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颂歌的感觉意象探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雪莱、拜伦齐名,1821年2月23日,年仅25岁的他在罗马病逝,英年早逝的他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比如《恩底弥翁》、《夜莺颂》等等。济慈的诗歌总是能将人的各种感觉与自然完美融合,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他创作的六大颂歌,是觉得形象生动细腻,富有独特的认识,给人展现了其中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济慈 颂歌 感觉意象
  一、视觉意象探析
  视觉意象描写的是人们都能够看得见的事物,在六大颂歌当中,对于能够亲眼所见的事物,济慈是如何表达的呢?可以说,济慈笔下描绘的是一个色彩缤纷、似梦似幻的全新世界。
  1.形体。在济慈颂歌当中,一切事物都变得具象起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如《怠惰颂》中济慈对“三位幽灵”的刻画:“第一位是美丽的少年,她的名字叫爱情;/第二位的名字叫雄心,苍白的面庞/还有那总是警惕的疲倦的双眼;/最后的一位啊,我爱得最深沉,/她饱受最多的非难,却仍好强逞胜——/我深知道这是无拘无束的诗仙。”在济慈眼中,“幽灵”变得栩栩如生,给人读来仿佛活生生的“幽灵”此刻就在眼前。再来看济慈笔下的“忧郁”又是怎样的形象:“当一阵忧郁的情緒突然袭来/像一片哭泣的阴云,降自天空,/泪水会滋润枯萎的小花,让笑颜重开,/又把青山隐藏在四月白色的雾中。”忧郁本身是一种心理状态,无影无形,但济慈将其依附于自然景物“阴云”、“枯萎小花”、“雾”当中,让我们将“忧郁”与这些景物相对应,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深意。
  2.色彩。万事万物中,能看得见必定会有颜色。某种程度上来说,色彩依附于形体之上,既然有了形体,那就必定会出现颜色,这一点在济慈颂歌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济慈堪称一位杰出的“画家”,各种颜色在他的笔下变幻自如,不同颜色的互相组合也会产生毫不相同的效果。如《心灵颂》中济慈对“两个美丽的精灵”的刻画:“静卧花丛、以青草为铺垫,/悦耳的花丛啊,静谧清凉,粉花蓝花/竞相怒放,还有紫色的蓓蕾挂在枝梢。”这里连续运用了“青”、“粉”、“蓝”、“紫”四种颜色,并且都是非常艳丽的颜色,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的感受,可知精灵的世界犹如一幅繁花似锦的山水画。与之相对比的,是《夜莺颂》里人间的景象:“这里,人们坐着互听彼此的呻吟;/这里,瘫痪者摇动他最后的几根灰发。/这里,青年人面色苍白,骨瘦如柴,最后死去;/这里,一想起来就是满腹忧愁/和铅灰色眼里的失望。”与前面相同的是这里也运用了多种颜色,不同的是,这里的颜色是“灰”、“白”、“鉛灰色”,暗淡苍白的颜色让人顿时感受到了绝望与无助,与之前“精灵的世界”的繁华艳丽截然相反。
  3.画面。综合上文的形体和颜色,就必定会产生画面感,一句诗便是一幅画。阅读济慈的颂歌,就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其中的美妙尽收眼底。如《秋颂》里就描绘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整个读下来,犹如一幅生动的油画,读者、葡萄、苹果、葫芦前秋收,榛子和其他水果的一切,济慈将是虚拟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处理是非常合适的。在《希腊古瓮颂》中,济慈一口气描绘了多个画面,从“求爱/逃脱”到“美少年树下吹笛”,再到“祭祀”,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画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但仔细一想,说这是一幅幅连环画也未尝不可。从“求爱”中少女“逃脱”,自然有了后来“美少年树下吹笛”画面,说是哀怨也可以说是一种坚持,表现了诗人内心中对爱与生命的渴望。
  4.心灵图。心灵图实际上是指诗人随心所欲勾勒出来的综合意象,虽然不一定能够看见,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便一定能够领悟到诗人心中的那一幅幅保罗万象的心灵图,或者说是诗人的灵魂的外在体现。以《秋颂》为例,诗一共三节,分别对应“早晨”、“中午”和“傍晚”,也有人说对应的是“秋色”、“秋人”和“秋声”,实际上这两种对应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来说,可以说诗的三节分别对应的是“早晨的秋色”、“中午的秋人”以及“傍晚的秋声”。济慈心中对“秋”的认识通过这首诗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很难以确定诗人“心灵之秋”是收获或是凋零,也正是在这种矛盾心理下,诗人为读者描绘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秋之图。
  二、听觉意象探析
  如果用“累型叠影”来形容济慈颂歌中的视觉意象,那么用“众声丛聚”来形容济慈颂歌中的听觉意象再恰当不过。
  1.人的声音。生活在人的世界,倾听到人的声音似乎理所当然。在济慈颂歌当中,人的声音似乎总带着些许哀怨。如《心灵颂》中“圣女唱诗班在午夜时光/哀怨动人的吟唱”“不成调的诗句”,《忧郁颂》中“哭泣的阴云”,《怠惰颂》中“俗人那苦争荣辱的怨嗟”等等。当然,除了哀怨之声,济慈颂歌中人的声音也有动听的。如《忧郁颂》中“恋人生气时的娇嗔胡言”,这里的“娇嗔胡言”看似夹杂着不情愿,但是用来形容热恋的情侣,更多地变成了“甜言蜜语”。再如《希腊古瓮颂》中美少年的笛声,虽说可能是由于女子拒绝而吹奏的伤感之声,但反过来看,也有可能是借助笛声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也可看做是一种坚持、美好的求爱之声。
  2.动物的声音。济慈颂歌中的动物大都是温顺的,如“祭牛”、“羊群”、“夜莺”、“飞鸟”、“蟋蟀”、“燕子”等,但它们的声音却是各有特色,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凶猛威严的动物。它们似乎都非常地善解人意,听从诗人的任意“调遣”。当诗人哀怨的时候,夜莺用它高亢的声音“赞美夏天”,让人更加浮想联翩;当诗人面对希腊古瓮陷入思考时,祭牛用它那低沉而厚重的声音“对天长鸣”,让人心生哀怜;当诗人赞美秋天收获的喜悦时,“羊群”、“飞鸟”、“蟋蟀”、“燕子”等都赶来庆贺,用她们杂乱的声音送别秋天,让人倍感惋惜。
其他文献
摘 要:重庆市酉阳县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近年来,酉阳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得到不断地上升,酉阳县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虽然酉阳旅游已取得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旅游市场形象较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软环境较差、高品质景点不多、景点分散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精心包装,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改变开发观念、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建设;提高旅游相
现代民法中契约即合同,是由平等地位的双方当事人签订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法。从敦煌契约文书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签订契约时会普遍遵守一定的习惯:1保人担保;2文书由他人代写;
内容摘要:模糊语言广泛地存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了解英语模糊语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本文简述了模糊语的定义,并结合实例对模糊语的类型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模糊 英语模糊语 语用功能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工具,传统修辞学理论往往强调语言的清晰和准确,认为只有使用准确的语言才能使人们的交流更加高效。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频繁地使用模糊的语言进行表达。可见,模糊语是语言交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为培育学生成才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作用  大学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院系之间学生的交流。学生活动的开展既有学院组织的,也有各种社团组织的。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