点。然而,受传统技能培训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堂长期以来存在着学习单向性、课堂管理困难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致使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兼顾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挑战。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学是师生沟通、交流、合作、共享的一个活动,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教师展示智慧的舞台。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构成,小细节中包含着大智慧,只有关注细节,才能为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如何通过课堂细节提高学习效率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形成上机规范,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
良好的纪律是顺利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传授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对课堂纪律的控制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地点一般多在机房,学生往往容易被计算机吸引,再加上本身对于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课堂纪律上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上课前闹哄哄地找座位,坐下后还继续嬉笑打闹,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上课过程交头接耳,甚至还会随意走动;教师控制电脑以后,有些学生还是会忍不住悄悄地点击鼠标、敲击键盘,不愿意认真听教师讲课;更有一些学生在得到电脑的操作权后无视课堂任务偷偷上网玩游戏,或者进行其他与授课内容无关的活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完善奖惩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其次,加强教学任务设计,使之符合学生兴趣,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一个严、慈并施的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师生关系融洽了,才能实现良好的课堂纪律。
重视教材使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重视技能操作,但综观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教师在整节课中从来就没有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甚至有些教师还发出这样的质疑:信息技术课需要教材吗?上课的关键不是只需要学生掌握技能吗?笔者认为这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目标的片面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纯粹的技能掌握单一而没有延续性。信息技术教学承载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材(教科书)除了传递种种信息并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结构化之外,还必须教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是做学问的方法。教材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思想,它不仅是学习的方向,更是学生求助的工具。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学生可以从自我需求出发去理解教材,获取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体验。如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来阅读教材,对其中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之后尝试独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辅以教师的点拨,课堂效率才能明显提高。如此一来,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搜集到了一定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掌握了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指导学生使用教材,让学生的眼睛、思想、行动三者合而为一,这将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有意义。
避免“哑巴”演示,寻求技能和语言的双赢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变革,但语言作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美国心理学家伯特·赫拉别恩经过实验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语言在课堂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生动精彩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操作流程,还必须配合言语的说明。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规范,避免出现术语混用的情况。其次,语言要精炼,避免出现过多的口头禅。再次,语言要生动,将幽默与机智相结合。好的语言表达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学习。同样,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课堂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学生上台操作本身具有很多好处:知识的记忆、技能的巩固、成功的体验、自信的提升、榜样的树立、语言的表达。但是,在此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哑巴”演示状况,学生只顾自己操作,忽视讲解。试想:如果学生“沉默是金”,演示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语言的交流,更需要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
如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时,笔者特别注意使用了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学生自信满满地上台以极快的速度操作了一遍,当他自信满满地下去时,其他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原来,上台操作的学生忽视了台下的学生而独自完成任务,台下的学生完全没有得到信息传输的信号,台上和台下的衔接不顺,进而导致效果一般。第二次,笔者提出要求“小老师”必须用讲故事般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这一次上台演示的学生使用了极具个性的介绍:“同学们,今天就由我来揭示一下在插入‘艺术字’过程中发现的小秘密,请同学们睁大眼睛注意看!”台下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高度集中,齐刷刷地把目光锁定在自己的显示器上,期待台上同伴的精彩表现。演示者继续描述着:“当使用‘文字环绕’后,艺术字四周的黑色小方块变成了小圆圈,拖动四周的小圆圈可以改变艺术字的大小,拖动黄色菱形方块可以改变艺术字的样式,拖动绿色小圆圈可以旋转艺术字。插入的艺术字,哪儿美观就拖动到哪儿,哪种出现方式美观就采用哪种方式。”所有学生的眼球就跟着演示者鼠标而动,此时演示者的语言、动作完全调动了听者的视觉、听觉、思维,这种全方位感官的刺激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醒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学生演示完毕,全班学生情不自禁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其他学生更能明白其操作过程及道理。
提倡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发展意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科学的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起着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新课改强调了评价方式应该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变革,注重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已经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很多教师一般仅关注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反馈,却忽视了学生本人对创作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对人的自我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个人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都是在自我评价中发展成熟起来的。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在自我反思中加强对知识点的检查与回顾,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同样,只有善于自评,学生才能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自己,努力争取他人对自己更高的评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勇于面对问题,不断寻求改正自己缺点的好方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总体能力,促进自我不断向上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先自评——谈谈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后自我感觉如何,有什么地方是特别得意之处,有什么地方是差强人意之处……学生通过评价过程的全程参与,获得了自信并期待自己做得更好,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关注基础训练,夯实技能基础
说到信息技术基础,最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的当属学生的键盘操作水平,可以说这项基本技能渗透于信息技术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其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拥有正确的电脑坐姿和键盘打字指法,才能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提高文字输入水平。当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在教授打字课时才注意提醒学生的打字习惯,在随后的教学中就忽视了这项基本技能的训练。键盘指法的练习应当常抓不懈,它等同于小学生练习写字,是需要多练习、反复督促才能养成习惯的。因此,这些基础训练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到每节课,这样学生才会循序渐进,有层次地提高,为每节课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如课堂开始的5分钟开展丰富多彩的打字训练活动,可以是打字比赛,可以是边听写边打字,可以是打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用的内容等,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形式让看似枯燥无聊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将法则编写成有趣的儿歌、顺口溜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记忆。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深刻。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细节远远不止文中所提及的这些。教师要着眼于细节,在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把握好教育时机,不忽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演绎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走入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
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
形成上机规范,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
良好的纪律是顺利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传授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对课堂纪律的控制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地点一般多在机房,学生往往容易被计算机吸引,再加上本身对于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课堂纪律上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上课前闹哄哄地找座位,坐下后还继续嬉笑打闹,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上课过程交头接耳,甚至还会随意走动;教师控制电脑以后,有些学生还是会忍不住悄悄地点击鼠标、敲击键盘,不愿意认真听教师讲课;更有一些学生在得到电脑的操作权后无视课堂任务偷偷上网玩游戏,或者进行其他与授课内容无关的活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完善奖惩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其次,加强教学任务设计,使之符合学生兴趣,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一个严、慈并施的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师生关系融洽了,才能实现良好的课堂纪律。
重视教材使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重视技能操作,但综观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教师在整节课中从来就没有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甚至有些教师还发出这样的质疑:信息技术课需要教材吗?上课的关键不是只需要学生掌握技能吗?笔者认为这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目标的片面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纯粹的技能掌握单一而没有延续性。信息技术教学承载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材(教科书)除了传递种种信息并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结构化之外,还必须教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是做学问的方法。教材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思想,它不仅是学习的方向,更是学生求助的工具。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学生可以从自我需求出发去理解教材,获取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体验。如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来阅读教材,对其中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之后尝试独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辅以教师的点拨,课堂效率才能明显提高。如此一来,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搜集到了一定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掌握了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指导学生使用教材,让学生的眼睛、思想、行动三者合而为一,这将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有意义。
避免“哑巴”演示,寻求技能和语言的双赢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变革,但语言作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美国心理学家伯特·赫拉别恩经过实验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语言在课堂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生动精彩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操作流程,还必须配合言语的说明。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严谨规范,避免出现术语混用的情况。其次,语言要精炼,避免出现过多的口头禅。再次,语言要生动,将幽默与机智相结合。好的语言表达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学习。同样,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课堂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学生上台操作本身具有很多好处:知识的记忆、技能的巩固、成功的体验、自信的提升、榜样的树立、语言的表达。但是,在此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哑巴”演示状况,学生只顾自己操作,忽视讲解。试想:如果学生“沉默是金”,演示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语言的交流,更需要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
如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时,笔者特别注意使用了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学生自信满满地上台以极快的速度操作了一遍,当他自信满满地下去时,其他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原来,上台操作的学生忽视了台下的学生而独自完成任务,台下的学生完全没有得到信息传输的信号,台上和台下的衔接不顺,进而导致效果一般。第二次,笔者提出要求“小老师”必须用讲故事般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这一次上台演示的学生使用了极具个性的介绍:“同学们,今天就由我来揭示一下在插入‘艺术字’过程中发现的小秘密,请同学们睁大眼睛注意看!”台下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高度集中,齐刷刷地把目光锁定在自己的显示器上,期待台上同伴的精彩表现。演示者继续描述着:“当使用‘文字环绕’后,艺术字四周的黑色小方块变成了小圆圈,拖动四周的小圆圈可以改变艺术字的大小,拖动黄色菱形方块可以改变艺术字的样式,拖动绿色小圆圈可以旋转艺术字。插入的艺术字,哪儿美观就拖动到哪儿,哪种出现方式美观就采用哪种方式。”所有学生的眼球就跟着演示者鼠标而动,此时演示者的语言、动作完全调动了听者的视觉、听觉、思维,这种全方位感官的刺激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醒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学生演示完毕,全班学生情不自禁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其他学生更能明白其操作过程及道理。
提倡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发展意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科学的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起着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新课改强调了评价方式应该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变革,注重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已经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很多教师一般仅关注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反馈,却忽视了学生本人对创作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对人的自我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个人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都是在自我评价中发展成熟起来的。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在自我反思中加强对知识点的检查与回顾,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同样,只有善于自评,学生才能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自己,努力争取他人对自己更高的评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勇于面对问题,不断寻求改正自己缺点的好方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总体能力,促进自我不断向上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先自评——谈谈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后自我感觉如何,有什么地方是特别得意之处,有什么地方是差强人意之处……学生通过评价过程的全程参与,获得了自信并期待自己做得更好,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关注基础训练,夯实技能基础
说到信息技术基础,最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的当属学生的键盘操作水平,可以说这项基本技能渗透于信息技术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其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拥有正确的电脑坐姿和键盘打字指法,才能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提高文字输入水平。当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在教授打字课时才注意提醒学生的打字习惯,在随后的教学中就忽视了这项基本技能的训练。键盘指法的练习应当常抓不懈,它等同于小学生练习写字,是需要多练习、反复督促才能养成习惯的。因此,这些基础训练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到每节课,这样学生才会循序渐进,有层次地提高,为每节课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如课堂开始的5分钟开展丰富多彩的打字训练活动,可以是打字比赛,可以是边听写边打字,可以是打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用的内容等,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形式让看似枯燥无聊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将法则编写成有趣的儿歌、顺口溜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记忆。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其实内涵深刻。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细节远远不止文中所提及的这些。教师要着眼于细节,在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中,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把握好教育时机,不忽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演绎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走入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
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