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什么是脑力开发的最好方法?为什么逼迫式的学习难以成就孩子?脑力开发真有那么神奇吗?为什么亲子陪伴比早教班更重要?我们来听听台湾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洪兰教授怎么说。
陪伴是最好的“脑力开发”
很多孩子不快乐的来源是他们最亲爱的父母。在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都是说“我是为了你好”,但是没有人停下来想一想,英语补习班、心算班、速读班、记忆班……真的是对他好吗?即便是好,有这个必要吗?
好多父母说,“孩子的脑是最珍贵的资源,不可以浪费”。没错,“孩子的脑力需要开发”,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者,父母的关心与爱心是他的大脑最渴求的东西。把孩子带在你的身边,让他听到你每天所说的话,让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触的事,这就是最好的脑力开发。
因为他以后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他以后生存所必须会的技巧,他耳朵所听到的,就是他以后所必须说的语音,还有什么比这些未来必用的知识更能开发他的大脑呢?
更何况,把孩子带在身边时,给他很大的安全感,一个在妈妈怀中或背上的孩子是最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的眼睛骨碌碌到处转,敢放胆探索每一个新东西,而实验显示:早期情绪的依附经验对孩子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再昂贵的益智玩具,再好的补习班,都比不上亲子共处的时间和亲子共读时的效果。
让大脑中的“原生木”自然成长
其实,脑力是不需要“开发”的,它需要正常的发展。就像一块土地,里面已经有很多历年来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树木所遗下的种子,如果有好的阳光和水,这些种子就会发芽,长出适合这个环境的树来,欣欣向荣。
如果种了很多其他外来种的树苗,那么原有的种子可能没有机会发芽,因为所竞争的资源就是那么多,刻意栽种的概率,通常比自然发生的高一些,有的时候,外来种会长得很好,取代原生种,有的时候,外来种水土不服,长得不好,这块地便变成了荒地。
那么父母的准则是什么呢?一个好的园丁应该密切注意每一棵新长出来的小苗,如果是想要的,护呵它;如果是不想要的,拔除它;如果有空间,手边有喜爱的树苗,可以在不妨碍原生树苗生长的条件下,栽种它。
因此,教育孩子应以适应性为上,凡是适合他本性的能力,不需鼓励也会自己显示出来,凡是不适合他本性的能力,特别用力也不一定做得好。父母不必因为别人在弹琴,就赶紧送自己孩子去弹,说不定他本来的长处在二胡,但是因为逼迫练琴,把他本来的对二胡的兴趣也抹杀了。
做父母是件不容易的事,而爱心、信心与耐心是教养孩子的不二法则,不论时代怎么变,孩子永远需要父母的爱与信任。
左右脑是同时工作的
大脑是个机动性的组织,绝对不可能只激发右脑,而让左脑躺着不动,更不可能“让右脑停工,甚至养成罢工的习惯”。有广告说,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多用了他的右脑,“要复制爱因斯坦的成功经验,便是较早开发右脑”。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
爱因斯坦的脑在他死后捐了出来,并被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颞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但是爱因斯坦到3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
他的右脑比较发达,很可能跟他左脑功能不甚强有关,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长的脑去处理信息。如果他母亲每天逼他读书写字来“补差”、训练他不强的左脑,他可能一直是瑞士标准局的一名小职员,混一碗饭吃而已。他的例子,反而是让我们看到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就孩子的长处去发挥。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空间能力好的人往往语言能力不怎样;语言能力好的,空间能力常较差。也就是说,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总共就是这么多财产,哥哥分多了,弟弟就得少一点。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孩子。
学习窗口打开有早晚
从演化上来说,每一种功能学习窗口开放的时间不定,有的早早打烊,有的比较晚,人类如果没有这个特性可能活不到现在。
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的柴加尼医生研究发现:人类情绪的窗口开的时间很短,他认为四、五岁之前的情绪经验,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长远的影响。但是有的功能在任何年龄都有机会改变,例如没有手的人,他的脚趾可以画画、写字。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天才绝对不是只会用右脑的人,他是放对“位置”的人。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了下来;更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所以,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下,发现孩子的特长,顺应而为,就会成就他。
(洪兰 台湾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
陪伴是最好的“脑力开发”
很多孩子不快乐的来源是他们最亲爱的父母。在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都是说“我是为了你好”,但是没有人停下来想一想,英语补习班、心算班、速读班、记忆班……真的是对他好吗?即便是好,有这个必要吗?
好多父母说,“孩子的脑是最珍贵的资源,不可以浪费”。没错,“孩子的脑力需要开发”,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者,父母的关心与爱心是他的大脑最渴求的东西。把孩子带在你的身边,让他听到你每天所说的话,让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触的事,这就是最好的脑力开发。
因为他以后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他以后生存所必须会的技巧,他耳朵所听到的,就是他以后所必须说的语音,还有什么比这些未来必用的知识更能开发他的大脑呢?
更何况,把孩子带在身边时,给他很大的安全感,一个在妈妈怀中或背上的孩子是最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的眼睛骨碌碌到处转,敢放胆探索每一个新东西,而实验显示:早期情绪的依附经验对孩子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再昂贵的益智玩具,再好的补习班,都比不上亲子共处的时间和亲子共读时的效果。
让大脑中的“原生木”自然成长
其实,脑力是不需要“开发”的,它需要正常的发展。就像一块土地,里面已经有很多历年来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树木所遗下的种子,如果有好的阳光和水,这些种子就会发芽,长出适合这个环境的树来,欣欣向荣。
如果种了很多其他外来种的树苗,那么原有的种子可能没有机会发芽,因为所竞争的资源就是那么多,刻意栽种的概率,通常比自然发生的高一些,有的时候,外来种会长得很好,取代原生种,有的时候,外来种水土不服,长得不好,这块地便变成了荒地。
那么父母的准则是什么呢?一个好的园丁应该密切注意每一棵新长出来的小苗,如果是想要的,护呵它;如果是不想要的,拔除它;如果有空间,手边有喜爱的树苗,可以在不妨碍原生树苗生长的条件下,栽种它。
因此,教育孩子应以适应性为上,凡是适合他本性的能力,不需鼓励也会自己显示出来,凡是不适合他本性的能力,特别用力也不一定做得好。父母不必因为别人在弹琴,就赶紧送自己孩子去弹,说不定他本来的长处在二胡,但是因为逼迫练琴,把他本来的对二胡的兴趣也抹杀了。
做父母是件不容易的事,而爱心、信心与耐心是教养孩子的不二法则,不论时代怎么变,孩子永远需要父母的爱与信任。
左右脑是同时工作的
大脑是个机动性的组织,绝对不可能只激发右脑,而让左脑躺着不动,更不可能“让右脑停工,甚至养成罢工的习惯”。有广告说,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多用了他的右脑,“要复制爱因斯坦的成功经验,便是较早开发右脑”。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
爱因斯坦的脑在他死后捐了出来,并被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颞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但是爱因斯坦到3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
他的右脑比较发达,很可能跟他左脑功能不甚强有关,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长的脑去处理信息。如果他母亲每天逼他读书写字来“补差”、训练他不强的左脑,他可能一直是瑞士标准局的一名小职员,混一碗饭吃而已。他的例子,反而是让我们看到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就孩子的长处去发挥。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空间能力好的人往往语言能力不怎样;语言能力好的,空间能力常较差。也就是说,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总共就是这么多财产,哥哥分多了,弟弟就得少一点。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孩子。
学习窗口打开有早晚
从演化上来说,每一种功能学习窗口开放的时间不定,有的早早打烊,有的比较晚,人类如果没有这个特性可能活不到现在。
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的柴加尼医生研究发现:人类情绪的窗口开的时间很短,他认为四、五岁之前的情绪经验,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长远的影响。但是有的功能在任何年龄都有机会改变,例如没有手的人,他的脚趾可以画画、写字。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天才绝对不是只会用右脑的人,他是放对“位置”的人。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了下来;更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所以,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下,发现孩子的特长,顺应而为,就会成就他。
(洪兰 台湾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