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5例卒中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30例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25例DVT患者中,21例发生瘫痪侧肢体,4例在双侧;有股静脉穿刺置管史14例,DVT平均发生在置管后第11天;DVT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较非DVT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DVT是腦卒中的常见并发症,高龄、卧床、重度肢体瘫痪、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积极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急性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7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57~84岁,平均64.5±12.1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病史5例,合并肺部感染10例,有昏迷史5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瘫痪程度、有无股静脉置管史以及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实验室检查:所有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并行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查。对有DVT症状的患者,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证实。25例DVT患者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7例,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混合型3例,全部病例静脉壁不光滑、变厚。
临床特征:脑卒中1周内发生下肢DVT者5例,1~2周12例,2周以上8例。DVT发生在瘫痪侧21例(84.00%),双侧4例(16.00%);肌力0~2级18例,3级以上7例。主要表现为下肢高度水肿,伴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升高。患肢有肢静脉穿刺置管史者14例(56.00%),产生DVT的时间为距穿刺置管后4~23天,平均11天。
结 果
DVT与非DVT两组患者比较,在血浆纤维蛋白浓度、瘫痪程序、有无股静脉置管方面,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治疗及预防:25例DVT一经确诊后,应立即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40°,穿高腰弹力袜,促进患肢的运行及硫酸镁湿敷等一般处理。对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7~10天;对7例脑出血患者,在出现DVT症状后仅给予一般处理。经上述综合治疗1~3周,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出院时痊愈20例,好转5例(遗留患肢轻度水肿)。
讨 论
文献报道,在脑卒中住院患者中有症状的DVT发生率2%[1],瘫痪越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越高。对于DVT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可达95%。脑卒中后DVT经积极治疗,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预后良好。本组病例均未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显著。
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3],包括年龄、制动、静脉壁损伤、血浆纤维蛋白浓度升高,脑卒中形成的高危因素同样是DVT的高危因素。本组患者存在上述一种及多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Langhorne P,Stott DJ,Tobertson L,et al.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center study.Stroke,2000,31(6):1223-1229.
2 李学忠,包仕尧.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1):30.
3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689-692.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急性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7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57~84岁,平均64.5±12.1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病史5例,合并肺部感染10例,有昏迷史5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瘫痪程度、有无股静脉置管史以及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实验室检查:所有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并行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查。对有DVT症状的患者,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证实。25例DVT患者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7例,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混合型3例,全部病例静脉壁不光滑、变厚。
临床特征:脑卒中1周内发生下肢DVT者5例,1~2周12例,2周以上8例。DVT发生在瘫痪侧21例(84.00%),双侧4例(16.00%);肌力0~2级18例,3级以上7例。主要表现为下肢高度水肿,伴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升高。患肢有肢静脉穿刺置管史者14例(56.00%),产生DVT的时间为距穿刺置管后4~23天,平均11天。
结 果
DVT与非DVT两组患者比较,在血浆纤维蛋白浓度、瘫痪程序、有无股静脉置管方面,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治疗及预防:25例DVT一经确诊后,应立即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40°,穿高腰弹力袜,促进患肢的运行及硫酸镁湿敷等一般处理。对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7~10天;对7例脑出血患者,在出现DVT症状后仅给予一般处理。经上述综合治疗1~3周,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出院时痊愈20例,好转5例(遗留患肢轻度水肿)。
讨 论
文献报道,在脑卒中住院患者中有症状的DVT发生率2%[1],瘫痪越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越高。对于DVT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可达95%。脑卒中后DVT经积极治疗,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预后良好。本组病例均未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显著。
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3],包括年龄、制动、静脉壁损伤、血浆纤维蛋白浓度升高,脑卒中形成的高危因素同样是DVT的高危因素。本组患者存在上述一种及多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Langhorne P,Stott DJ,Tobertson L,et al.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center study.Stroke,2000,31(6):1223-1229.
2 李学忠,包仕尧.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1):30.
3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68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