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载体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u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發展,一切事物都在悄然革新着。正如阅读,这种人类已经延续几百万年的文化活动,亦从斑驳书简变成丝布,又从纸质书品衍生出了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多种阅读载体。
   一提及电子阅读,免不了有人要蹙眉叹道,如今社会风气浮躁,纸质书的平淡显然与之格格不入,只怕电子阅读逐渐当道,纸质书从此被取代。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据调查显示,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电子阅读率却不断增长。纸质书的市场日益萎缩,不由令人生忧:纸质书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不少坚持纸质阅读的人说,纸质书中有一份宁静,它给人带来一种舒适感,一种划过指尖的与众不同的触感。诚然,闲暇时捧一本纸质书进行深刻阅读是电子阅读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的厚重,是心灵与心灵难得的碰撞,是触摸得到的真实。因此,纸质书作为传统的阅读载体虽难免受到新载体的冲击,但其独特的优势与深厚的根基却是无法动摇的。
   然而,有些人为了维护纸质阅读,将电子阅读妖魔化,反复强调其弊大于利。比如电子阅读需要借助电子工具,能否在电子产品极大的诱惑下静心阅读,专注思考,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再者,电子阅读有很大一部分偏向“快餐式”阅读,内容浅显,语言随意,远不及纸质图书字字斟酌推敲来得谨慎严密。如此种种,客观原因居多。但如果人们能从主观上合理地使用电子阅读设备,其弊端便会大大减少。
   在我看来,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在家时读纸质书是为了思考与情怀;外出时利用电子设备获得了方便与及时。二者不分高低,不分上下,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电子阅读,是信息时代万盏璀璨霓虹,注视俯仰之间的瞬息变化,易得街头巷间的百家人情。
   读者们与其争辩某种载体更存在优越性,不若学会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载体的多样化亦是读书日益兴盛的反映。读者学会利用载体,每一种载体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充分显现。许多人呼吁抵制电子阅读的低俗内容等等,其实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从自身做起,糟粕势必会被淘汰,载体也日益完善。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着。不变的是经典作品绵延不绝的魅力,以及千万读者炽热的求知的心。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坐了2小时的动车,换乘了1小时的公共汽车,终于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老家。老家是我爷爷奶奶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地方,一个中国的化学工业重镇,可曾经的繁华随着企业的搬迁也日渐冷落。但是,这里有我的家,我熟悉的一草一木,我欢乐的童年,更重要的是有疼我愛我、心灵手巧、勤劳而朴实的奶奶。奶奶从小抚养我长大,我每年春夏秋冬的时节衣物、鞋子都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   晚
期刊
优雅如一缕诗魂的女子三毛,曾迷恋着江南,一次又一次徜徉在逼仄悠长的小巷,写下那些意味绵长的故事。   于是,春雨如丝之日,我也漫步于姑苏城的小桥流水间,轻嗅黛瓦青墙里那洁白的栀子花香。我情不自禁地举起镜头,记录下这江南的秀丽之姿。   天际苍白,细雨霏霏,清风缕缕,驱走了我心中的浮躁。   当镜头向青苔遍布的杏花巷深处逡巡时,一缕诱人的香气不经意间袭入我怀。循着淡淡的豆香走去,是一家小店,没有华丽
期刊
路过以前学校的门口,在同一个地方,我再也看不到那辆弥漫着机油味的三轮车了。   我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厂的工人,做着又苦又累的工作,可他从来没向家里抱怨过。有一次,父亲被工厂的齿轮缴断了右手的食指,休息了不到一个月,手上还裹着纱布,他便又骑上了满是油渍的三轮车去上班了。父亲几乎用尽了家底把我送进了镇上那所最好的学校。这里学生除了我之外,家里非富即贵。每当放学时,校门前与地平线平齐的阳光直直地照射着各式
期刊
近日,列车上的“让座”问题又一次引发争议。上铺的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不便,想与下铺的乘客交换;下铺的乘客顾及上铺的狭窄逼仄和不对等的车票价格,提出拒绝。上铺父亲对孩子的照顾与下铺乘客自身利益引发矛盾。   对于这件事,我认为,并无孰对孰错。但我们应秉持一颗理解包容之心:让生命之树长青,让理解之花常开。   相互理解,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无可或缺的美德。从寻常巷陌到一言一行,无处不闪耀着理解之光。若
期刊
【摘 要】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关键词】激趣;情趣交融;精讲巧练   随着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渐渐深入到教学之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使绝大部分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力倡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两点:即课堂教学中充分激趣,课外辅
期刊
“沉默是最大的迫害,圣人是从不缄默的。”帕斯卡如是说道。圣人见到了人性中的悲剧,希望打破它,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悲天悯人,大抵如此。而普罗大众即使看见了这样的悲,也依然保持沉默,盖因其爱惜自己的羽毛。汲汲营营,不过如此。   沉默本身没有立场,但是当沉默置身于不公、丑恶、黑暗中,沉默便成了最大的迫害。看到不公,人们沉默着,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看到丑恶,人们沉默着,因为害怕罪恶
期刊
1916年的2月21日至12月19日,血迹、弹壳、战火、硝烟,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这里是凡尔登,这里是战争的绞肉机。 ——题记   “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战壕中,黄昏中最后一缕光线为M1916镀上金黄的釉彩,年轻的下士擦拭着它,发出连珠的抱怨,“我受够了这些飞来飞去的子弹和炮弹了,那些愚蠢的家伙为什么不用这些钢铁造几口锅呢!这都比把它们浪费在这里有用。”  
期刊
正如夸齐莫多所说:“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 在所有冷冰冰的事物中,父母的关爱照亮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何不也关心父母,让红色的暖流溢满他们的全身?   然而,在当今喧嚣的文化景观中,我们总是忽略这种爱的纽带,一味强调“孝”的条条框框。很多人认为,《孝经》曾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从古至今似乎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然而,有些“孝”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发自内心对父母
期刊
“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提及故乡,或许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棵树存在。它不仅见证了岁月变迁,也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思念。而始终屹立在我脑海中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   棕绿的树干,伸展的枝桠,芃芃的叶片,无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一阵风吹过,叶片层层叠叠,发出“沙沙”的声响,宛若合唱,甚是悦耳。   梧桐树下,奶奶常常焦急地张望着。眼神一与我交会,便涌出一股欣喜。她热切地为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思想,这是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实践经验的浓缩与历史发展的积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传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勇负重担的爱国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古人不愿同流合污,对高洁正直品质执着追求的精神与美德;“春眠不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