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歌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包括趣味价值、史料价值、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等方面,突出了中国近代歌谣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中国近代歌谣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中国近代歌谣 中学历史教学 价值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在《中国歌谣选》的序言中说:“歌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表明民谣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趣味价值
近代歌谣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寓理于歌,因为民间歌谣的词意能为学生再现具体形象的历史图景,其美妙的旋律能给学生以审美熏陶,能够为课堂营造出愉悦的气氛,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可使用天津流传的歌谣:“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导入新课,该歌谣所描述的是太平天国的北伐,天津是京都的门户,太平军一旦攻破天津,形象地反映了清朝统治的岌岌可危。学生必然会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历史产生兴趣。
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河北无极地区的歌谣:“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歌谣生动地描述了大脚的好处,通过歌谣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了解“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所采取的“禁止妇女缠足”的措施。
关于袁世凯的教学,可以引用下面的典故:北洋时期,袁世凯在北京听到卖元宵的“元——宵”的吆喝声不对头,像是“袁——消”,下令任何人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更名为“汤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此事发生没几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忧惧中匆忙死去。于是又一首歌谣在京城迅速传唱开来:“大民国,宏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歌谣通过生动的语言,艺术地化抽象为具体,可使学生加深了对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反动性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必然性。
二、史料价值
歌谣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风土人情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历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下面是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这首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打下南京定都天京的史实,农民在歌谣中歌颂了自己的胜利,充满了自豪的感情。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反映了天京变乱造成悲剧的史实。
下面的歌谣反映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些歌谣作为史料一方面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始终呈现着鲜明的反帝色彩,反映了其反帝爱国的性质,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盲目排外,反映了它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对义和团运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陕西礼泉有首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头戴小馍盘,身穿一裹园,宣统作了帝,不过二三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猪吃羊”的原意是指清宣统三年(1911)即辛亥年,意指1911年要爆发辛亥革命,因为按天干地支纪年亥为猪,民间俗称“猪年”,“羊”是“洋”的谐音,喻八国联军这些洋鬼子。
三、能力价值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还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歌谣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历史歌谣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因此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歌谣将革命军初上井冈山艰苦生活的景象和革命的乐观精神呈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其次,歌谣还能够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一首《九一八小调》:“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反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不抵抗的史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来认识国民党的政策。
歌谣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因为袁世凯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但是最近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引起的,而是太后政变引起了袁世凯告密。歌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就说明袁世凯的告密只是为政变提供了证据,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四、情感价值
近代歌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其中蕴涵的深厚感情,是历史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1900年,袁世凯奉命到山东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还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歌谣和幅漫画反映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之情。
20世纪最初的十年,是清王朝统治权威大面积丧失的十年,歌谣“爷爷落,鬼出窝,赶上小儿跑不脱。”意为:朝廷微弱,列强肆横,清代不久将丧失主权,清朝帝位最多再传一二代而已。反映了人民对腐败的清政府的强烈不满。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歌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四种价值,即趣味价值、史料价值、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歌谣能有效地促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但是,歌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历史不一定完全真实,有时观点也不一定正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歌谣时需要认真鉴别,分清现象与本质。
关键词: 中国近代歌谣 中学历史教学 价值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在《中国歌谣选》的序言中说:“歌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表明民谣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趣味价值
近代歌谣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寓理于歌,因为民间歌谣的词意能为学生再现具体形象的历史图景,其美妙的旋律能给学生以审美熏陶,能够为课堂营造出愉悦的气氛,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可使用天津流传的歌谣:“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导入新课,该歌谣所描述的是太平天国的北伐,天津是京都的门户,太平军一旦攻破天津,形象地反映了清朝统治的岌岌可危。学生必然会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历史产生兴趣。
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河北无极地区的歌谣:“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歌谣生动地描述了大脚的好处,通过歌谣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了解“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所采取的“禁止妇女缠足”的措施。
关于袁世凯的教学,可以引用下面的典故:北洋时期,袁世凯在北京听到卖元宵的“元——宵”的吆喝声不对头,像是“袁——消”,下令任何人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更名为“汤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此事发生没几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忧惧中匆忙死去。于是又一首歌谣在京城迅速传唱开来:“大民国,宏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歌谣通过生动的语言,艺术地化抽象为具体,可使学生加深了对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反动性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必然性。
二、史料价值
歌谣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风土人情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历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下面是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这首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打下南京定都天京的史实,农民在歌谣中歌颂了自己的胜利,充满了自豪的感情。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反映了天京变乱造成悲剧的史实。
下面的歌谣反映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些歌谣作为史料一方面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始终呈现着鲜明的反帝色彩,反映了其反帝爱国的性质,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盲目排外,反映了它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对义和团运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陕西礼泉有首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头戴小馍盘,身穿一裹园,宣统作了帝,不过二三年。”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猪吃羊”的原意是指清宣统三年(1911)即辛亥年,意指1911年要爆发辛亥革命,因为按天干地支纪年亥为猪,民间俗称“猪年”,“羊”是“洋”的谐音,喻八国联军这些洋鬼子。
三、能力价值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还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歌谣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历史歌谣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因此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歌谣将革命军初上井冈山艰苦生活的景象和革命的乐观精神呈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其次,歌谣还能够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一首《九一八小调》:“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反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不抵抗的史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来认识国民党的政策。
歌谣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因为袁世凯告密,导致了戊戌政变,但是最近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引起的,而是太后政变引起了袁世凯告密。歌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就说明袁世凯的告密只是为政变提供了证据,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四、情感价值
近代歌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其中蕴涵的深厚感情,是历史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1900年,袁世凯奉命到山东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还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歌谣和幅漫画反映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之情。
20世纪最初的十年,是清王朝统治权威大面积丧失的十年,歌谣“爷爷落,鬼出窝,赶上小儿跑不脱。”意为:朝廷微弱,列强肆横,清代不久将丧失主权,清朝帝位最多再传一二代而已。反映了人民对腐败的清政府的强烈不满。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歌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四种价值,即趣味价值、史料价值、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歌谣能有效地促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但是,歌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历史不一定完全真实,有时观点也不一定正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歌谣时需要认真鉴别,分清现象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