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雪莱、拜伦齐名,1821年2月23日,年仅25岁的他在罗马病逝,英年早逝的他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比如《恩底弥翁》、《夜莺颂》等等。济慈的诗歌总是能将人的各种感觉与自然完美融合,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他创作的六大颂歌,是觉得形象生动细腻,富有独特的认识,给人展现了其中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济慈 颂歌 感觉意象
一、视觉意象探析
视觉意象描写的是人们都能够看得见的事物,在六大颂歌当中,对于能够亲眼所见的事物,济慈是如何表达的呢?可以说,济慈笔下描绘的是一个色彩缤纷、似梦似幻的全新世界。
1.形体。在济慈颂歌当中,一切事物都变得具象起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如《怠惰颂》中济慈对“三位幽灵”的刻画:“第一位是美丽的少年,她的名字叫爱情;/第二位的名字叫雄心,苍白的面庞/还有那总是警惕的疲倦的双眼;/最后的一位啊,我爱得最深沉,/她饱受最多的非难,却仍好强逞胜——/我深知道这是无拘无束的诗仙。”在济慈眼中,“幽灵”变得栩栩如生,给人读来仿佛活生生的“幽灵”此刻就在眼前。再来看济慈笔下的“忧郁”又是怎样的形象:“当一阵忧郁的情緒突然袭来/像一片哭泣的阴云,降自天空,/泪水会滋润枯萎的小花,让笑颜重开,/又把青山隐藏在四月白色的雾中。”忧郁本身是一种心理状态,无影无形,但济慈将其依附于自然景物“阴云”、“枯萎小花”、“雾”当中,让我们将“忧郁”与这些景物相对应,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深意。
2.色彩。万事万物中,能看得见必定会有颜色。某种程度上来说,色彩依附于形体之上,既然有了形体,那就必定会出现颜色,这一点在济慈颂歌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济慈堪称一位杰出的“画家”,各种颜色在他的笔下变幻自如,不同颜色的互相组合也会产生毫不相同的效果。如《心灵颂》中济慈对“两个美丽的精灵”的刻画:“静卧花丛、以青草为铺垫,/悦耳的花丛啊,静谧清凉,粉花蓝花/竞相怒放,还有紫色的蓓蕾挂在枝梢。”这里连续运用了“青”、“粉”、“蓝”、“紫”四种颜色,并且都是非常艳丽的颜色,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的感受,可知精灵的世界犹如一幅繁花似锦的山水画。与之相对比的,是《夜莺颂》里人间的景象:“这里,人们坐着互听彼此的呻吟;/这里,瘫痪者摇动他最后的几根灰发。/这里,青年人面色苍白,骨瘦如柴,最后死去;/这里,一想起来就是满腹忧愁/和铅灰色眼里的失望。”与前面相同的是这里也运用了多种颜色,不同的是,这里的颜色是“灰”、“白”、“鉛灰色”,暗淡苍白的颜色让人顿时感受到了绝望与无助,与之前“精灵的世界”的繁华艳丽截然相反。
3.画面。综合上文的形体和颜色,就必定会产生画面感,一句诗便是一幅画。阅读济慈的颂歌,就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其中的美妙尽收眼底。如《秋颂》里就描绘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整个读下来,犹如一幅生动的油画,读者、葡萄、苹果、葫芦前秋收,榛子和其他水果的一切,济慈将是虚拟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处理是非常合适的。在《希腊古瓮颂》中,济慈一口气描绘了多个画面,从“求爱/逃脱”到“美少年树下吹笛”,再到“祭祀”,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画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但仔细一想,说这是一幅幅连环画也未尝不可。从“求爱”中少女“逃脱”,自然有了后来“美少年树下吹笛”画面,说是哀怨也可以说是一种坚持,表现了诗人内心中对爱与生命的渴望。
4.心灵图。心灵图实际上是指诗人随心所欲勾勒出来的综合意象,虽然不一定能够看见,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便一定能够领悟到诗人心中的那一幅幅保罗万象的心灵图,或者说是诗人的灵魂的外在体现。以《秋颂》为例,诗一共三节,分别对应“早晨”、“中午”和“傍晚”,也有人说对应的是“秋色”、“秋人”和“秋声”,实际上这两种对应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来说,可以说诗的三节分别对应的是“早晨的秋色”、“中午的秋人”以及“傍晚的秋声”。济慈心中对“秋”的认识通过这首诗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很难以确定诗人“心灵之秋”是收获或是凋零,也正是在这种矛盾心理下,诗人为读者描绘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秋之图。
二、听觉意象探析
如果用“累型叠影”来形容济慈颂歌中的视觉意象,那么用“众声丛聚”来形容济慈颂歌中的听觉意象再恰当不过。
1.人的声音。生活在人的世界,倾听到人的声音似乎理所当然。在济慈颂歌当中,人的声音似乎总带着些许哀怨。如《心灵颂》中“圣女唱诗班在午夜时光/哀怨动人的吟唱”“不成调的诗句”,《忧郁颂》中“哭泣的阴云”,《怠惰颂》中“俗人那苦争荣辱的怨嗟”等等。当然,除了哀怨之声,济慈颂歌中人的声音也有动听的。如《忧郁颂》中“恋人生气时的娇嗔胡言”,这里的“娇嗔胡言”看似夹杂着不情愿,但是用来形容热恋的情侣,更多地变成了“甜言蜜语”。再如《希腊古瓮颂》中美少年的笛声,虽说可能是由于女子拒绝而吹奏的伤感之声,但反过来看,也有可能是借助笛声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也可看做是一种坚持、美好的求爱之声。
2.动物的声音。济慈颂歌中的动物大都是温顺的,如“祭牛”、“羊群”、“夜莺”、“飞鸟”、“蟋蟀”、“燕子”等,但它们的声音却是各有特色,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凶猛威严的动物。它们似乎都非常地善解人意,听从诗人的任意“调遣”。当诗人哀怨的时候,夜莺用它高亢的声音“赞美夏天”,让人更加浮想联翩;当诗人面对希腊古瓮陷入思考时,祭牛用它那低沉而厚重的声音“对天长鸣”,让人心生哀怜;当诗人赞美秋天收获的喜悦时,“羊群”、“飞鸟”、“蟋蟀”、“燕子”等都赶来庆贺,用她们杂乱的声音送别秋天,让人倍感惋惜。
关键词:济慈 颂歌 感觉意象
一、视觉意象探析
视觉意象描写的是人们都能够看得见的事物,在六大颂歌当中,对于能够亲眼所见的事物,济慈是如何表达的呢?可以说,济慈笔下描绘的是一个色彩缤纷、似梦似幻的全新世界。
1.形体。在济慈颂歌当中,一切事物都变得具象起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如《怠惰颂》中济慈对“三位幽灵”的刻画:“第一位是美丽的少年,她的名字叫爱情;/第二位的名字叫雄心,苍白的面庞/还有那总是警惕的疲倦的双眼;/最后的一位啊,我爱得最深沉,/她饱受最多的非难,却仍好强逞胜——/我深知道这是无拘无束的诗仙。”在济慈眼中,“幽灵”变得栩栩如生,给人读来仿佛活生生的“幽灵”此刻就在眼前。再来看济慈笔下的“忧郁”又是怎样的形象:“当一阵忧郁的情緒突然袭来/像一片哭泣的阴云,降自天空,/泪水会滋润枯萎的小花,让笑颜重开,/又把青山隐藏在四月白色的雾中。”忧郁本身是一种心理状态,无影无形,但济慈将其依附于自然景物“阴云”、“枯萎小花”、“雾”当中,让我们将“忧郁”与这些景物相对应,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深意。
2.色彩。万事万物中,能看得见必定会有颜色。某种程度上来说,色彩依附于形体之上,既然有了形体,那就必定会出现颜色,这一点在济慈颂歌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济慈堪称一位杰出的“画家”,各种颜色在他的笔下变幻自如,不同颜色的互相组合也会产生毫不相同的效果。如《心灵颂》中济慈对“两个美丽的精灵”的刻画:“静卧花丛、以青草为铺垫,/悦耳的花丛啊,静谧清凉,粉花蓝花/竞相怒放,还有紫色的蓓蕾挂在枝梢。”这里连续运用了“青”、“粉”、“蓝”、“紫”四种颜色,并且都是非常艳丽的颜色,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目不暇接的感受,可知精灵的世界犹如一幅繁花似锦的山水画。与之相对比的,是《夜莺颂》里人间的景象:“这里,人们坐着互听彼此的呻吟;/这里,瘫痪者摇动他最后的几根灰发。/这里,青年人面色苍白,骨瘦如柴,最后死去;/这里,一想起来就是满腹忧愁/和铅灰色眼里的失望。”与前面相同的是这里也运用了多种颜色,不同的是,这里的颜色是“灰”、“白”、“鉛灰色”,暗淡苍白的颜色让人顿时感受到了绝望与无助,与之前“精灵的世界”的繁华艳丽截然相反。
3.画面。综合上文的形体和颜色,就必定会产生画面感,一句诗便是一幅画。阅读济慈的颂歌,就如同一幅幅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其中的美妙尽收眼底。如《秋颂》里就描绘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整个读下来,犹如一幅生动的油画,读者、葡萄、苹果、葫芦前秋收,榛子和其他水果的一切,济慈将是虚拟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处理是非常合适的。在《希腊古瓮颂》中,济慈一口气描绘了多个画面,从“求爱/逃脱”到“美少年树下吹笛”,再到“祭祀”,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画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但仔细一想,说这是一幅幅连环画也未尝不可。从“求爱”中少女“逃脱”,自然有了后来“美少年树下吹笛”画面,说是哀怨也可以说是一种坚持,表现了诗人内心中对爱与生命的渴望。
4.心灵图。心灵图实际上是指诗人随心所欲勾勒出来的综合意象,虽然不一定能够看见,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便一定能够领悟到诗人心中的那一幅幅保罗万象的心灵图,或者说是诗人的灵魂的外在体现。以《秋颂》为例,诗一共三节,分别对应“早晨”、“中午”和“傍晚”,也有人说对应的是“秋色”、“秋人”和“秋声”,实际上这两种对应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来说,可以说诗的三节分别对应的是“早晨的秋色”、“中午的秋人”以及“傍晚的秋声”。济慈心中对“秋”的认识通过这首诗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很难以确定诗人“心灵之秋”是收获或是凋零,也正是在这种矛盾心理下,诗人为读者描绘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秋之图。
二、听觉意象探析
如果用“累型叠影”来形容济慈颂歌中的视觉意象,那么用“众声丛聚”来形容济慈颂歌中的听觉意象再恰当不过。
1.人的声音。生活在人的世界,倾听到人的声音似乎理所当然。在济慈颂歌当中,人的声音似乎总带着些许哀怨。如《心灵颂》中“圣女唱诗班在午夜时光/哀怨动人的吟唱”“不成调的诗句”,《忧郁颂》中“哭泣的阴云”,《怠惰颂》中“俗人那苦争荣辱的怨嗟”等等。当然,除了哀怨之声,济慈颂歌中人的声音也有动听的。如《忧郁颂》中“恋人生气时的娇嗔胡言”,这里的“娇嗔胡言”看似夹杂着不情愿,但是用来形容热恋的情侣,更多地变成了“甜言蜜语”。再如《希腊古瓮颂》中美少年的笛声,虽说可能是由于女子拒绝而吹奏的伤感之声,但反过来看,也有可能是借助笛声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也可看做是一种坚持、美好的求爱之声。
2.动物的声音。济慈颂歌中的动物大都是温顺的,如“祭牛”、“羊群”、“夜莺”、“飞鸟”、“蟋蟀”、“燕子”等,但它们的声音却是各有特色,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凶猛威严的动物。它们似乎都非常地善解人意,听从诗人的任意“调遣”。当诗人哀怨的时候,夜莺用它高亢的声音“赞美夏天”,让人更加浮想联翩;当诗人面对希腊古瓮陷入思考时,祭牛用它那低沉而厚重的声音“对天长鸣”,让人心生哀怜;当诗人赞美秋天收获的喜悦时,“羊群”、“飞鸟”、“蟋蟀”、“燕子”等都赶来庆贺,用她们杂乱的声音送别秋天,让人倍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