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时空,是属于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教学改革,重建着课堂教学,积极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為的变化,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发生变化。
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对象,但是学生这一对象与从事其它工作岗位的对象有着极大的不同。学生是有意识、有行为的活动主体,对学生的授课一定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激活教学课堂是让学生热爱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一、确立主体性课堂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从宏观上来看,就是教思想。那么,当前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主体性课堂教学思想是当前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在导入新课这一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有些教师却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把导入新课的功效局限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操作时只注意发挥它由课间活动导入到课堂教学的过渡作用,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悬念设奇等作为载体。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动调节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得不考虑导入新课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3、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导入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也在这里。当前,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好像语言文字训练只是新授、巩固阶段的事,导入部分则不用担此责任而且也难担此责任。其实,只要把握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导入新课阶段同样能把学生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
总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 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念
为了摒弃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需要树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念。要完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这一任务,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充分地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想说想做,开发他们的头脑思维;其次,在学生拥有主动性的前提下再加上教师的带动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强劲的学习欲望。学习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不感兴趣就根本谈不上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赋予学习主体强劲的学习自驱力,使其充满兴趣地学习,积极地探索,使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现实。
教改的主力军是教师,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同样依靠教师,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拔学生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动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新时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允许学生出错,多让学生讨论,多途径营造学习环境,尤其是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等。
三、明确“基础”概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何界定“基础”二字,我认为基础就是基本的、一般的、共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纲为纲,做到不拔高、不降低,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教学,例如:不同年级留不同的作业,要求也不一样,低年级不留作业,中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高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当然作业布置的方法也不同,如让学生自留作业等。
小学生几乎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讲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将文字与课文图片所展现的动作相结合,用诙谐幽默的话语、音调去带动学生的情绪。老师可以先不用给学生一件事的结论,就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教师可以在班上发动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倾听学生的观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式,故事所体现的道理深刻在学生心中,又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小学生是好动的,可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兼顾有各种兴趣才艺的学生,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又让学生之间有了一个相互学习沟通的机会。
四、形成“平等、民主、服务、和谐”的教学作风
要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作风,形成“平等、民主、服务、和谐”的教学作风。
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三允许”“两适当”。即教学中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做——只要不是恶作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两适当”——适当鼓励适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三允许”“两适当”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
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对象,但是学生这一对象与从事其它工作岗位的对象有着极大的不同。学生是有意识、有行为的活动主体,对学生的授课一定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激活教学课堂是让学生热爱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一、确立主体性课堂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从宏观上来看,就是教思想。那么,当前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主体性课堂教学思想是当前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在导入新课这一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有些教师却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把导入新课的功效局限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操作时只注意发挥它由课间活动导入到课堂教学的过渡作用,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悬念设奇等作为载体。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动调节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得不考虑导入新课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3、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导入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也在这里。当前,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好像语言文字训练只是新授、巩固阶段的事,导入部分则不用担此责任而且也难担此责任。其实,只要把握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导入新课阶段同样能把学生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
总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 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念
为了摒弃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需要树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念。要完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这一任务,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充分地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想说想做,开发他们的头脑思维;其次,在学生拥有主动性的前提下再加上教师的带动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强劲的学习欲望。学习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不感兴趣就根本谈不上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赋予学习主体强劲的学习自驱力,使其充满兴趣地学习,积极地探索,使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现实。
教改的主力军是教师,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同样依靠教师,要求教师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拔学生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动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新时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允许学生出错,多让学生讨论,多途径营造学习环境,尤其是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等。
三、明确“基础”概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何界定“基础”二字,我认为基础就是基本的、一般的、共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纲为纲,做到不拔高、不降低,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教学,例如:不同年级留不同的作业,要求也不一样,低年级不留作业,中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高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当然作业布置的方法也不同,如让学生自留作业等。
小学生几乎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讲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将文字与课文图片所展现的动作相结合,用诙谐幽默的话语、音调去带动学生的情绪。老师可以先不用给学生一件事的结论,就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教师可以在班上发动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倾听学生的观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式,故事所体现的道理深刻在学生心中,又激活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小学生是好动的,可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兼顾有各种兴趣才艺的学生,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又让学生之间有了一个相互学习沟通的机会。
四、形成“平等、民主、服务、和谐”的教学作风
要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作风,形成“平等、民主、服务、和谐”的教学作风。
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三允许”“两适当”。即教学中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做——只要不是恶作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在此基础上通过“两适当”——适当鼓励适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三允许”“两适当”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