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学生有所收获,上课较为轻松,少不了两个坏节:学生的读,教师的思。
【关键词】朗读;思考;认识
【Abstract】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languages, in order to gain the students in class more easily, and ultimately, bad two sections: the students read, teachers think.
【Key words】Reading; thinking; awareness
08年11月26日我县举办了青年优质课竞赛,统一的课题是《大自然的语言》,几所中学集中在我校进行,有幸听了四节课。回来之后,我的肩膀似乎耸得比头还要高,太累了。不禁感叹:难为你了学生,难为你了老师。在此,我斗胆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心得: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要让老师上课较为轻松,我觉得少不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的读,二是老师的思。
今早的四节课基本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的45分钟,老师的分析就占了35 —38分钟。理由是,我已经布置你们预习,课前预习,课堂就不用读了吗?我觉得不行!
其实前一天上课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作为一名班主任去巡视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读课文,只是浏浏览览,解决课文后面的生字新词;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懒得浏览,挖空心思去寻找课文后面练习的答案;或者匆匆忙忙寻找上课老师布置的几道问答题;更有甚者去找其他同学的答案,预备老师的检查。学生在课前根本没有能够真正的阅读,课堂中又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感知文本,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寻究它的根源。老师的分析属当架空分析,学生的课堂属当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脱离文本的课堂,能有多少收获呢?
语文课堂一定要读吗?读才能有收获吗?不读真的就不行吗?我不想用过多的实践来证明我的看法,就引用几位名人的话吧:
“在语文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王富仁
课堂中不多读书,不接触文本,不感知文本,不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能发现书中的乐趣吗?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根本。”——于漪
就是连最根本的东西都丢失了,课堂又谈何收获呢?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
课堂中不阅读,能形成语感吗?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吗?
“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斯基
今年又开始接班了,一个语文较差的班级。早晚读各25分钟,比上一节45分钟的课还要难熬,全班50个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懒得开口,即使开口的同学嘴巴张开的弧度也是微小的,有时要在身旁站立,才懒洋洋的读几句;有时要瞪大眼睛一个个盯着,手中又拿着笔在早晚读登记本上写着(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早晚读习惯,学校制作一本登记本)。做思想工作,学生反映,张口读书太累了,不想读。其实这种情况还不是课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的,再说不累能有收获吗?良好的阅读习惯都不养成又怎能开发智力呢?智力无法开发,语文成绩能不差吗?
第三节上课的老师给学生4~5分钟快速默读。在此不谈快速,我觉得默读也不好,课堂应该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阅读的,要开口朗读,语言学习的习得性不仅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必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科学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为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动得开,同时让学生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化的语言,优美语言的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
所以课堂上不开口读书,学生的收获少了,几个领导、十几个老师又在后面压阵着,屁股都不敢挪一挪,束手束脚四十五分钟,累了,所以感觉到为难你们了——学生。
其次第二个环节,老师的思考。
听了四节课,其中有三节课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时,有的过于牵强附会,有的突如其来,缺少一种水到渠成自然之趣,百思不得其解,回来之后翻翻手头资料,终于发现一个秘密:
第二节板书设计是:
1、物候和物候学概念。(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4——5)
3、物候现象来临决定的因素。(6——10)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这个教学设计完全来自于南方出版社的《初中新课程优秀教案》。
第三节板书设计是:
1、描述物候现象。
2、作出科学的解释。
3、追究因果关系。
4、阐述研究意义。
这个板书完全来自于《语文教学培训手册》的88页。
第四节课的板书设计:
1、提出说明现象。现象
2、说明其重要性。
3、影响意义。 ↓
4、研究意义。本质
来源于北京教育出版社《轻巧夺冠•全国重点中学部分一线教师联合编写》。
以上板书设计来看,我们老师上课大部分是照搬人家,生搬硬套的,缺少自己一份独特的理解,缺少一种对教材的热爱,对“自然”的欣赏,整节课都感觉到老师心不在焉,似有灵魂出窍一样,只想急急忙忙原原本本地把别人的看法强加到学生身上,当学生无法接受时,老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烦躁,但是后面又领导与老师压阵着,这种烦躁与无奈不好发作只好强忍着,只好跪着的教学,因此我就感觉到:难为你了,老师。
因此,做一名老师要注重知识的内化,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众宣扬,当众公布,这不是一件很快乐、很自豪的事情吗?你的快乐、自豪将会感染着学生,师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于课堂,这样的课堂将会妙趣横生,乐趣无穷,听课的老师也不会头比肩高了。
有位同行,完完全全凭自己的教学实力,从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山村发展到南宁市区一所有名的学校。听她上课时,总感觉到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课堂上她总是保持着一种轻松、愉快、兴奋,她的轻松、愉快、兴奋传达着是那样的热爱着教材、热爱着课堂,热爱着每一位学生。因此课堂总能恰到好处的完成预定的目标,学生总能得到预期的收获。
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课堂充满着热爱,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多一份思考。去年五月份,德高望重的潘茂生校长和韦德南主任来到我校进行督导,与之交流时,他们有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做一名老师要多一份思考,做一名语文老师更要多一份思考。
首先课前要思考:这篇课文有怎么特点?它在单元教学中,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怎么位置?它又怎么东西值得学生学习?这些东西是否太繁太杂,或许是较为简单?这种文本当前如何上?同组的教师又是如何上?有了课前的反思之后,根据教学的特点与班级的情况定位教学目标,明确教与学的内容。《大自然的语言》是篇讲读课,放在本单元之首,在本单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农村学生的特点要安排2~3节课,第一节只完成说明对象,整体把握,熟悉教材,走进文本。至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第二节完成,第三节用练习加以巩固以致仿写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再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天长日久的积累,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前行。
其次课中要进行思考: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能完成了吗?重点抓住了吗?难点突破了吗?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配合程度、兴奋程度,甚至脸部的表情,练习的收效。
课后要进行反思:我根据学生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么样?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了吗?我要采取哪种方法更为合适?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课堂才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总之,我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不了这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要充分的朗读,二是老师要深刻的思考。只要这两个环节能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在各种重压之下,老师才能比较轻松的面对课堂,语文教学的路子才越走越宽。
【关键词】朗读;思考;认识
【Abstract】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languages, in order to gain the students in class more easily, and ultimately, bad two sections: the students read, teachers think.
【Key words】Reading; thinking; awareness
08年11月26日我县举办了青年优质课竞赛,统一的课题是《大自然的语言》,几所中学集中在我校进行,有幸听了四节课。回来之后,我的肩膀似乎耸得比头还要高,太累了。不禁感叹:难为你了学生,难为你了老师。在此,我斗胆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心得: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要让老师上课较为轻松,我觉得少不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的读,二是老师的思。
今早的四节课基本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的45分钟,老师的分析就占了35 —38分钟。理由是,我已经布置你们预习,课前预习,课堂就不用读了吗?我觉得不行!
其实前一天上课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作为一名班主任去巡视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读课文,只是浏浏览览,解决课文后面的生字新词;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懒得浏览,挖空心思去寻找课文后面练习的答案;或者匆匆忙忙寻找上课老师布置的几道问答题;更有甚者去找其他同学的答案,预备老师的检查。学生在课前根本没有能够真正的阅读,课堂中又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感知文本,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寻究它的根源。老师的分析属当架空分析,学生的课堂属当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脱离文本的课堂,能有多少收获呢?
语文课堂一定要读吗?读才能有收获吗?不读真的就不行吗?我不想用过多的实践来证明我的看法,就引用几位名人的话吧:
“在语文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王富仁
课堂中不多读书,不接触文本,不感知文本,不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能发现书中的乐趣吗?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根本。”——于漪
就是连最根本的东西都丢失了,课堂又谈何收获呢?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
课堂中不阅读,能形成语感吗?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吗?
“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斯基
今年又开始接班了,一个语文较差的班级。早晚读各25分钟,比上一节45分钟的课还要难熬,全班50个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懒得开口,即使开口的同学嘴巴张开的弧度也是微小的,有时要在身旁站立,才懒洋洋的读几句;有时要瞪大眼睛一个个盯着,手中又拿着笔在早晚读登记本上写着(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早晚读习惯,学校制作一本登记本)。做思想工作,学生反映,张口读书太累了,不想读。其实这种情况还不是课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的,再说不累能有收获吗?良好的阅读习惯都不养成又怎能开发智力呢?智力无法开发,语文成绩能不差吗?
第三节上课的老师给学生4~5分钟快速默读。在此不谈快速,我觉得默读也不好,课堂应该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阅读的,要开口朗读,语言学习的习得性不仅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必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科学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为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动得开,同时让学生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化的语言,优美语言的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
所以课堂上不开口读书,学生的收获少了,几个领导、十几个老师又在后面压阵着,屁股都不敢挪一挪,束手束脚四十五分钟,累了,所以感觉到为难你们了——学生。
其次第二个环节,老师的思考。
听了四节课,其中有三节课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时,有的过于牵强附会,有的突如其来,缺少一种水到渠成自然之趣,百思不得其解,回来之后翻翻手头资料,终于发现一个秘密:
第二节板书设计是:
1、物候和物候学概念。(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4——5)
3、物候现象来临决定的因素。(6——10)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这个教学设计完全来自于南方出版社的《初中新课程优秀教案》。
第三节板书设计是:
1、描述物候现象。
2、作出科学的解释。
3、追究因果关系。
4、阐述研究意义。
这个板书完全来自于《语文教学培训手册》的88页。
第四节课的板书设计:
1、提出说明现象。现象
2、说明其重要性。
3、影响意义。 ↓
4、研究意义。本质
来源于北京教育出版社《轻巧夺冠•全国重点中学部分一线教师联合编写》。
以上板书设计来看,我们老师上课大部分是照搬人家,生搬硬套的,缺少自己一份独特的理解,缺少一种对教材的热爱,对“自然”的欣赏,整节课都感觉到老师心不在焉,似有灵魂出窍一样,只想急急忙忙原原本本地把别人的看法强加到学生身上,当学生无法接受时,老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烦躁,但是后面又领导与老师压阵着,这种烦躁与无奈不好发作只好强忍着,只好跪着的教学,因此我就感觉到:难为你了,老师。
因此,做一名老师要注重知识的内化,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众宣扬,当众公布,这不是一件很快乐、很自豪的事情吗?你的快乐、自豪将会感染着学生,师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于课堂,这样的课堂将会妙趣横生,乐趣无穷,听课的老师也不会头比肩高了。
有位同行,完完全全凭自己的教学实力,从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山村发展到南宁市区一所有名的学校。听她上课时,总感觉到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课堂上她总是保持着一种轻松、愉快、兴奋,她的轻松、愉快、兴奋传达着是那样的热爱着教材、热爱着课堂,热爱着每一位学生。因此课堂总能恰到好处的完成预定的目标,学生总能得到预期的收获。
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课堂充满着热爱,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多一份思考。去年五月份,德高望重的潘茂生校长和韦德南主任来到我校进行督导,与之交流时,他们有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做一名老师要多一份思考,做一名语文老师更要多一份思考。
首先课前要思考:这篇课文有怎么特点?它在单元教学中,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怎么位置?它又怎么东西值得学生学习?这些东西是否太繁太杂,或许是较为简单?这种文本当前如何上?同组的教师又是如何上?有了课前的反思之后,根据教学的特点与班级的情况定位教学目标,明确教与学的内容。《大自然的语言》是篇讲读课,放在本单元之首,在本单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农村学生的特点要安排2~3节课,第一节只完成说明对象,整体把握,熟悉教材,走进文本。至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第二节完成,第三节用练习加以巩固以致仿写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再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天长日久的积累,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前行。
其次课中要进行思考: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能完成了吗?重点抓住了吗?难点突破了吗?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配合程度、兴奋程度,甚至脸部的表情,练习的收效。
课后要进行反思:我根据学生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么样?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了吗?我要采取哪种方法更为合适?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课堂才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总之,我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不了这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要充分的朗读,二是老师要深刻的思考。只要这两个环节能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在各种重压之下,老师才能比较轻松的面对课堂,语文教学的路子才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