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消费需求市场中增长幅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市场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长久处于增长的态势。我院旅游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拥有旅行社基层岗位服务与管理能力,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行人才,能胜任旅行社基层服务的旅游专业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专业,正是为适应这一盛会需求而开设的,为了达到企业的要求,高职学校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确定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 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国内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旅游管理;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103-0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的旅游教育也随之迅高速发展起来了。自1979年我国开始探讨旅游实践以来,中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虽然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太多,而对实际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
为此,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研究,首先从几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就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策略探讨。本文的研究出成果为国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1979年已经进行了27年了,国内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反馈,也揭露了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技术落后以及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等问题。
(一)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
实习对于在校的高职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目前有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与国际旅行社和高级饭店联系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扩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学率;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学校也难以给每一位学生都安排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实习机会,因此在操作能力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技术落后
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关起门来办学,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根本无法直接地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象旅游业在教育中如果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就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满足于低层次的简单规模扩张。许多院校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较多为低层服务人才。不少旅游专业院校办学层次定位模糊,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一)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旅游专业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需求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重构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开设《地方导游》实用可操作符合本地区的校本教材,以满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共同开发旅游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编写出版。适合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实用教材建立目标岗位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真实性起到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都能同时完成名师名课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
(二)教学模式改革
做好专业教学数字化平台的基础工作,完善教学楼教室和实训场所的视频教学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初步建立起旅游管理專业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通过网络传送企业的岗位工作的情景与信息,并与专业实训平台对接,促进三真实训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知识要与企业同步,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去,也要将一些德才兼备的行业精英,请到学校担任兼课教师。完成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岗位操作三方一体化教学。
打破学生在入学之初马上进行文化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核心课学习的常规,在教学安排上打破常规,根据旅行社所提供的建议来开设必修课程,这些必修课程不再以每周两至四节的方式进行讲授,而是进行模块化教学,分割完整的时间段来学习同一本书。改变考核方式,交由合作旅行社进行考核课程,这样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就业时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符合旅游职业特点的“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工学交替,校内实战”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通过实际的岗位实践来了解自己未来应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与学习交替,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需求,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用最贴近旅行社需求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更与旅行社真正需求相接轨,而学生也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适应岗位需求。
总而言之,在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应该要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讨论,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与技术落后以及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婕.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湘潭大学,2014.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3] 杨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8.
[4] 李力,杨莹,韩晶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华南理工大学香格里拉优才发展计划的案例分析[J].经济管理,2010.2
[5] 黄艳葵.粤东地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6] 廖文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大学,2014
[7] 郭一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关键词]旅游管理;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103-0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的旅游教育也随之迅高速发展起来了。自1979年我国开始探讨旅游实践以来,中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虽然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太多,而对实际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
为此,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研究,首先从几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就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策略探讨。本文的研究出成果为国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1979年已经进行了27年了,国内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反馈,也揭露了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技术落后以及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等问题。
(一)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
实习对于在校的高职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目前有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与国际旅行社和高级饭店联系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扩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学率;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学校也难以给每一位学生都安排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实习机会,因此在操作能力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技术落后
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关起门来办学,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根本无法直接地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象旅游业在教育中如果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就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满足于低层次的简单规模扩张。许多院校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较多为低层服务人才。不少旅游专业院校办学层次定位模糊,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策
(一)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旅游专业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需求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重构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开设《地方导游》实用可操作符合本地区的校本教材,以满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共同开发旅游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编写出版。适合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实用教材建立目标岗位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真实性起到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都能同时完成名师名课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
(二)教学模式改革
做好专业教学数字化平台的基础工作,完善教学楼教室和实训场所的视频教学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初步建立起旅游管理專业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通过网络传送企业的岗位工作的情景与信息,并与专业实训平台对接,促进三真实训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知识要与企业同步,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去,也要将一些德才兼备的行业精英,请到学校担任兼课教师。完成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岗位操作三方一体化教学。
打破学生在入学之初马上进行文化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核心课学习的常规,在教学安排上打破常规,根据旅行社所提供的建议来开设必修课程,这些必修课程不再以每周两至四节的方式进行讲授,而是进行模块化教学,分割完整的时间段来学习同一本书。改变考核方式,交由合作旅行社进行考核课程,这样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就业时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符合旅游职业特点的“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工学交替,校内实战”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通过实际的岗位实践来了解自己未来应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与学习交替,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需求,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用最贴近旅行社需求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更与旅行社真正需求相接轨,而学生也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适应岗位需求。
总而言之,在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应该要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讨论,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与技术落后以及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婕.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湘潭大学,2014.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3] 杨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8.
[4] 李力,杨莹,韩晶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华南理工大学香格里拉优才发展计划的案例分析[J].经济管理,2010.2
[5] 黄艳葵.粤东地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6] 廖文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大学,2014
[7] 郭一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