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而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那么小学班主任应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找准心理教育的突破口,运用恰当的辅导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后进生;心理辅导;德育教育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后进生,绝大多数的后进生都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及心理辅导工作,使笔者常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习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变得压抑、自卑,有的进而发展为行为散漫、自我放弃,也有的变得叛逆,爱惹事生非……这一切则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差,老师、同学对其印象更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该如何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开展小学阶段后进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其走向良性循环的健康成长之路呢?
一、找准心理教育的突破口
(一)理解、尊重和爱,满足孩子的自尊心
老师要相信孩子,相信没有先天就不求上进的学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也说:“人性最强列的冲动是一种重要感。”小学生不为生理安全需要所累,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父母、老师、同学的赞扬、尊重和爱,当他们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时,他们多么需要理解、尊重和爱以及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分析孩子,找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现实疗法的创立者格拉泽认为:如果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消极行为,并可能产生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欲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处于学习困难或正在遭受某种挫折的孩子更加渴望理解、尊重和爱,他们的自尊心极其强烈,而又敏感脆弱。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当孩子们被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内心深处便会引发极其复杂的情绪,于是通过其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老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情绪特点,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分析其不良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运用恰当的辅导转化策略
针对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行为表现,教师在转化他们的工作中,应从哪几方面去寻求合适的转化策略呢?
(一)真诚、尊重,唤起自尊自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皆有价值和潜能,心理辅导者应以真诚关注、尊重等几个条件作为辅导基础,重视引导人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因此,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1. 挖潜能,找长处,多鼓励表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后进生,即使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教师也应该及时捕捉,及时表扬,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教师要善于关注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2. 注意批评的策略。批评后进生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提出批评,要注意语言,不要伤害其自尊心,批评只针对事件而不针对人,讲清道理,让其心服口服,批评之后,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信心的,批评他是出自关心,老师期待着他的进步。自尊自信的获得以及老师真诚的期待,为进一步转化后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爱心、认同,消除逆反心理
调皮和容易情绪化的学生,大多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他们不愿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接受,一意孤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现代心理学指出,情感对人的一生具有动力功能,帮助后进生消除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
1. 情感问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自卑感又特别重,心理特别脆弱,常常处于防御、攻击的状态,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心存敌意。因此,教师应以情感问题为突破口,抓住后进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在他们有困难、有苦恼、情绪低落的时候给予温暖,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改变他们“老师不喜欢我”的想法。
2. 观念认同。我们知道,思想、观点、意见的相互一致,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从而使人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得到满足。对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不妨先采取“认同”的方式,以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做好说服工作创造条件。当然,“认同”并不等于姑息、迁就、袒护、不讲原则,相反,“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当他们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心理上的戒心解决以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角色交换,让他们站在父母、老师的角度再来观察和思考相同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判断,体谅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意和关怀,从而使师生实现思想上的沟通,进而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转化。
(三)耐心、严格,加强行为训练
慵懒应付式和调皮嬉戏式行为的后进生,大都因不良行为习惯而严重影响了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而学习,不良或不得当的行为既是由学习得来的,就可以通过学习过程来消除,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有耐心,有计划。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好的,需要矫正什么行为,养成什么行为。其次,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境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商量制定出适当的分层次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同时制定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
2. 严要求,多鼓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努力,没有严厉的要求,想要转化后进生就很难。因此,目标和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当然,也要注意严而有度,严而有别,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还很低,这时正是他们逐步获得社会自我,建立角色意识的时期。除了教师的尊重、爱心和耐心外,周围良好的舆论环境,同学们的尊重认可,同样对后进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全面地看待后进生。教师要转变观念,承认不同的学生是有差距的这个客观存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优生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优势,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同学,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2. 引导后进生学会自己与自己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后进生学会自己与自己的昨天比较,检查自己是否日日有收获,天天有进步。以此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心理氛围,可以让后进生不自卑,优生不骄傲,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努力进取,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找准突破口,运用恰当的辅导策略,后进生就能得到有效的转化,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后进生;心理辅导;德育教育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后进生,绝大多数的后进生都无心向学、学习成绩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及心理辅导工作,使笔者常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习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变得压抑、自卑,有的进而发展为行为散漫、自我放弃,也有的变得叛逆,爱惹事生非……这一切则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差,老师、同学对其印象更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该如何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开展小学阶段后进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其走向良性循环的健康成长之路呢?
一、找准心理教育的突破口
(一)理解、尊重和爱,满足孩子的自尊心
老师要相信孩子,相信没有先天就不求上进的学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也说:“人性最强列的冲动是一种重要感。”小学生不为生理安全需要所累,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父母、老师、同学的赞扬、尊重和爱,当他们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时,他们多么需要理解、尊重和爱以及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分析孩子,找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现实疗法的创立者格拉泽认为:如果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消极行为,并可能产生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欲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处于学习困难或正在遭受某种挫折的孩子更加渴望理解、尊重和爱,他们的自尊心极其强烈,而又敏感脆弱。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当孩子们被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内心深处便会引发极其复杂的情绪,于是通过其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老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情绪特点,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分析其不良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运用恰当的辅导转化策略
针对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行为表现,教师在转化他们的工作中,应从哪几方面去寻求合适的转化策略呢?
(一)真诚、尊重,唤起自尊自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皆有价值和潜能,心理辅导者应以真诚关注、尊重等几个条件作为辅导基础,重视引导人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因此,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1. 挖潜能,找长处,多鼓励表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后进生,即使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教师也应该及时捕捉,及时表扬,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教师要善于关注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2. 注意批评的策略。批评后进生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提出批评,要注意语言,不要伤害其自尊心,批评只针对事件而不针对人,讲清道理,让其心服口服,批评之后,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信心的,批评他是出自关心,老师期待着他的进步。自尊自信的获得以及老师真诚的期待,为进一步转化后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爱心、认同,消除逆反心理
调皮和容易情绪化的学生,大多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他们不愿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接受,一意孤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现代心理学指出,情感对人的一生具有动力功能,帮助后进生消除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
1. 情感问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自卑感又特别重,心理特别脆弱,常常处于防御、攻击的状态,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心存敌意。因此,教师应以情感问题为突破口,抓住后进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在他们有困难、有苦恼、情绪低落的时候给予温暖,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改变他们“老师不喜欢我”的想法。
2. 观念认同。我们知道,思想、观点、意见的相互一致,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从而使人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得到满足。对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不妨先采取“认同”的方式,以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做好说服工作创造条件。当然,“认同”并不等于姑息、迁就、袒护、不讲原则,相反,“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当他们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心理上的戒心解决以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角色交换,让他们站在父母、老师的角度再来观察和思考相同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判断,体谅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意和关怀,从而使师生实现思想上的沟通,进而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转化。
(三)耐心、严格,加强行为训练
慵懒应付式和调皮嬉戏式行为的后进生,大都因不良行为习惯而严重影响了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和文化的影响而学习,不良或不得当的行为既是由学习得来的,就可以通过学习过程来消除,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有耐心,有计划。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好的,需要矫正什么行为,养成什么行为。其次,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境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商量制定出适当的分层次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同时制定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
2. 严要求,多鼓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努力,没有严厉的要求,想要转化后进生就很难。因此,目标和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当然,也要注意严而有度,严而有别,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还很低,这时正是他们逐步获得社会自我,建立角色意识的时期。除了教师的尊重、爱心和耐心外,周围良好的舆论环境,同学们的尊重认可,同样对后进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全面地看待后进生。教师要转变观念,承认不同的学生是有差距的这个客观存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优生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优势,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同学,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2. 引导后进生学会自己与自己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后进生学会自己与自己的昨天比较,检查自己是否日日有收获,天天有进步。以此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心理氛围,可以让后进生不自卑,优生不骄傲,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努力进取,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找准突破口,运用恰当的辅导策略,后进生就能得到有效的转化,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