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和浓硫酸在无氧条件下的反应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现象比较特殊:紫红色的铜和浓硫酸在不加热时不反应,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反应,混合物变黑色,倒入盛水的烧杯中溶液变蓝色。从反应原理来看,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硫酸铜在水溶液中呈现蓝色,但是浓硫酸中几乎没水,所以不显蓝色。铜与足量浓硫酸充分反应后的固体物质应为硫酸铜、硫化铜、硫化亚铜,还有氧化铜。下面就通过实验分析比较铜和浓硫酸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反应。
  一、传统的实验装置图:铜丝与浓硫酸反应并验证其产物性质的实验装置(未隔绝空气)。
  试管①中加入5ml浓硫酸按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①中铜与浓硫酸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u+2H2SO4(浓) CuSO4+SO2↑+H2O
  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①中试管内有少量灰黑色固体出现。实验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试管①中的物质缓缓倒入水中,溶液呈蓝色,底部有黑色固体。根据现象分析灰黑色固体是白色的硫酸铜、黑色的硫化铜和黑色的硫化亚铜的混合物。取少量蓝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到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后有蓝色沉淀生成。铜只跟浓硫酸反应,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硫酸剩余,当加入NaOH溶液时,先发生中和反应H++OH-=H2O,如果继续滴加NaOH溶液,发生:Cu2++2OH-=Cu(OH)2↓,因此现象是开始无明显现象,后有蓝色沉淀生成。
  (2)②中饱和NaHS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①中挥发出的少量硫酸(硫酸沸点338℃)。加热一段时间后,③中溶液依然澄清,④中溶液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生成。想要立即终止铜与硫酸的反应,上移铜丝,使其脱离硫酸。
  (3)反应停止后,待装置冷却,把③取下后将其中溶液分成两份做如下实验:第一份: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SO2易溶于水,BaCl2溶液中溶解了一部分SO2,SO2+ 2OH-=SO32-+H2O ,Ba2++SO32-=BaSO3↓(或SO2+2OH-+Ba2+=H2O + BaSO3↓);第二份:加入氯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SO2既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遇到较强的氧化剂表现为还原性,Cl2具有强氧化性,发生:SO2+Cl2+H2O=4H++2Cl-+SO42-,Ba2++SO42-=BaSO4↓(SO2+Cl2+2H2O+Ba2+=4H++2Cl-+BaSO4↓)。
  (4)④中用棉花團吸收尾气,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因为SO2有毒,如果逸出对环境造成污染,必须除去。因此用浸氢氧化钠溶液有棉花团的除去SO2尾气,SO2+2OH-=SO32-+H2O。
  二、铜和浓硫酸在无氧条件下的反应
  在铜和浓硫酸的反应过程中,观察到灰黑色的固体物质有硫酸铜、硫化铜及硫化亚铜等,这不难理解,该固体物质中有没有黑色的氧化铜呢?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分液漏斗和锥形瓶组成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用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瓶除去挥发的氯化氢,向装有铜片和浓硫酸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尾气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如下图所示:
  (1)打开分液漏斗开关,盐酸和锥形瓶内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经过洗气瓶进入大试管排出空气,一段时间后,在出气导管口检验空气是否排净。排净后,导管中充满了二氧化碳,点燃酒精灯加热,这样就避免了铜受热和空气反应。
  (2)加热后,铜片保持亮红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后,铜片和浓硫酸开始反应,混合物变墨绿色,有黑灰色固体生成。由于隔绝了空气,生成氧化铜的可能性基本排除,灰黑色固体应是硫酸铜、硫化铜和硫化亚铜。
  (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沿着烧杯壁注入水中,溶液呈现蓝色,底部有黑色固体。硫酸铜溶解,黑色固体应为硫化铜和硫化亚铜。
  通过实验对比,可以看出在无氧条件下仍有黑色固体物质,说明产物中的黑色物质不只是氧化铜。反复实验,分析现象。投石问路,百家争鸣,在争论中提高,以期共同进步。
其他文献
多年以后,心中也许会惦记一个名为西安的地方,想起肉夹馍,凉皮,辣椒的味道;几个好友,杯酒三两,闲话日常,街边撸串,美好而又怀念的时光。  去西安也是突然想到的,车票是出发前定的,约着室友就这样出发了。到西安时是凌晨5点,陌生的城市,漆黑的夜,零落的几点星,还有困倦中的我。以前有人说,西安给我的印象更像一个大户人家公子,这户人家,经年荣盛,可怜一朝惨遭败落。因为经历过兴衰,褪尽一身荣光,他更懂得从容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辰,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璨若星河,凝聚了我们先輩的大智大慧,发人深省,极具语言精髓。学生通过诵读传统经典,不仅可以加强语言方面的积累,也可以加强人文理念的渗透,通过积累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经典作品阅读,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语文教材一贯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光编入教材的古诗文都超过了200多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让孩子主动起来是我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知识的趣味性让孩子主动起来  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乐于去做,才会主动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克服遇到的困难,把面对的问题解决。我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把數学知识植入故事中。巧用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闰年和平年时,
期刊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怎样转换,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甚至不少教师以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有的学校还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我想,这样的理解和做法未免有些过于机械和绝对。以学生为主
期刊
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整体差异大,再加上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厌学、学习情绪不稳定,学生难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学中,若不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素质教育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将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要求我们教学上采用分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际的高中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化学学科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本文依据现状,从现行高中课本中,围绕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化学人文教育的方向,对如何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人文教育做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文教育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它体现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但在实
期刊
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借着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了“人格权”的东风,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和探索的焦点。其实,从教育者的角度诠释“人格权”,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爱护学生,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公平。也就是说,“人格权”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  教育“以人
期刊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彼得杜拉克  从国内到国外,从领袖到平民,无不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语文教学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整天与孩子们相处,虽然每天忙忙碌碌,各种事情繁琐,但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又感到充实快乐。  今天一早,七点四十我就来到了学校,首先走到了卫生区。以往在这个时间,学生们早已经打扫完毕。但是,今天这是怎么了?卫生区里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拿着扫把往树上丢,有的在打闹,还有的学生聚在一起玩。干活做卫生的人很少。看到这个场景后我很生气,问学生怎么回事,到现在还没打扫完。通过了解,原来
期刊
“素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那么“修养”又包含哪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修养”指“①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也有许多教师感到了无所适从甚至力不从心。究其根源,在于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