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氧化碳溶于稠油,可以改善原油的性质,压力越大、溶解度越大,原油粘度下降幅度越大,本项目利用二氧化碳具有降粘、解堵、驱替等综合优势,选择木头油田134区块油井开展试验,该区块物质基础较好,单井产量较高,但是由于区块低产液、高注采比、水驱换油能力较低,导致近几年采油速度降低较快。通过一系列有序试验认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为吉林油田进一步规模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稠油降粘 二氧化碳吞吐 现场试验 研究认识
中图分类号:TP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400-01
1 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
吉林油田部分区块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大,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化学降粘措施支撑,通过国内外试验证实,CO2吞吐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驱油技术,将一定数量的CO2(液态)注入油层中,关井浸泡一定时间以后,可显著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提高油井产量和采收率,本次研究通过优化选井及施工,初步取得成效。
2 研究思路
在低渗、地层能量充足、注采井网较完善的区域,选则具有代表性的6口油井。通过室内试验和井流物化验,结合庙134区块油井矿场试验参数,通过不断的优化现场和设计参数,并通过逐级实施,递进认识,取得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
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实验表明,CO2在吞吐技术中主要增产机理为溶解膨胀降粘、改善驱替效果和近混相作用三个方面。
3.1 吞吐试验对原油物性的影响
在地层条件下注CO2采油时,油藏中的原油与CO2并非只接触一次,而是每次CO2经过时都会与油接触,使油藏流体发生变化。CO2与原油接触过程中不断对原油进行抽提,使剩余油粘度增加、密度增加,每次CO2与原油接触,CO2气体中烃类含量都会增加。
3.1.1溶解率
注入CO2在原油中的溶解,随原油中溶解气量增加,井筒附近和油藏内部压力增加,地层能量增加。当油井开井,随油藏压力的下降流体中的溶解气膨胀与脱出,带动原油流入井筒,形成内部溶解CO2驱,增加单井产量。
3.1.2储层非均质性
天然或人工裂缝发育状况影响气体扩散程度,影响原油与CO2接触面积,裂缝越发育压降幅度越明显,增产效果越好。
3.1.3构造位置
构造位置主要影响CO2与原油的接触作用,处于断层附近或构造高部位的井能够形成有效聚集区,使CO2能够与原油充分发生作用。
3.1.4其他因素
通过分析油藏物性、地层能量、注入参数、开发动态等四个方面分析评价,初步确定影响吞吐效果的主控因素:滲透率、构造位置、压力保持水平、采出程度及含水级别等;
3.2 地层能量保持水平
CO2注入地层与原油溶胀、降粘,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后续能量充足,驱替能力强,增油幅度大,地层亏空程度大,能量不足,驱替效率差。研究表明在60-80%效果较好。
3.3 采出程度
物质基础是措施增产的重要保障,CO2吞吐作用范围主要是井筒周围,处理半径相对较小(1-2.5米),采出程度低,近井地带剩余油富集,换油率越高,吞吐效果越明显。
3.4 施工参数
3.4.1注气强度
通过试验,在134区块实施6井次,平均注入CO2224t,注气强度10.4t/m。
3.4.2注入压力
以低速、高速两种方式注入,间歇式注入,注入压力大于6MPa;折算地下压力13.3-20.5MPa,低于地层混相压力MMP(26.8MPa);
3.4.3焖井时间
该区块注入投产层位6、7层,油层厚度12.2米,5天累计注入200t,该井注入第四天,庙134-6-1井套压值上升,产出CO2,焖井16天后同时生产。
4 取得效果与认识
庙134区块主力层6、7号层,区块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近东西向,试验井连通好,庙134-4-2井在注入过程中,东西向油井庙134-6-1井套压升高,产出CO2。
5 结论
1、室内MMP实验证明,庙134区块油井注入压力很难实现混相(26.8MPa)为非混相吞吐;
2、降粘作用明显,室内实验降幅为76%,现场为10-20%;
3、从庙134-4-2和庙134-2-3两口井吞吐后,周围油井不同程度含水下降,认为气体进入油层后形成一定的驱替作用,启动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剩余油,从而增产幅度较大。
参考文献
[1]孔东胜等.2009.增刊.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稠油降粘 二氧化碳吞吐 现场试验 研究认识
中图分类号:TP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400-01
1 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
吉林油田部分区块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大,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化学降粘措施支撑,通过国内外试验证实,CO2吞吐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驱油技术,将一定数量的CO2(液态)注入油层中,关井浸泡一定时间以后,可显著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提高油井产量和采收率,本次研究通过优化选井及施工,初步取得成效。
2 研究思路
在低渗、地层能量充足、注采井网较完善的区域,选则具有代表性的6口油井。通过室内试验和井流物化验,结合庙134区块油井矿场试验参数,通过不断的优化现场和设计参数,并通过逐级实施,递进认识,取得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
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实验表明,CO2在吞吐技术中主要增产机理为溶解膨胀降粘、改善驱替效果和近混相作用三个方面。
3.1 吞吐试验对原油物性的影响
在地层条件下注CO2采油时,油藏中的原油与CO2并非只接触一次,而是每次CO2经过时都会与油接触,使油藏流体发生变化。CO2与原油接触过程中不断对原油进行抽提,使剩余油粘度增加、密度增加,每次CO2与原油接触,CO2气体中烃类含量都会增加。
3.1.1溶解率
注入CO2在原油中的溶解,随原油中溶解气量增加,井筒附近和油藏内部压力增加,地层能量增加。当油井开井,随油藏压力的下降流体中的溶解气膨胀与脱出,带动原油流入井筒,形成内部溶解CO2驱,增加单井产量。
3.1.2储层非均质性
天然或人工裂缝发育状况影响气体扩散程度,影响原油与CO2接触面积,裂缝越发育压降幅度越明显,增产效果越好。
3.1.3构造位置
构造位置主要影响CO2与原油的接触作用,处于断层附近或构造高部位的井能够形成有效聚集区,使CO2能够与原油充分发生作用。
3.1.4其他因素
通过分析油藏物性、地层能量、注入参数、开发动态等四个方面分析评价,初步确定影响吞吐效果的主控因素:滲透率、构造位置、压力保持水平、采出程度及含水级别等;
3.2 地层能量保持水平
CO2注入地层与原油溶胀、降粘,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后续能量充足,驱替能力强,增油幅度大,地层亏空程度大,能量不足,驱替效率差。研究表明在60-80%效果较好。
3.3 采出程度
物质基础是措施增产的重要保障,CO2吞吐作用范围主要是井筒周围,处理半径相对较小(1-2.5米),采出程度低,近井地带剩余油富集,换油率越高,吞吐效果越明显。
3.4 施工参数
3.4.1注气强度
通过试验,在134区块实施6井次,平均注入CO2224t,注气强度10.4t/m。
3.4.2注入压力
以低速、高速两种方式注入,间歇式注入,注入压力大于6MPa;折算地下压力13.3-20.5MPa,低于地层混相压力MMP(26.8MPa);
3.4.3焖井时间
该区块注入投产层位6、7层,油层厚度12.2米,5天累计注入200t,该井注入第四天,庙134-6-1井套压值上升,产出CO2,焖井16天后同时生产。
4 取得效果与认识
庙134区块主力层6、7号层,区块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近东西向,试验井连通好,庙134-4-2井在注入过程中,东西向油井庙134-6-1井套压升高,产出CO2。
5 结论
1、室内MMP实验证明,庙134区块油井注入压力很难实现混相(26.8MPa)为非混相吞吐;
2、降粘作用明显,室内实验降幅为76%,现场为10-20%;
3、从庙134-4-2和庙134-2-3两口井吞吐后,周围油井不同程度含水下降,认为气体进入油层后形成一定的驱替作用,启动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剩余油,从而增产幅度较大。
参考文献
[1]孔东胜等.2009.增刊.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