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rn1981年3月14日,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自己辞世的前两周于病榻上向儿子韦韬口授了如下遗嘱:rn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rn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rn致rn最崇高的敬礼!rn茅盾rn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rn接到这份特别请求一周后的1981年3月20日,中国作协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巴金任主任委员的基金委员会.
其他文献
1982年的大学毕业季,北京电影学院各系的毕业生们也要告别校园,怀抱从各种课堂上学来的五花八门的技艺,各自奔赴前程.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变化,而且现代艺术本来就植根于大都市,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大厂,既能享受生活上\'的便利丰足,也可能对未来的个人事业发展更有助益.当时广西电影制片厂前来招人,计划名额有十个之多,因厂里缺乏人才,领导急切想改变现状.
期刊
古远清先生研究水平的高卓,研究个性的鲜明,研究成果的丰硕,都已经,并且正在,而且将会继续成为大家热议的题目,我不想赘言.我想说说古远清先生的“糗事”,即,他还是一个每每“不受待见”的研究者.rn所谓不受待见的研究者,就是他所从事的研究不能得到研究对象及其周围文化环境的认可、肯定、支持、鼓励,而是相反,受到忌妒、排斥、讥讽、舍弃,至少是不认同.
期刊
引言rn文学是人学,这几乎已成公论.自周作人在1918年12月的《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及高尔基在1928年提出文学工作即“入学”的观点以来,关于“人的文学”“文学即人学”,几度成为热谈,余绪不衰.后来,有钱谷融写于1957年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写于1976年的《人的文学》,李劼出版于1987年的著作《文学是人学新论》,这些论著对周作人等人的观点作了新的回应和阐发,影响较大.至今各类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已不胜枚举.这些文章谈“人学”,谈的并非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学”,也非哲
期刊
在中国“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中,王勇英是独特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王勇英以一系列高密度、快节奏的都市校园小说、儿童侦探故事和少年科幻作品步人文坛,引起了儿童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进入新世纪后,王勇英的儿童文学创作由“多点开花”逐渐向“定点透视”转型,并逐渐在乡土儿童文学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时至今日,王勇英不仅以其对壮族、瑶族、苗族等广西少数民族乡土童年的执着书写铸就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标识,而且其系列作品所呈现出的钟灵毓秀的山川地貌、素朴端方的乡风民俗、醇厚宽仁的人情人性、斑斓摇曳的童言稚行还构成了风情独具
期刊
蓝怀昌无疑是迄今为止瑶族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并且是中国当代文坛不算多见的学者型作家.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李云忠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小说卷》为蓝怀昌设立了专节,农学冠等人撰写的《瑶族文学史》则为蓝怀昌设立了专章.
期刊
尽管王方晨声称自己是用“两种目光”①写作,他的小说,却有着鲜明的整体风格.他并不是一个以写实或对现实的探索为追求的作家,他追求的是现实表象包裹下的隐喻性内涵.因此,对他的作品不能从现实主义的成规去理解,隐喻性使他的小说显示出变形的一面来.另一方面,王方晨又是一个有着宏大构想的作家,他想构筑起他的作品的王国来,塔镇、老实街和花局,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出其作品的地标性.这样一种地标性的凸显,使得他的中短篇小说,不妨看成是有关塔镇、老实街和花局的三个长篇,它们在地名的层面上有着潜在的互文性关系.
期刊
在对小昌的小说近作进行了一番系统阅读之后,透过文本,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小昌是一个极度内敛且低调的作家.不事张扬的他,似乎并不愿意让人们过多地了解自己.他似乎总是在对每个有意接近他的人说:“请走进我的小说吧,而不是我.”具体到他的小说作品,也的确是在尽可能地“去个人经历化”,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身份”.阅读小昌小说,一种突出的感觉就是,“作者”貌似一个冷冰冰的旁观者,几乎丝毫都没有个人情感的带入.读者要想通过小说阅读勾勒出一条近似小昌自己的生命轨迹,似乎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期刊
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有一天平静地坐上独木舟,开始了漫长又孤寂的漂泊生涯.他没有远离,没有失踪,和家人、社群若即若离,直到两鬓斑白.没人知道他出走的原因,也没人知道他何时会上岸.关于他的一切众说纷纭,流言蜚语丛生.关于父亲的出走,构成了文学史上一个永恒之谜——何为河的第三条岸?这就是巴西作家罗萨的短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的梗概.
期刊
作家黄怒波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珠峰海螺》正在引发读者的强烈反响,也得到文学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登山家英甫被困在“珠峰”第三台阶8750米处3天,感悟人生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人的生命在生命禁区顽强斗争,在不可能生存的难以想象的严酷环境中,创造生命辉煌奇迹过程,表现出人身上迸发出来的那种超然的巨大的力量,从而折射出一个伟大时代创造者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中国的小说也许并不是第一次讲述“珠峰”的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次由攀登“珠峰”的亲历者用小说的方式讲述的“珠峰”的故事.作者黄怒波是
期刊
一、适当地跳脱与融入人群rn阅读《在群山之间》,经常可见陈涛对“跳脱”生活的积极悦纳与渴盼——“想到能有这样一段安静的乡下时光,从固有的轨道中脱离,在一个时间尚未变成碎片的地方学习与思考,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幸事.”①(《初见》)“我也认为当我们踏进甘南的时候,我们怀揣的是一种逃离复杂异化的城市生活、奔向朴素生活的向往.”②(《甘南漫行》)“小镇舒缓的生活,时常让我忘记了时间,那种以分钟、小时为计的日子离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旷的自由.长久以来紧绷的身体在打开,在松弛中找寻生活赋予的韧性.”③(《困境的气
期刊