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科学合理,讲究艺术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目标要明确而集中,一课一得;针对授课内容拟写授课题目,重点突出;精心锤炼导语,讲究煽情艺术;选准切入点,巧妙切入,深入浅出;各环节之间过渡巧妙,衔接自然;着力打造亮点,课堂精彩无限;立足文本,适度拓展延伸,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接轨;做好课堂小结,豹尾收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要使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结构合理,过渡巧妙,衔接转换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将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几点尝试写出来,以求方家指正。
一、目标集中,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每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篇,都是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篇课文最好突出一个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都有所得。教学目标定什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根据教师授课特点,灵活掌握。比如《听潮》,可以把“抓住景物特征,借助修辞手法抒情”定为教学目标;也可以把“体会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目标,但目标不能太多。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避免出现知识漏洞,教师在学期之初,就要将本册书的每一篇课文都制订出明确的目标,每课各有侧重,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网络。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拟写课题,主线分明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笔者习惯为每节课拟一个“课题”。“课题”不同于文章的标题,拟课题要注意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语精练、形象、生动。如《我为什么而活着》,笔者拟的是“追求的人生最幸福”,点明了文章中心;《游褒禅山记》,笔者拟的是“失败的游览,成功的游记”,突出本文特点;《故都的秋》,笔者拟的是“让我再看你一眼”,暗示了感情基调;《我与地坛》,笔者拟的是“感悟生命”,指出学习重点;而《诗经·卫风·氓》,笔者启发学生们动脑,最后拟定的课题是“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三、锤炼导语,善于煽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伟大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懂得煽情的艺术,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情感表现变化多姿,起伏跌宕,则可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引发学生掀动情感的波澜,从而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渐形成健康人格。在导语设计中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同学们,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援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闻一多、朱自清的高度评价。但是你们可曾知道,作为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的一个清晰的足印。……”这是笔者为《荷塘月色》设计的充满激情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也煽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考虑到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态:刚刚离开为官一年半的长安,兼济天下的理想像肥皂泡一样破灭,而今后“去向何方”正是困扰李白的大问题。因此笔者决定借用琼瑶小说《海鸥飞处》中的诗歌《去向何方》作为导入语:
海浪喧嚣/暮色苍茫/有人独自徜徉/极目四望/雨雾昏黄/惟有海鸥飞翔/潮涨潮落/潮来潮往/流水卷去时光/静静伫立/默默凝想/有谁解我痴狂/三分无奈/四分凄凉/更兼百斛愁肠/好梦难续/好景不长/多情空留惆怅/海浪喧嚣/海鸥飞翔/去去去向何方/我情如此/我梦如斯/去去去向何方/我情如此/我梦如斯/去去去向何方/去向何方?/……
教师背诵——投影显示——学生齐读——教师提问:这首诗写的好不好?——大家猜一猜谁写的?我怀疑为李白所写。理由:诗中的“情”是怎样一种情,“梦”是怎样一种“梦”。接下来过渡到介绍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大济苍生之“梦”。这样导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握住了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感情基调,也煽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四、巧妙切入,深入浅出
由导语转入正题,要讲究过渡艺术。最好小口切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线索分明。这里关键是选准切入点。笔者教《荷塘月色》是由文章题目切入的:“同学们请思考:文章题目‘荷塘月色’究竟是并列短语‘荷塘与月色’,还是偏正短语‘荷塘上的月色’?请阅读四、五、六段。”这样直接引入文章主体——景物描写的学习,得出的结论是:并列短语,即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
教《巴尔扎克葬词》,笔者是由重要语句切入的:(1)同学们,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对巴尔扎克有哪些了解?——作家。(2)作者雨果对巴尔扎克这位作家一生创造的作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分别是怎样评价的?——对作品数量的评价:“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第7段);对作品质量的评价:“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第3段),“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第4段),“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第5段)。(3)面对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雨果对生和死的问题进行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教《项脊轩志》,笔者是由文中的关键词语切入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喜’?为什么‘喜’?哪些地方写了‘悲’?为什么‘悲’?”“悲”、“喜”两个词语作为线索,贯穿全篇,授课内容以此为线索展开。
五、过渡巧妙,衔接自然
杨朔先生写散文,讲究“转弯的艺术”,笔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注意使各环节之间过渡巧妙,衔接转换自然,富有艺术性。
笔者在教《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在学习完第三段“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后,向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着电影《地道战》中汤司令的口气说:“高!高!作者罗素的学识实在是高啊!但俗话说‘学到高处人孤独’,罗素学识这样高,有没有脱离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孤独感呢?”自然引入第四段“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学习。这样巧妙的过渡,远比“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三段,下面开始学习第四段”自然、生动,富有艺术性。
六、打造亮点,精彩无限
讲课如同写文章,必须有“亮点”。最好有“太阳”在其中发光,如果没有太阳,也要有月亮;没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没有星星,也要有个萤火虫。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不沉闷乏味,语文教师有必要着意营造课堂亮点,打造语文课堂的“萤火虫”。
笔者执教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三册《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时,曾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之前“我”为什么而活着?学生一致反映学习压力很大,生活没有乐趣,很多人曾有过轻生逃避的念头,只是为了父母的微笑才坚持下来。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把早已准备好的《尘缘》诗通过多媒体赠给学生:
不能像/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我是凡人/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明知道有一天/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我仍然竭力地搜集/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当学生们读到“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时,顿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身板挺直,声音也洪亮起来。美妙的诗句,深刻的哲理,动情的吟诵,顿时掌声如雷,高潮涌起。
课堂亮点可以预先营造,也可以随机点染。笔者在讲授《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公开课上,一位女生总是抢先举手发言,如鹤立鸡群,我很为难:总是提问她一个人吧,有“作秀”的嫌疑;不理睬她吧,教师又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义务。但对学生的鼓励不应是虚假的表扬,而应充满智慧。于是我指着这位同学说道:“这位同学是高手。”说完又及时补充道:“(因为)她总是高高地举起她的手。”教师的幽默让学生佩服,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七、立足文本,适度拓展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度向课外拓展延伸,让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接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在讲授《诗经·卫风·氓》时,巧妙地借用、化用古诗词名句概括每层大意:
《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恋爱(一、二章):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永远无别离。
婚变(三、四、五章): 可叹栽花无沃土,一番风雨,落英遍地,多少春愁绪。
决绝(六章): 细品相思甘苦味,毋须惆怅,旅途遥远,昂首摇征辔。
这样巧借他山之石,向课外拓展,沟通了课本内外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其感情线索较难把握,笔者引用了李商隐的《登乐游园》诗:向晚意不适(愁),驱车登古原(遣愁)。夕阳无限好(忘愁),只是近黄昏(深愁)。“愁——遣愁——忘愁——深愁”准确地概括了《荷塘月色》的结构思路、感情线索。这是课内外结合的典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上,教师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兴趣,必须把小课堂与大课堂接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处处留心皆学问”。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可结合古典小说中的“灯下观美人”说法。古代点油灯,昏暗不明,正好收到了“朦胧美”的效果。
八、精彩小结,豹尾收篇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豹尾”,就是结尾要收束有力,不能虎头蛇尾。一堂课,即使导语很精彩,主体部分很成功,但结尾教师来一句:“今天就学习到这儿,下课!”大煞风景,索然无味矣。笔者非常注重课堂小结,力求在结尾部分再来一次高潮,打造一个亮点。
笔者在讲授《诗经·卫风·氓》时,结尾让全体男生齐声朗诵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赠给女生,顿时赢来热烈的掌声。讲授《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在结尾还剩2分钟时,我又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向学生赠送一首散文诗:
同学们,不好意思,这是十八年前我妻子赠给我的,十八年来,它一直鼓舞我追求、奋斗,现在我把它赠给亲爱的同学们:
小鸟,飞翔的心,在蓝天里充实,充实就是幸福;
小船,憧憬的情,在风帆上寄托,寄托就是幸福;
小溪,执著的步,在征途里奋进,奋进就是幸福。
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真挚的感情,紧扣教学重点,又为课堂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小结:语文课堂如一篇现代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如一篇古代韵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如一首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愿广大语文教师在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上努力耕耘,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要使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结构合理,过渡巧妙,衔接转换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将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几点尝试写出来,以求方家指正。
一、目标集中,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每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篇,都是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篇课文最好突出一个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都有所得。教学目标定什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根据教师授课特点,灵活掌握。比如《听潮》,可以把“抓住景物特征,借助修辞手法抒情”定为教学目标;也可以把“体会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目标,但目标不能太多。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避免出现知识漏洞,教师在学期之初,就要将本册书的每一篇课文都制订出明确的目标,每课各有侧重,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网络。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拟写课题,主线分明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笔者习惯为每节课拟一个“课题”。“课题”不同于文章的标题,拟课题要注意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语精练、形象、生动。如《我为什么而活着》,笔者拟的是“追求的人生最幸福”,点明了文章中心;《游褒禅山记》,笔者拟的是“失败的游览,成功的游记”,突出本文特点;《故都的秋》,笔者拟的是“让我再看你一眼”,暗示了感情基调;《我与地坛》,笔者拟的是“感悟生命”,指出学习重点;而《诗经·卫风·氓》,笔者启发学生们动脑,最后拟定的课题是“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三、锤炼导语,善于煽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伟大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懂得煽情的艺术,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情感表现变化多姿,起伏跌宕,则可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引发学生掀动情感的波澜,从而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渐形成健康人格。在导语设计中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同学们,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援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闻一多、朱自清的高度评价。但是你们可曾知道,作为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的一个清晰的足印。……”这是笔者为《荷塘月色》设计的充满激情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也煽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考虑到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态:刚刚离开为官一年半的长安,兼济天下的理想像肥皂泡一样破灭,而今后“去向何方”正是困扰李白的大问题。因此笔者决定借用琼瑶小说《海鸥飞处》中的诗歌《去向何方》作为导入语:
海浪喧嚣/暮色苍茫/有人独自徜徉/极目四望/雨雾昏黄/惟有海鸥飞翔/潮涨潮落/潮来潮往/流水卷去时光/静静伫立/默默凝想/有谁解我痴狂/三分无奈/四分凄凉/更兼百斛愁肠/好梦难续/好景不长/多情空留惆怅/海浪喧嚣/海鸥飞翔/去去去向何方/我情如此/我梦如斯/去去去向何方/我情如此/我梦如斯/去去去向何方/去向何方?/……
教师背诵——投影显示——学生齐读——教师提问:这首诗写的好不好?——大家猜一猜谁写的?我怀疑为李白所写。理由:诗中的“情”是怎样一种情,“梦”是怎样一种“梦”。接下来过渡到介绍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大济苍生之“梦”。这样导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握住了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感情基调,也煽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四、巧妙切入,深入浅出
由导语转入正题,要讲究过渡艺术。最好小口切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线索分明。这里关键是选准切入点。笔者教《荷塘月色》是由文章题目切入的:“同学们请思考:文章题目‘荷塘月色’究竟是并列短语‘荷塘与月色’,还是偏正短语‘荷塘上的月色’?请阅读四、五、六段。”这样直接引入文章主体——景物描写的学习,得出的结论是:并列短语,即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
教《巴尔扎克葬词》,笔者是由重要语句切入的:(1)同学们,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对巴尔扎克有哪些了解?——作家。(2)作者雨果对巴尔扎克这位作家一生创造的作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分别是怎样评价的?——对作品数量的评价:“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第7段);对作品质量的评价:“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第3段),“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第4段),“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第5段)。(3)面对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雨果对生和死的问题进行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教《项脊轩志》,笔者是由文中的关键词语切入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喜’?为什么‘喜’?哪些地方写了‘悲’?为什么‘悲’?”“悲”、“喜”两个词语作为线索,贯穿全篇,授课内容以此为线索展开。
五、过渡巧妙,衔接自然
杨朔先生写散文,讲究“转弯的艺术”,笔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注意使各环节之间过渡巧妙,衔接转换自然,富有艺术性。
笔者在教《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在学习完第三段“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后,向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着电影《地道战》中汤司令的口气说:“高!高!作者罗素的学识实在是高啊!但俗话说‘学到高处人孤独’,罗素学识这样高,有没有脱离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孤独感呢?”自然引入第四段“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学习。这样巧妙的过渡,远比“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三段,下面开始学习第四段”自然、生动,富有艺术性。
六、打造亮点,精彩无限
讲课如同写文章,必须有“亮点”。最好有“太阳”在其中发光,如果没有太阳,也要有月亮;没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没有星星,也要有个萤火虫。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不沉闷乏味,语文教师有必要着意营造课堂亮点,打造语文课堂的“萤火虫”。
笔者执教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三册《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时,曾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之前“我”为什么而活着?学生一致反映学习压力很大,生活没有乐趣,很多人曾有过轻生逃避的念头,只是为了父母的微笑才坚持下来。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把早已准备好的《尘缘》诗通过多媒体赠给学生:
不能像/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我是凡人/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明知道有一天/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我仍然竭力地搜集/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当学生们读到“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时,顿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身板挺直,声音也洪亮起来。美妙的诗句,深刻的哲理,动情的吟诵,顿时掌声如雷,高潮涌起。
课堂亮点可以预先营造,也可以随机点染。笔者在讲授《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公开课上,一位女生总是抢先举手发言,如鹤立鸡群,我很为难:总是提问她一个人吧,有“作秀”的嫌疑;不理睬她吧,教师又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义务。但对学生的鼓励不应是虚假的表扬,而应充满智慧。于是我指着这位同学说道:“这位同学是高手。”说完又及时补充道:“(因为)她总是高高地举起她的手。”教师的幽默让学生佩服,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七、立足文本,适度拓展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度向课外拓展延伸,让语文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接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在讲授《诗经·卫风·氓》时,巧妙地借用、化用古诗词名句概括每层大意:
《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恋爱(一、二章):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永远无别离。
婚变(三、四、五章): 可叹栽花无沃土,一番风雨,落英遍地,多少春愁绪。
决绝(六章): 细品相思甘苦味,毋须惆怅,旅途遥远,昂首摇征辔。
这样巧借他山之石,向课外拓展,沟通了课本内外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其感情线索较难把握,笔者引用了李商隐的《登乐游园》诗:向晚意不适(愁),驱车登古原(遣愁)。夕阳无限好(忘愁),只是近黄昏(深愁)。“愁——遣愁——忘愁——深愁”准确地概括了《荷塘月色》的结构思路、感情线索。这是课内外结合的典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堂上,教师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兴趣,必须把小课堂与大课堂接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处处留心皆学问”。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可结合古典小说中的“灯下观美人”说法。古代点油灯,昏暗不明,正好收到了“朦胧美”的效果。
八、精彩小结,豹尾收篇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豹尾”,就是结尾要收束有力,不能虎头蛇尾。一堂课,即使导语很精彩,主体部分很成功,但结尾教师来一句:“今天就学习到这儿,下课!”大煞风景,索然无味矣。笔者非常注重课堂小结,力求在结尾部分再来一次高潮,打造一个亮点。
笔者在讲授《诗经·卫风·氓》时,结尾让全体男生齐声朗诵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赠给女生,顿时赢来热烈的掌声。讲授《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在结尾还剩2分钟时,我又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向学生赠送一首散文诗:
同学们,不好意思,这是十八年前我妻子赠给我的,十八年来,它一直鼓舞我追求、奋斗,现在我把它赠给亲爱的同学们:
小鸟,飞翔的心,在蓝天里充实,充实就是幸福;
小船,憧憬的情,在风帆上寄托,寄托就是幸福;
小溪,执著的步,在征途里奋进,奋进就是幸福。
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真挚的感情,紧扣教学重点,又为课堂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小结:语文课堂如一篇现代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如一篇古代韵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如一首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愿广大语文教师在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上努力耕耘,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