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木赐”这个名字,似乎已被历史的尘沙淹没,更多的时候,他被称作子贡。他的身份很特别,曾是著名的外交官,又是极成功的商人,也曾在鲁、卫两国为相。但他自己最为看重的,还是以曾拜入孔仲尼门下为荣。
据孟子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异常悲痛,不约而同地到恩师墓前,集体为恩师守丧三年。三年后,弟子们整理行装,准备各奔东西。离别的时刻,大家心情沉重,抱头痛哭,泣不成声,是脸上挂着泪离去的。有一个弟子心念恩师的教诲,虽然阴阳相隔,但他实难割舍潮润的情愫,再次返回墓旁,又独自陪了恩师三年时光,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这位弟子,就是端木赐——子贡。
孔子生前最得意的弟子不是子贡,而是颜回。但子贡也太优秀了,孔子便常常拿他们俩进行对比。孔子曾当面问过子贡,说:“你与颜回谁更强些?”子贡修养极高,回答说:“我怎敢与颜回比?颜回可以闻一知十,我只能做到闻一知二罢了。”当然,就学习的能力和道德水准来讲,孔门中无人可及颜回,即使孔子也自愧弗如。
但孔子的最大遗憾也正是颜回,他曾公开评价他们两个说:“颜回的学问和德行都很不错了吧!可惜常常陷入贫困,生计艰难。端木赐却从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去经商做生意,他猜测行情竟十拿九稳。”子贡可以说是事业有成,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儒商。
孔子周游列国的庞大经费,就是取财于子贡的赞助。这种赞助完全是无偿的,是义务的,而且一直坚持了14年。孔子能够完成他的游历,没有子贡经济上的支援是不堪设想的。子贡的“投资”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一次壮举。仅此一点,子贡也理应名垂青史。
事实上,儒商子贡非常好学,悟性也极高。孔子奉行的是一种问答式教育,他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同一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愚笨的高柴和聪明的颜回,他们得到的回答可能大相径庭。而子贡的提问总是切中要害,孔子的回答也总是充满智慧。这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智慧正由此产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言必信,行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这些惊警的句子是孔子所说,却也是子贡所问的结果。
子贡曾问孔子:“如果有个人,全乡的人都喜欢他,那这人怎么样?”
孔子想了想说:“还不行。”
子贡换个角度又问:“那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人怎么样?”
孔子有了答案,说:“还不行。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这种思想的碰撞,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子贡的思维日渐缜密,辩才日渐出众,他自己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明智。
他可能是最早为商纣王提出变相辩护的人。他说:“商纣王的残暴,并不像现在传说那样厉害。君子们都恶居下流,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天下的恶名就会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在子贡的时代,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准确,圣君则完美无缺,暴君就万恶归之。对此,子贡早有察觉,难能可贵。所以,他以此鼓励人们要从善如流,而不要自甘堕落。
子贡的才华有目共睹,孔子也深以为然。当年,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的轰动事件,始作俑者田常,为了转移齐国高、国、鲍、晏四大家族的注意力,决定移兵伐鲁,转嫁危机。鲁国闻讯,举国哗然。孔子便问门下谁人可出使各国而不辱使命,“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以鲁国使者的身份,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辱使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因此成一世英名。
子贡的成就虽然很大,但从没有忘记恩师孔子的教诲。孔子去世后,便有人不怀好意地诋毁孔子的声誉,某些弟子开始动摇的时候,子贡却坚定不移地维护着恩师的名声。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企图诋毁孔子。子贡还击他说:“这样做是没用的,仲尼也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如同丘陵,尚可越过;仲尼则如日月,是无法超越的。即使有人想自绝于日月,那他对日月又有何伤?只不过看出了他的不自量力罢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要强一些。”孔子生前的朋友子服景伯也在朝为官,听到这样的话就去告诉了子贡。子贡很坦然地说:“如果我是一道宫墙,那我的高度只可比肩,站在墙外就可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的老师就好比大国诸侯的宫墙,有数仞之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不可能看到里面有多么壮观。能够走进大门去的人,大概很少吧。武叔他老人家这么说,也是很自然的。”
孔子若泉下有知,也一定会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弟子而欣慰吧。
编辑/梁宇清
据孟子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异常悲痛,不约而同地到恩师墓前,集体为恩师守丧三年。三年后,弟子们整理行装,准备各奔东西。离别的时刻,大家心情沉重,抱头痛哭,泣不成声,是脸上挂着泪离去的。有一个弟子心念恩师的教诲,虽然阴阳相隔,但他实难割舍潮润的情愫,再次返回墓旁,又独自陪了恩师三年时光,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这位弟子,就是端木赐——子贡。
孔子生前最得意的弟子不是子贡,而是颜回。但子贡也太优秀了,孔子便常常拿他们俩进行对比。孔子曾当面问过子贡,说:“你与颜回谁更强些?”子贡修养极高,回答说:“我怎敢与颜回比?颜回可以闻一知十,我只能做到闻一知二罢了。”当然,就学习的能力和道德水准来讲,孔门中无人可及颜回,即使孔子也自愧弗如。
但孔子的最大遗憾也正是颜回,他曾公开评价他们两个说:“颜回的学问和德行都很不错了吧!可惜常常陷入贫困,生计艰难。端木赐却从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去经商做生意,他猜测行情竟十拿九稳。”子贡可以说是事业有成,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儒商。
孔子周游列国的庞大经费,就是取财于子贡的赞助。这种赞助完全是无偿的,是义务的,而且一直坚持了14年。孔子能够完成他的游历,没有子贡经济上的支援是不堪设想的。子贡的“投资”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轰轰烈烈的一次壮举。仅此一点,子贡也理应名垂青史。
事实上,儒商子贡非常好学,悟性也极高。孔子奉行的是一种问答式教育,他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同一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愚笨的高柴和聪明的颜回,他们得到的回答可能大相径庭。而子贡的提问总是切中要害,孔子的回答也总是充满智慧。这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智慧正由此产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言必信,行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这些惊警的句子是孔子所说,却也是子贡所问的结果。
子贡曾问孔子:“如果有个人,全乡的人都喜欢他,那这人怎么样?”
孔子想了想说:“还不行。”
子贡换个角度又问:“那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人怎么样?”
孔子有了答案,说:“还不行。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这种思想的碰撞,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子贡的思维日渐缜密,辩才日渐出众,他自己也变得更加理性和明智。
他可能是最早为商纣王提出变相辩护的人。他说:“商纣王的残暴,并不像现在传说那样厉害。君子们都恶居下流,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天下的恶名就会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在子贡的时代,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准确,圣君则完美无缺,暴君就万恶归之。对此,子贡早有察觉,难能可贵。所以,他以此鼓励人们要从善如流,而不要自甘堕落。
子贡的才华有目共睹,孔子也深以为然。当年,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的轰动事件,始作俑者田常,为了转移齐国高、国、鲍、晏四大家族的注意力,决定移兵伐鲁,转嫁危机。鲁国闻讯,举国哗然。孔子便问门下谁人可出使各国而不辱使命,“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以鲁国使者的身份,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辱使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因此成一世英名。
子贡的成就虽然很大,但从没有忘记恩师孔子的教诲。孔子去世后,便有人不怀好意地诋毁孔子的声誉,某些弟子开始动摇的时候,子贡却坚定不移地维护着恩师的名声。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企图诋毁孔子。子贡还击他说:“这样做是没用的,仲尼也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如同丘陵,尚可越过;仲尼则如日月,是无法超越的。即使有人想自绝于日月,那他对日月又有何伤?只不过看出了他的不自量力罢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要强一些。”孔子生前的朋友子服景伯也在朝为官,听到这样的话就去告诉了子贡。子贡很坦然地说:“如果我是一道宫墙,那我的高度只可比肩,站在墙外就可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的老师就好比大国诸侯的宫墙,有数仞之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不可能看到里面有多么壮观。能够走进大门去的人,大概很少吧。武叔他老人家这么说,也是很自然的。”
孔子若泉下有知,也一定会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弟子而欣慰吧。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