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曲面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凭借着自身的形态特征,常常对建筑整体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堪称建筑之眸。而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一元素运用到极致,以超现实手法和激进前卫的表现风格在建筑界赢得一席之地的,非扎哈莫属。扎哈的设计大胆前卫,曲面自由随机,充满动感和力度,建筑像是无重力地漂浮在空中,令人赏心悦目。
本文主要通过扎哈曲面的形态特征,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寻求其设计思想及理念,探究其特有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语言,通过这些分析与总结,对我们未来的建筑设计具有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扎哈;曲面;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337
一、扎哈的建筑思想及理念,
“建筑是无重力,是可以漂浮的。”这是扎哈独特的建筑哲学。扎哈的作品总是初看与周边不符,最终总能以自己流动异常,又自相矛盾的造型共存下去,这与她的建筑思想密不可分,以下是对扎哈思想的浅析。
(一)映射时代生活的复杂性思想
在扎哈的建筑创作中,“稀释复杂性”是她设计的指导原则。现在的数字化技术能更加形象化地阐释复杂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和空间塑造两方面,为实现更奇异的造型与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一支持可以把扎哈的奇思异想准确、便捷的物化为“虚拟的现实”。在扎哈的设计中,时间是建筑体验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创作中,扎哈将建筑解构后重组,用简洁的,非线性的组合方式来关联各要素,以此形成一种多义复杂的关系。
(二)“非总体化”的“超理性”思想
站在宏观的角度,扎哈的建筑形式是“超理性”的,她巧妙地通过建筑整体形象与形体之外的新局面,将原有建筑所没有的角度、曲线,甚至是类曲线引入建筑的形式系统中,创造出具有更强可塑性和可适性的新形势,并改进异化,使功能多样性,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复杂化需求,还扩充了现有的建筑设计成果总目。这种似非理而又有理的建筑形式,以不确定性,流动性,暂时性打破传统设计的常规,更强调“形式唤醒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也并非独立,而是在边界上模糊,连接上流动,极具整体性。
(三)非“景观”的景观思想
扎哈所追求的景观不是表面的和谐与统一,而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潜在联系。扎哈认为,景观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它还代表着历史和文化。要创造出基于之上的新形势,就要有选择,有批判性地扬弃,用长远的目光面向未来。这常常使人误以为扎哈是一个只顾追求自身造型的建筑师。扎哈的设计将自然界的有机物质与建筑造型融合在一起,甚至是地形地貌。建筑以一种极其类似的姿态呈现,自然地像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建筑,开创崭新的美学观念。
二、扎哈的曲面设计手法
以广州歌剧院为例,从形态和构成上来分析扎哈的设计手法:
(一)拼贴与倾斜
以一些空间单元为拼贴素材,通过重叠素材来暗示空间透明性的存在。楔形物是扎哈建筑创作的主要元素,扁平的长弧拼贴可代替楔形的一两道边,以弧形的路,墙切入建筑,可割出一些楔形的部分,倾斜和变形能创造出更自然的动感,最终的设计呈现出运动的效果。
(二)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的一大概念原则是要参数化可塑、循环渐变、系统关联;不要僵硬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简单阵列重复,无系统关联并置。广州歌剧院整体的形态是软性、灵活、可延展的,其外表皮应用“嵌片化细分”技术,即用三点必成一平面原理将复杂的曲面分解为细碎的小平面;內部则仰仗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数字化的加工和装配技术,实现无缝流动的空间效果。参数化将功能,外观和建造整合到一起,从而使该建筑达到国内大剧院中第一流的声学效果。
(三)景观结合
广州歌剧院整体的形态特征类似是两块“砾石”,其倾斜的坡面,基座的塑造,如同珠江自然延伸而来的人工景观,核心的剧院和礼堂分布左右,一大一小,整体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动线与形式统一,极具雕塑感。
(四)层叠与转换
层叠,即复制,叠加平面的意思,这是创造垂直空间的主要手法。转换,即竖向转为横向,水平转为垂直,二维转成三维的意思。为了追求空间上的流动性和透明性,扎哈将单元平面拼贴重叠,开放竖向交通体系,将体系转换布置,或是设计一系列平面来限定层叠的空间,通过平面组织实现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割,或是脱离平面,将空间从二维化的平面组织转变成三维立体化,使建筑内部变成一个巨大的交通体,从而获得更大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五)透视表现
通过图画手段,有选择性地表现出她所强调的部分,放大和延伸她所偏爱的,将符合等角投影和透视投影关系的空间衍变扭曲,以倾斜的形式,或是多次叠加鱼眼透视,轴线分解,使衍生出来的空间创造出更加富有逻辑性和理性的布局,给人一种建筑像是可以漂浮起来的错觉。颜色作为实现动感的目标服务,通过视觉上的拉近或推远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动感变化。
三、扎哈建筑作品特征
(一)每个建筑设计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不同
1.1.图形的分解和垂直组合决定了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多层次的画面设计效果。经过精心设计,一座立体式建筑从一块公用空地上拔地而起,从这里通过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城市的各个方位,体现了这个艺术中心的多种功能性。
1.2.平面延伸技术使得罗马21世纪国立艺术博物馆的动感似乎越过了各种障碍,勾画出了一个美丽而完整的形体。利用修建城市校园的思路,充分发挥传统的建筑理念,把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都派上用场,保留了博物馆的展览和收藏功能。
1.3.运用与建筑学有内在联系的基本要素,使斯特拉斯堡多层重叠式的车站由一条通道连接,整个车站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些基本要素吻合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相互统一的虚和实,由带有渲染力的虚线标识出来,产生共鸣。
(二)建筑造型前卫而充满动感
扎哈作品中的建筑常以流畅的弧线,强烈的动感,极具震撼力和扩张力的表现闻名。其源于扎哈独特的建筑哲学和设计手法。在经历了至上主义到构成主义,从未来主义到表现主义思想上的衍变,扎哈追求的是更自由,更漂浮的结构。这些结构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内在充满着逻辑与理性,不同于浮于表面的形式,扎哈艺术化的结构设计诠释了社会复杂性,开创了全新的美学观念,形成其独特的建筑形象与空间。
结语:本文以扎哈的建筑思想及理念,扎哈的曲面设计手法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其自由曲面设计的过程和特点,对扎哈的建筑作品做了一个系统性的评价,为自由曲面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征. 超时空的建筑狂想——解读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绘画[J]. 艺术.生活,2007,(03):32-33.
[2]陈坚,魏春雨,王蔚. 迪娃空间——浅析扎哈·哈迪德的空间设计理念及其形式语言逻辑[J]. 中外建筑,2008,(12):81-85.
[3]李静薇,刘松茯.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上)[J]. 城市建筑,2009,(02):103-104.
[4]霍海鹰,侯玮. 漂浮建筑的设计者——解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04):52-54.
[5]李静薇,刘松茯.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下)[J]. 城市建筑,2009,(04):105-106.
[6]唐大为. 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J]. 建筑师,2006,(02):198-202.
[7]《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7
[8]玛格丽塔·古乔内;袁瑞秋译. 扎哈?哈迪德.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
本文主要通过扎哈曲面的形态特征,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寻求其设计思想及理念,探究其特有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语言,通过这些分析与总结,对我们未来的建筑设计具有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扎哈;曲面;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337
一、扎哈的建筑思想及理念,
“建筑是无重力,是可以漂浮的。”这是扎哈独特的建筑哲学。扎哈的作品总是初看与周边不符,最终总能以自己流动异常,又自相矛盾的造型共存下去,这与她的建筑思想密不可分,以下是对扎哈思想的浅析。
(一)映射时代生活的复杂性思想
在扎哈的建筑创作中,“稀释复杂性”是她设计的指导原则。现在的数字化技术能更加形象化地阐释复杂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和空间塑造两方面,为实现更奇异的造型与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一支持可以把扎哈的奇思异想准确、便捷的物化为“虚拟的现实”。在扎哈的设计中,时间是建筑体验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创作中,扎哈将建筑解构后重组,用简洁的,非线性的组合方式来关联各要素,以此形成一种多义复杂的关系。
(二)“非总体化”的“超理性”思想
站在宏观的角度,扎哈的建筑形式是“超理性”的,她巧妙地通过建筑整体形象与形体之外的新局面,将原有建筑所没有的角度、曲线,甚至是类曲线引入建筑的形式系统中,创造出具有更强可塑性和可适性的新形势,并改进异化,使功能多样性,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复杂化需求,还扩充了现有的建筑设计成果总目。这种似非理而又有理的建筑形式,以不确定性,流动性,暂时性打破传统设计的常规,更强调“形式唤醒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也并非独立,而是在边界上模糊,连接上流动,极具整体性。
(三)非“景观”的景观思想
扎哈所追求的景观不是表面的和谐与统一,而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潜在联系。扎哈认为,景观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它还代表着历史和文化。要创造出基于之上的新形势,就要有选择,有批判性地扬弃,用长远的目光面向未来。这常常使人误以为扎哈是一个只顾追求自身造型的建筑师。扎哈的设计将自然界的有机物质与建筑造型融合在一起,甚至是地形地貌。建筑以一种极其类似的姿态呈现,自然地像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建筑,开创崭新的美学观念。
二、扎哈的曲面设计手法
以广州歌剧院为例,从形态和构成上来分析扎哈的设计手法:
(一)拼贴与倾斜
以一些空间单元为拼贴素材,通过重叠素材来暗示空间透明性的存在。楔形物是扎哈建筑创作的主要元素,扁平的长弧拼贴可代替楔形的一两道边,以弧形的路,墙切入建筑,可割出一些楔形的部分,倾斜和变形能创造出更自然的动感,最终的设计呈现出运动的效果。
(二)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的一大概念原则是要参数化可塑、循环渐变、系统关联;不要僵硬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简单阵列重复,无系统关联并置。广州歌剧院整体的形态是软性、灵活、可延展的,其外表皮应用“嵌片化细分”技术,即用三点必成一平面原理将复杂的曲面分解为细碎的小平面;內部则仰仗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数字化的加工和装配技术,实现无缝流动的空间效果。参数化将功能,外观和建造整合到一起,从而使该建筑达到国内大剧院中第一流的声学效果。
(三)景观结合
广州歌剧院整体的形态特征类似是两块“砾石”,其倾斜的坡面,基座的塑造,如同珠江自然延伸而来的人工景观,核心的剧院和礼堂分布左右,一大一小,整体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动线与形式统一,极具雕塑感。
(四)层叠与转换
层叠,即复制,叠加平面的意思,这是创造垂直空间的主要手法。转换,即竖向转为横向,水平转为垂直,二维转成三维的意思。为了追求空间上的流动性和透明性,扎哈将单元平面拼贴重叠,开放竖向交通体系,将体系转换布置,或是设计一系列平面来限定层叠的空间,通过平面组织实现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割,或是脱离平面,将空间从二维化的平面组织转变成三维立体化,使建筑内部变成一个巨大的交通体,从而获得更大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五)透视表现
通过图画手段,有选择性地表现出她所强调的部分,放大和延伸她所偏爱的,将符合等角投影和透视投影关系的空间衍变扭曲,以倾斜的形式,或是多次叠加鱼眼透视,轴线分解,使衍生出来的空间创造出更加富有逻辑性和理性的布局,给人一种建筑像是可以漂浮起来的错觉。颜色作为实现动感的目标服务,通过视觉上的拉近或推远的方式来实现建筑的动感变化。
三、扎哈建筑作品特征
(一)每个建筑设计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不同
1.1.图形的分解和垂直组合决定了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多层次的画面设计效果。经过精心设计,一座立体式建筑从一块公用空地上拔地而起,从这里通过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城市的各个方位,体现了这个艺术中心的多种功能性。
1.2.平面延伸技术使得罗马21世纪国立艺术博物馆的动感似乎越过了各种障碍,勾画出了一个美丽而完整的形体。利用修建城市校园的思路,充分发挥传统的建筑理念,把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都派上用场,保留了博物馆的展览和收藏功能。
1.3.运用与建筑学有内在联系的基本要素,使斯特拉斯堡多层重叠式的车站由一条通道连接,整个车站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些基本要素吻合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相互统一的虚和实,由带有渲染力的虚线标识出来,产生共鸣。
(二)建筑造型前卫而充满动感
扎哈作品中的建筑常以流畅的弧线,强烈的动感,极具震撼力和扩张力的表现闻名。其源于扎哈独特的建筑哲学和设计手法。在经历了至上主义到构成主义,从未来主义到表现主义思想上的衍变,扎哈追求的是更自由,更漂浮的结构。这些结构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内在充满着逻辑与理性,不同于浮于表面的形式,扎哈艺术化的结构设计诠释了社会复杂性,开创了全新的美学观念,形成其独特的建筑形象与空间。
结语:本文以扎哈的建筑思想及理念,扎哈的曲面设计手法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其自由曲面设计的过程和特点,对扎哈的建筑作品做了一个系统性的评价,为自由曲面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征. 超时空的建筑狂想——解读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绘画[J]. 艺术.生活,2007,(03):32-33.
[2]陈坚,魏春雨,王蔚. 迪娃空间——浅析扎哈·哈迪德的空间设计理念及其形式语言逻辑[J]. 中外建筑,2008,(12):81-85.
[3]李静薇,刘松茯.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上)[J]. 城市建筑,2009,(02):103-104.
[4]霍海鹰,侯玮. 漂浮建筑的设计者——解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04):52-54.
[5]李静薇,刘松茯.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下)[J]. 城市建筑,2009,(04):105-106.
[6]唐大为. 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J]. 建筑师,2006,(02):198-202.
[7]《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7
[8]玛格丽塔·古乔内;袁瑞秋译. 扎哈?哈迪德.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